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9989阅读:9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设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纬编绒类针织面料一般采用纬编结构的地组织结合起绒整理来加工。通常根据绒毛长短的需要,或配置长浮线起绒,或在地组织上直接起绒。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绒类针织面料的质量要求也提高,并有不同的服用性能要求。在地组织上直接起绒这类绒织物有其结构稳定等优点,但其起绒绒毛短。若起绒绒毛长就稀疏而易倒伏,使绒面不良。对此,现有技术有采用加强化纤绒毛的定型作用使绒毛更好地定型在直立状态,但这样的绒毛手感太硬;有采用更密集地起绒使绒毛相互紧靠而不易倒伏,但密集起绒损伤了地组织直接起绒织物的地组织,强力下降。

因此,消费者希望有一种地组织稳定牢固,绒毛柔软而不倒伏的纬编绒类针织面料的不倒绒针织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依靠纺织原料构建成一种新的面料结构来提供一种地组织稳定牢固、绒毛柔软而不倒伏的纬编绒类针织面料的不倒绒针织物,以提升面料的服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包括地组织层、位于所述地组织层两侧的外侧绒毛层和内侧面绒毛层,所述地组织层为包括外侧面层和内侧面层的双面针织结构,所述外侧面层由合纤细旦长丝的线圈和合纤低弹丝连接线线圈构成,所述内侧面层由短纤纱和弹力丝交织的线圈构成,所述外侧面层和所述内侧面层之间设有一连接层,所述连接层由来回穿行于所述内侧面层和所述外侧面层之间的合纤低弹丝连接线构成;所述外侧绒毛层位于所述外侧面层的表面,其分为外侧面绒毛浅表层和外侧面绒毛深部层,所述外侧面绒毛浅表层的绒毛为合纤细旦长丝纤维的长绒毛,所述外侧面绒毛深部层的绒毛为合纤细旦长丝纤维长绒毛和合纤低弹丝纤维短绒毛混合的绒毛。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面层中合纤细旦长丝的线圈数和内侧面层的线圈数之比为1:2。

进一步地,所述合纤低弹丝连接线在所述外侧面层中的所述合纤细旦长丝的每个线圈上成圈或一隔一线圈上成圈,相邻的两根所述合纤低弹丝连接线形成线圈的横向位置错开,在所述内侧面层一个横列的每个线圈上或一隔一线圈上形成集圈,所述内侧面层一隔一个线圈横列参与所述方式的集圈。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面绒毛层位于所述内侧面层的表面,为所述短纤纱上的较短绒毛。

进一步地,所述合纤细旦长丝是细度为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长丝。

进一步地,所述短纤纱是细度为40~50S的棉和纤维素纤维混纺纱;优选地,所述短纤纱是细度为45~48S的棉和纤维素纤维混纺纱。

进一步地,所述合纤低弹丝连接线是细度为50D/24f或75D/36f的涤纶变形长丝。

进一步地,所述弹力丝是细度为20D或30D的氨纶裸丝。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面绒毛深部层的短绒毛是单纤2-3旦的粗绒毛,所述外侧面绒毛浅表层的长绒毛是0.5-1旦的细绒毛;优选地,所述外侧面绒毛深部层的短绒毛是单纤2.3-2.5旦的粗绒毛,所述外侧面绒毛浅表层的长绒毛是单纤0.6-0.8旦的细绒毛。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通过在外侧面绒毛层增加了相应的短绒毛,对地组织直接起绒的织物起到防止较长绒毛倒伏的作用;而且,由于在外侧面绒毛层的浅表层的绒毛层顶部更稀松,故绒面手感舒适;由于织物采用绒毛层由密到疏的结构、中间连接层的空气层结构,织物两面密度的差别化兼顾了保暖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的外侧面线圈排列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的横截面图;

1-内侧面层,2-连接层,3-外侧面层,4-外侧面绒毛深部层,5-外侧面绒毛浅表层浅表层,6-内侧面绒毛层,7-外侧面的细旦涤纶线圈,8-外侧面的连接线涤纶线圈,9-细旦涤纶丝的长绒毛,10-连接线涤纶短绒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包括地组织层、位于地组织层两侧的外侧绒毛层和内侧面绒毛层6,地组织层为包括外侧面层3和内侧面层1的双面针织结构,是一种地组织上直接双面起绒的双面针织物,外侧面层3的绒毛较长,内侧面层1的绒毛较短,外侧面层3由合纤细旦长丝线圈和合纤低弹丝连接线线圈构成,内侧面层1由短纤纱和弹力丝交织线圈构成;外侧面层3和内侧面层1之间设有一连接层2,连接层2由来回穿行于内侧面层1和外侧面层3之间的合纤低弹丝连接线构成;外侧绒毛层位于外侧面层3的表面,其分为外侧面绒毛浅表层5和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外侧面绒毛浅表层5的绒毛为合纤细旦长丝纤维的长绒毛,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的绒毛为合纤细旦长丝长绒毛和合纤低弹丝纤维短绒毛混合的绒毛。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侧面层3中合纤细旦长丝线圈数和内侧面线圈数之比为1:2。这样,形成的外侧面层3的线圈比内侧面层1的线圈大,外侧面层3的线圈较大以利起绒,内侧面层1的线圈较小织物细密而穿着舒适。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如图1-3所示,合纤低弹丝连接线在外侧面层3中的合纤细旦长丝的每个线圈上成圈或一隔一线圈上成圈,连接线形成的线圈比合纤细旦长丝线圈小,连接线线圈经起绒产生较短的绒毛。相邻的两根合纤低弹丝连接线形成线圈的横向位置错开,在内侧面层1每个线圈上或一个横列的一隔一线圈上形成集圈,内侧面层1一隔一个线圈横列参与所述方式的集圈。

具体地,当采用连接线只在外侧面层一隔一的线圈连接时,内侧面层一隔一的横列参与连接。外侧绒毛层位于织物地组织的外侧面层3的表面,分为外侧面绒毛浅表层5和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外侧面绒毛浅表层5的绒毛是合纤细旦长丝纤维的长绒毛,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是合纤细旦长丝长绒毛和合纤低弹丝纤维短绒毛混合的绒毛层。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侧面绒毛层6位于织物地组织内侧面层1的表面,是短纤纱的绒毛;内侧面绒毛层6的绒毛比外侧绒毛层的绒毛短。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合纤细旦长丝是细度为150D/288f或150D/144f的涤纶长丝,这样的细旦长丝的地组织易直接起绒。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短纤纱是细度为40~50S的棉和纤维素纤维混纺纱;优选地,所述短纤纱是细度为45~48S的棉和纤维素纤维混纺纱,以利贴身穿着舒适。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合纤低弹丝连接线是细度为50D/24f或75D/36f的涤纶变形长丝。该纱线比的150D/288f或150D/144f涤纶长丝细而单纤细度粗,且线圈小,因而前者起绒的绒毛短于后者。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弹力丝是细度为20D或30D的氨纶裸丝,其在织物中的弹性收缩效应使绒毛更密集。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的短绒毛是单纤2-3旦的粗绒毛,外侧面绒毛浅表层5的长绒毛是0.5-1旦的细绒毛;优选地,所述外侧面绒毛深部层的短绒毛是单纤2.3-2.5旦的粗绒毛和单纤0.6-0.8旦细绒毛的混合绒毛,所述外侧面绒毛浅表层的长绒毛是单纤0.6-0.8旦的细绒毛。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外侧绒毛层中通过采用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增加了的绒毛密度比外侧面绒毛浅层5更密,即外侧绒毛层是由长绒毛和短绒毛组成,长绒毛和短绒毛均匀混合排列。

综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该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中,外侧绒毛层由长绒毛和短绒毛组成,采用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的绒毛密度比外侧面绒毛浅层5更密的配置,即在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增加了连接线线圈的短绒毛,使得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长绒毛和短绒毛挤得紧密,有效防止了长绒毛倒伏。而外侧绒毛层的表面即外侧面绒毛浅层5只有长绒毛,较稀松柔软;这使得外侧绒毛层的表层较松软和较松软,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较紧密配置类似动物毛皮的疏密形式,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纬编不倒绒针织面料:包括地组织层、位于地组织层两侧的外侧绒毛层和内侧面绒毛层,采用一种地组织上直接起绒的双面针织物,以50S的棉和木代尔混纺纱,混纺比65:35,和30D的氨纶裸丝一起编织的纬编线圈形成双面针织物的内侧面层1,以150D/288f的涤纶长丝线圈和一定间隔的75D/36f的涤纶变形长丝的中间连接线线圈编织双面针织物的外侧面层3,如图2所示,150D/288f的外侧面的细旦涤纶线圈7比50S的棉和木代尔混纺纱线圈数量少一半,而外侧面的连接线涤纶线圈8的线圈较小,因而外侧面的细旦涤纶线圈7形状大。以75D/36f的涤纶变形长丝作为中间连接线,在地组织外侧面上一针隔一针地形成线圈,相邻两根连接线形成线圈的横向位置错开,在地组织内侧面一个横列一针隔一针形成集圈,隔一个横列不连接。如图3所示,对织物的外表面经拉绒后从150D/288f的细旦涤纶长丝上拉出细旦涤纶丝的长绒毛9,从75D/36f的涤纶变形长丝上拉出连接线涤纶短绒毛10。在内侧面层的棉和纤维素纤维混纺纱刷绒刷出短绒毛。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的绒毛密度比外侧面绒毛浅层5更密,外侧面绒毛深部层4长绒毛和短绒毛挤得紧密,防止了长绒毛倒伏;外侧面绒毛浅层5只有细旦涤纶长丝绒毛,使得面料绒面松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