新型簇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6891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新型簇绒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毯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簇绒机。



背景技术:

簇绒地毯的毛绒由特制的簇绒针在底布上植入毛纱以形成毛圈,割断毛圈形成毛绒,底布背面涂上树脂、胶料(背衬胶料)固着毛圈或毛绒,防止绒毛松散脱落和起毛起球,并可提高毛毯的尺寸稳定性。在涂有胶的地毯背面,还可再粘贴一层泡沫背衬,也有的在地毯背面粘贴第二层织物,称二次背衬,均具有增加簇绒地毯弹性和耐用性的功用。栽绒的纱线,一般采用涤纶、锦纶、丙纶等混纺纱,高档产品用纯羊毛纱。

簇绒机是簇绒地毯的主要生产设备,簇绒机通过簇绒针上下往复运动而将绒纱整排、高速的植入底布之上,形成整齐而又密集的圈绒或割线。簇绒的原理和缝纫机的工作原理相仿,近代簇绒机相当于一台极大的缝纫机,只是机台的横向一排上有成千上万根簇绒针而已。

在进行簇绒时,需要纱线能够整齐的栽在底布上,需要保证纱线在簇绒过程中始终保持张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簇绒机纱线,能够实现纱线在栽绒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好的张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新型簇绒机,包括机架、固接在机架上的簇绒装置以及固接在机架上的输纱架,输纱架上开有多个轴线互相平行的导纱孔,输纱架上固接有多个夹纱装置,夹纱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相对的表面互相平行,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与输纱架滑移固定连接,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滑动使彼此互相靠近或者远离,且滑动方向垂直于导纱孔的轴线,纱线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穿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纱线设置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通过滑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改变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间距,以实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或者放松纱线。调整第一夹板与第二件板夹持纱线的松紧,从而改变纱线穿过夹纱装置所需克服摩擦力,簇绒装置带动纱线不断运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簇绒装置与夹纱装置之间纱线保持张紧,可以起到较好的张紧效果。

较佳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均固接有弹性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弹性层可以发生一定弹性形变,为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提供一定的弹性余量,避免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将纱线夹持过紧使使纱线无法正常通过。

较佳的,输纱架上的导纱孔一一对应的设置有两排,互相对应的导纱孔的轴线重合,夹纱装置设置在两排导纱孔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置两排导纱孔,使夹纱装置所夹的纱线被分别设置在两排上的边且互相对应的两个导纱孔限定了方位,可以方便夹纱装置设置位置的确定。同时减少纱线在簇绒过程中在夹纱装置内发生跳动的幅度,可以降低纱线跳出夹纱装置的可能性。

较佳的,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相对的表面上均设有凸棱,相邻凸棱之间形成凹槽,凸棱与凹槽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凸棱和凹槽可以增大纱线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接触面积,增大纱线运动所需克服摩擦力,有助于调高夹纱装置的夹纱的效果。

较佳的,凸棱表面圆滑,凸棱与相连的第一夹板或第二夹板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凸棱的尖锐棱角,避免纱线与尖锐棱角之间摩擦,可以起到保护纱线的效果。

较佳的,输纱架上设有滑道,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在滑道内沿垂直于导纱孔的轴线的方向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滑动方向平行,可以提高滑动夹紧纱线的效率,设置滑槽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在输纱架上的运动更为稳定。

较佳的,还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有夹纱装置的第一夹板均固接在第一连接杆上,所有夹纱装置的第二夹板均固接在第二连接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以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运动统一起来,使所有的夹纱装置的调整可以共同进行,纱线的张紧调整更为方便。

较佳的,第一连接杆上固接有圆柱形的第一导柱,第二连接杆上固接有圆柱形的第二导柱,输纱架上转动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的转动中心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调节杆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滑动方向,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的轴线均与调节杆的转动轴线平行,调节杆上开有滑槽,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在滑槽内滑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开有滑槽的调整杆和圆柱形的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可以通过转动调整杆使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同时在滑槽中滑动,从而改变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位置,进而带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共同运动,进一步方便纱线的张紧调整。

较佳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平行,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的轴线到调节杆转动轴线的直线距离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调节杆转动时,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的运动距离相同,避免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夹紧位置偏离导纱孔。使导纱孔的边缘切割纱线,有助于保护纱线。

较佳的,调节杆包括由两段直径不同的同轴圆柱固接而成的转动部以及与转动部直径较大一段固接的调节部,输纱架上开有与转动部直径较小一段相适配的轴孔,转动部穿过轴孔且转动部直径较大的一段并与输纱架的上表面抵接,转动部远离调节部的一端开有螺纹,转动部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螺母与转动部的螺纹连接将输纱架加紧在调节杆与定位螺母之间,从而使输纱架与调节杆的相对位置和姿态固定,进而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相对位置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起到较好的张紧效果;可以降低纱线跳出夹纱装置的可能性;可以起到保护纱线的效果;纱线的张紧调整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新型簇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体现调节杆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连接杆与第一夹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工作台;12、架台;13、导线架;2、簇绒装置;21、针床;22、簇绒针;3、输纱架;31、支撑杆;32、架杆;33、导纱板;34、导纱孔;35、滑道;4、夹纱装置;41、第一夹板;42、第二夹板;43、弹性层;44、凸棱;45、凹槽;46、螺纹杆;5、第一连接杆;51、第一导柱;6、第一连接杆;61、第二导柱;7、调节杆;71、转动部;72、调节部;73、滑槽;74、定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新型簇绒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工作台11以及固接在工作台11上的架台12。工作台11上表面上开有矩形的工作口。机架1上固接有输纱架3和簇绒装置2。

结合图2,输纱架3设置在簇绒装置2和工作台11上方,输纱架3包括整体为“门”字形框架,输纱架3水平放置。输纱架3包括“门”字形的支撑杆31以及固接在支撑杆31上表面的架杆32。输纱架3开口的一端与架台12固接,架杆32设置在支撑杆31远离架台12的一端。架杆32的靠近和远离架台12的两个端面上固接有两个导纱板33。导纱板33为长度方向与架杆32平行的长条形的板。

导纱板33朝向架台12的端面上开有多个导纱孔34,导纱孔34为通孔,导纱孔34沿导纱板33的长度方向均匀的设置。两个导纱板33上的导纱孔34一一对应,相对应的导纱孔34轴线重合且垂直于架杆32的长度方向。

架杆32的上表面开两条互相平行的滑道35。滑道35的长度方形平行于架杆32的长度方向,滑道35呈燕尾槽状。

结合图3所示,架杆32上方设有多个夹纱装置4,夹纱装置4沿架杆3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如图5所示,夹纱装置4包括一个第一夹板41和一个第二夹板42。所有的第一夹板41均平行设置。第一夹板41的上半部分为矩形板状,下半部分为与滑道35相适配梯形板状。第一夹板41的下半部分在其中一条滑道35内滑动。第二夹板42的形状与第一夹板41相似,第二夹板42在另一条滑道35内滑动。第一夹板41与第二夹板42互相平行且垂直于滑道35的长度方向。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的顶部固接有螺纹杆46。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夹板41与第二夹板42相对的表面上凸起有长条形的凸棱44,凸棱44的横截面为拱形。凸棱44与相连的第一夹板41或第二夹板42的连接处圆滑过渡,在相邻的相邻凸棱44之间形成与凸棱44形状相似的凹槽45,使第一夹板41与第二夹板42相对的表面呈波浪状。凹槽45与凸棱44相适配,使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相对的表面互相平行,且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相对的表面可以紧密贴合。第一夹板41与第二夹板42彼此相对的表面上均贴合有一层厚度均匀的弹性层43,弹性层43由橡胶制成。

每个导纱孔34对应一个夹纱装置4,导纱孔34的轴线从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之间穿过。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到与之相对应的导纱孔34的轴线的直线距离相等。

如图4所示,第一夹板41的顶部固接有第一连接杆5,多个夹纱装置4的第一夹板41由第一连接杆5连接在一起且相邻第一夹板41的间距相同。第一连接杆5为矩形的长条状,第一连接杆5上开有允许第一夹板41上的螺纹杆46通过的通孔,所述螺纹杆46上螺纹连接与第一连接杆5上表面抵接的螺母。第一连接杆5长度方向与滑道35的长度方向平行。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杆5上表面的两端固接有圆柱形的第一导柱51,第一导柱51的轴线垂直于第一连接杆5的上表面。

第二夹板42的顶部固接有与第一连接杆5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二连接杆6,多个夹纱装置4的第二夹板42由第二连接杆6连接在一起且相邻第二夹板42之间的间距相同。第二连接杆6上开有允许第二夹板42上的螺纹杆46穿过的通孔,所述螺纹杆46上螺纹连接与第二连接杆6上表面抵接的螺母。第二连接杆6长度方向与滑道35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连接杆6上表面的两端固接有圆柱形的第二导柱61,第二导柱61的轴线垂直于第二连接杆6的上表面。

架杆32上,第一连接杆5与第二连接杆6之间开有圆形轴孔,轴孔的轴线竖直且到两个滑道35的直线距离相等。轴孔内转动连接有调节杆7。

结合图2和图3所示,调节杆7包括转动部71以及与转动部71固接的调节部72。转动部71为两段直径不同的同轴圆柱一体固接形成的杆状。转动部71直径较大的一段远离直径较细一段的端面与调节部72固接。转动部71直径较小的一段直径与架杆32上的轴孔相同,且远离调节部72的一端开有螺纹。转动部71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母74。转动部71插接在轴孔内,转动部71直径较大的一段与架杆32的上表面抵接,定位螺母74的上表面与架杆32的下表面抵接。

调节部72为矩形板状,转动部71的轴线穿过调节部72的中心。调节部72的上表面开有矩形的滑槽73,滑槽73贯穿调节部的上下表面。滑槽73设有两个且互相平行,分别设置在调节部72转动轴线的两侧。滑槽73的长度方向与调节部72的长度方向平行,滑槽73的宽度方向与第一导柱51的直径相同。第一导柱51和第二导柱61从调节部72的下表面分别伸入两个滑槽73。且第一导柱51与第二导柱61的轴线到调节杆7转动轴线的直线距离相等。

回看图1,架台12上还固接有导线架13,导线架13上开有与簇绒针22一一对应的导孔。

簇绒装置2固接在架台12上,簇绒装置2包括针床21、簇绒针22、梳状底布托板、进料刺辊、出料刺辊、成圈钩、摇轴以及割绒刀。针床21与架台12滑移固定连接且设置在工作口的正上方,针床21竖直上下往返滑动。针床21上设有供纱线穿过的通孔。针床21上固接有竖直设置的簇绒针22,簇绒针22成排的设置并且伸出针床21的下表面,可以伸入到工作口内,簇绒针22远离针床21的一端开有供纱线穿过的针眼。簇绒针22的个数与一个架杆32上导纱孔34个数的一半相同。工作口内设置有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的摇轴,摇轴上固接有多个与簇绒针22一一对应的成圈钩。摇轴上还设有隔开纱线构成的线圈的割绒刀。机架1上工作口内固接有将相邻簇绒针22隔开并在工作口处支撑底布的梳状底布托板,梳状底布托板上开有梳状的槽口,所述槽口与簇绒针22一一对应,允许簇绒针22通过。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一个进料刺辊和一个出料刺辊,进料刺辊和出料刺辊的轴线均平行于针床21的长度方向。进料刺辊和出料刺辊与底布抵接,进料刺辊和出料刺辊转动带动底布在工作台11上移动,使簇绒处始终处于簇绒针22位置。簇绒装置2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对簇绒装置2的其他细节不再赘述。

使用时,将纱线穿过架杆32上两个相对的导纱孔34,两个导纱孔34之间的纱线从与导纱孔34对应的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之间穿过。旋动调节杆7,第一导柱51和第二导柱61在调节部72的带动下在滑槽73内滑动。带动第一连接杆5和第二连接平移,从而使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靠近,橡胶层43互相接触并发生形变,使第一夹板41和第二夹板42之间保持一定加持力,夹住纱线。从夹纱装置4穿过的纱线一一对应穿过针床21上的通孔,并穿过对应的针眼。将底布铺在工作台11上,并与进料刺辊和出料刺辊抵接,簇绒针22向上运动带动纱线穿过底布,工作口内的成圈钩勾住纱线,簇绒针22向下运动,纱线与簇绒针22发生相对位移,并在底布下方形成一个线圈,并由割绒刀将线圈割断,在底布的下表面形成断开的线头状,完成簇绒,进料刺辊和出料刺辊转动,带动底布在工作台11上移动,使簇绒针22对底布上未栽绒的部分进行簇绒,重复簇绒过程之至完成整个底布的簇绒。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