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5595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丝绒,尤其涉及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属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丝绒花色品种有很多了,单阴影提花丝绒就有前倾、后倾、以及左倾、右倾,但在同一绒面上,还未同时出现过前倾、后倾、左倾、右倾。尽管刷花绒可以随意的刷出多种阴影提花,但压下去立体感差了,手感也硬了。因此人们还是希望能直接织造出多种折光的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因为它比刷花来得更精致、更耐用、更立体,原材料运用更广泛。但由于不同的倾斜需要不同的穿综工艺,因此要达到一种绒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倾斜绒毛的阴影提花丝绒面料,还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要解决目前技术所存在的前倾绒毛、后倾绒毛一种穿综法,左倾绒毛、右倾绒毛一种穿综法,若要再其他倾斜绒毛一定还要再有其他穿综法的技术问题,提供只要一种穿综法,然后采用不同的提综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绒面上得到前倾、后倾、左倾、右倾,甚至还可以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倾,以及直立的多达九种折光的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比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的还多出了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四种倾斜效果,而且花型精致、折光清晰,无材质特殊要求,且生产方便快捷,不但装饰市场因新颖别致深受欢迎,装饰和家纺市场也因环保多彩而前途无量,特别是还能显示笔画的横、竖、撇、捺、折、勾、点的方向,可在文化市场另辟一新天地。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包括有上层经纱、上层纬纱组成的上层基布和下层经纱、下层纬纱组成的下层基布以及在上层基布与上层纬纱进行w型固结织造后又返到下层与下层基布的下层纬纱进行w型固结织造,然后再返到上层,再返到下层不断进行w固结织造把上层基布、下层基布连结织造的绒经纱,所述的上层经纱又包含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所述的上层纬纱包含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上层第十纬纱,所述下层经纱包含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所述的下层纬纱包含下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九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所述的绒经纱包含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其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整经整在一个织轴上,张力加大,作为紧经纱,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整经整在一个织轴上,张力放小,作为松经纱,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挂在筒子架上。

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的织造方法如下:

把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依次穿综并插入同一筘齿,把上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八经纱依次穿综并插入同一第二筘齿,同时将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将夹持片张力加大,设置为紧纬纱,将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将夹持片张力放小,设置为松纬纱,在同一种穿综插筘的情况下,经过不同的提综,经扣纬后可以使绒毛有直立、左倾、右倾、前倾、后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倾、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共计九种型式的出现,现分别将九种型式的提综打纬的织造情况介绍如下:

一、要使绒毛直立:

第一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直立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二、要使绒毛左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左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三、要是绒毛右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右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四、要使绒毛前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前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五、要使绒毛后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后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六、要使绒毛左下斜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左下斜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七、要使绒毛右下斜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右下斜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八、要使绒毛左上斜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左上斜倾的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九、要使绒毛右上斜倾

第一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六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放中间,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七经纱往上提,将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上提,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八经纱往上提,将第一绒经纱、第三绒经纱往上提,第二绒经纱、第四绒经纱往下沉,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绒毛右上斜倾十梭一循环织造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最后经割绒后整理,绒面上便可以有了绒毛直立、左倾、右倾、前倾、后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倾、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共计九种形式出现的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绒面上绒毛直立、左倾、右倾、前倾、后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倾、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在同一穿综插筘情况下经提综打纬形成的原理,都是运用了假纱组织织造经纬纱张力应力效应的缘故。我们目的不是透孔,而是绒毛倾斜,具体效果介绍如下:第一筘齿二边经纱和第二筘齿二边经纱都来自于紧经纱轴,织造交织点多,张力较大,而且第一筘齿与第二筘齿二边经纱织造交织点相反,他们不易靠拢,同时第一筘齿中间的经纱和第二筘齿中间的经纱都来自于松经纱轴,张力较小,织造交织点少。因此,根据假纱组织特点和织造张力应力效应的原理,第一筘齿的经纱都向中间靠拢,第二筘齿的经纱也都想中间靠拢。同样,在纬向,第一纬和第五纬纱张力较大,第二、三、四纬纱张力较小,第六纬、第十纬张力较大,第七、八、九纬张力较小。因此,根据假纱组织的特点和织造张力应力效应的原理,第一纬至第五纬都会向中间第三纬靠拢,第六纬至第十纬也都会向中间第八纬靠拢。更进一步讲,经向都向绒经靠拢并挤压,纬向都分别向第三纬、第八纬中间靠拢挤压。根据织物要求,我们将以丝绒单层的上层绒背进行解释。当上层第一经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二地经,再向第一绒经纱和第二绒经纱靠拢挤压,当上层第四经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三经纱,再向第一绒经纱和第二绒经纱靠拢挤压时,同时上层第一纬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二纬纱并向上层第三纬纱靠拢挤压,上层第五纬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四纬纱并向上层第三纬纱靠拢挤压,上层第六纬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七纬纱并向上层第八纬纱靠拢挤压,上层第十纬纱靠拢并挤压上层第九纬纱并向上层第八纬纱靠拢挤压。一、这时,绒毛直立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地经和上层第三地经交织点相同,因此,固结在上层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的绒根收到了对等的靠拢和挤压,不会左右偏移,由于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交织点相同,因此,固结在上层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的绒根也受到了对等的靠拢和挤压,不会前后偏移,因此,绒毛是直立的。二、这时,绒毛左倾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是一下三上一下的交织点,而上层第三经纱交织点是一上三下一上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上层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的绒经、绒根受到了左边第二经纱的靠拢挤压,右边绒头收到了第三经纱的靠拢和挤压,因此,绒头发生了向左倾斜,而第一纬纱、第五纬纱交织点相同,因此,这时绒经前后受到了对等的靠拢和挤压,不会前后偏移,因此,绒毛只是向左倾斜。三、这时,绒毛右倾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是一上三下一上的交织点,而上层第三经纱是一下三上一下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上层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的绒经、绒根受到了右边第三经纱的靠拢挤压,绒头受到了左边第二经纱的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发生了向右倾斜,而第一纬纱、第五纬纱交织点相同,因此,这时绒经前后受到的靠拢和挤压是对等的,不会前后偏移,因此,绒毛只是向右倾斜。四、这时,绒毛向前倾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交织点相同,因此,固结在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第五纬纱、第六纬纱的绒经受到的靠拢和挤压是对等的,不会左右偏移,而当上层第一纬纱向第二纬纱靠拢挤压时,固结在第二纬纱的绒头就会向前倾斜,而当上层第六纬纱向第七纬纱靠拢挤压时,固结在第六纬纱的绒头不会因为第七纬纱碰撞而向后倾斜,却因为受到第五纬纱的相反的运动拉伸而使绒头也向前倾斜,因此,绒毛就会向前倾斜。五、这时,绒毛向后倾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交织点相同,因此,固结在上层第十纬纱、上层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四纬纱的绒经受到的靠拢和挤压是相等的,不会左右偏移,而当上层第五纬纱向上层第四纬纱靠拢挤压时,固结在第四纬纱的绒头就会向后倾斜,而当上层第十纬纱向第九纬纱靠拢挤压时,固结在第十纬纱的绒头不会因为第九纬纱的碰撞而向前倾斜,却因为受到上层第一纬纱相反运动拉伸而使绒头也向后倾斜,因此,绒毛就向后倾斜了。六、这时,绒毛左下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地经为一下三上一下、第三地经为一下一上二下一上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纬纱上的绒经、绒根受到第二地经的靠拢挤压,绒头受到第三地经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向左倾斜,而同时,固结在第八纬纱上的绒头受到第九纬纱的靠拢和挤压会向后倾斜,而固结在第四纬纱上的绒头却不会因为第四纬纱向第三纬纱靠拢挤压而向前倾斜,相反,由于受到第五纬纱的拉伸而使绒头也向后倾斜,在双重压力影响下,绒毛会向左下方倾斜。七、这时,绒毛右下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地经为一下一上三下、第三地经为一上一下三上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纬纱上的绒经、绒根受到第三经纱的靠拢挤压,绒头受到第二经纱的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向右倾斜,而同时,固结在第九纬纱上的绒头,因为受到第十纬纱的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向右倾斜,而固结在第五纬纱上的绒头,却不会因为第五纬纱向第四纬纱靠拢挤压而向前倾斜,相反,由于受到第六纬纱的拉伸而使得绒头也向后倾斜,这时,在双重力的影响下,绒毛会向右下方倾斜。八、这时,绒毛左上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为三上一下一上、第三经纱为三下一上一下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纬纱上的绒经、绒根受到第二经纱的靠拢挤压,绒头受到第三经纱的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就向左倾斜,而固结在第二纬纱的绒头,受到第一纬纱的靠拢挤压,绒头向前倾斜,而固结在第六纬纱上的绒头,不会因为靠拢挤压第七纬纱而向后倾斜,相反,受到第五纬纱的拉伸而使绒头也向前倾斜,这时,绒头受到双重力的影响,绒毛就会向左上方倾斜。九、这时,绒毛右上斜的原理,由于上层第二经纱为三下一上一下、第三经纱为三上一下一上的交织点,因此,固结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上的绒经、绒根受到第三经纱的靠拢挤压,绒头受到第二经纱的靠拢挤压,因此,绒头就向右倾斜,而固结在第二纬纱上的绒头受到第一纬纱的靠拢挤压,绒毛会向前倾斜,而固结在第六纬纱上的绒头,不会因为受到第七纬纱的靠拢挤压而向后倾斜,相反,受到第五纬纱的拉伸而使绒头也向前倾斜,这时,绒头受到双重力的影响,绒毛就会向右上方倾斜。本发明提供只要一种穿综法,然后采用不同的提综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绒面上得到前倾、后倾、左倾、右倾,甚至还可以左上斜倾、右上斜倾、左下斜倾、右下斜倾,以及直立的多达九种折光的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比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的还多出了左上倾斜、右上倾斜、左下倾斜、右下倾斜四种倾斜效果,而且花型精致、折光清晰,无材质特殊要求,且生产方便快捷,不但装饰市场因新颖别致深受欢迎,家纺也因环保多彩而前途无量,特别是能显示笔画横、竖、撇、捺、折、勾、点等方向,可在文化市场另辟一新天地。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绒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的截面示意图。

图1中,j区为绒毛直立区;

a区为绒毛左倾区;

b区为绒毛右倾区;

c区为绒毛前倾区;

d区为绒毛后倾区;

e区为绒毛左下斜倾区;

f区为绒毛右下斜倾区;

g区为绒毛左上斜倾区;

h区为绒毛右下斜倾区;

图2中,1为绒毛;

2为基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图1是有九个阴影组成一个图案的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示意图,因绒毛直立方向不同而形成不同折光,从而构成如图的图案,图2为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的截面示意图,基布2上设置有各直立方向不同的绒毛1。

图中,九个绒毛直立方向的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只要一种穿综插筘法,通过不同的提综方法打纬,就可以构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下层第八经纱整经整在一个轴上,作为紧经纱;

二、将上层第二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下层第六经纱、下层第七经纱整经整在一个轴上,作为松经纱;

三、将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挂在筒子架上;

四、将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设定为紧纬纱;

五、将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设定为松纬纱;

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一绒经纱、第二绒经纱、上层第三经纱、下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下层第四经纱依次穿综插入第一筘齿;

七、将上层第五经纱、下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下层第六经纱、第三绒经纱、第四绒经纱、上层第七经纱、下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下层第八经纱依次穿综插入第二筘齿;

八、按照绒毛直立方向进行提综打纬。

j区绒毛直立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一。

a区绒毛左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二。

b区绒毛右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三。

c区绒毛前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四。

d区绒毛后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五。

e区绒毛左下斜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六。

f区绒毛右下斜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七。

g区绒毛左上斜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八。

h区绒毛右上斜倾时,提综打纬参见表九。

表一j区绒毛直立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二a区绒毛左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三b区绒毛右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四c区绒毛前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五d区绒毛后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六e区绒毛左下斜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七f区绒毛右下斜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八g区绒毛左上斜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表九h区绒毛右上斜倾时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往上提,下层经纱往上提;─代表绒经纱在上层与下层中间戓下层与上层中间;

↑为绒经纱往上提;

↓为绒经纱往下沉。

上述表一-九中:tu1为上层第一经纱,tu2为上层第二经纱,tu3为上层第三经纱,tu4为上层第四经纱,tu5为上层第五经纱,tu6为上层第六经纱,tu7为上层第七经纱,tu8为上层第八经纱,td1为下层第一经纱,td2为下层第二经纱,td3为下层第三经纱,td4为下层第四经纱,td5为下层第五经纱,td6为下层第六经纱,td7为下层第七经纱,td8为下层第八经纱,wu1为上层第一纬纱,wu2为上层第二纬纱,wu3为上层第三纬纱,wu4为上层第四纬纱,wu5为上层第五纬纱,wu6为上层第六纬纱,wu7为上层第七纬纱,wu8为上层第八纬纱,wu9为上层第九纬纱,wu10为上层第十纬纱,wd1为下层第一纬纱,wd2为下层第二纬纱,wd3为下层第三纬纱,wd4为下层第四纬纱,wd5为下层第五纬纱,wd6为下层第六纬纱,wd7为下层第七纬纱,wd8为下层第八纬纱,wd9为下层第九纬纱,wd10为下层第十纬纱,r1为第一绒经纱,r2为第二绒经纱,r3为第三绒经纱,r4为第四绒经纱。

九、最后经割绒后整理而成。

由于本发明采用以假纱组织为基础,将绒经安排在不同纬纱上进行固结织造,利用最靠近绒经的松经纱的组织点和靠近绒头的纬纱的靠拢和挤压,使绒毛在同一穿综插筘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提综打纬产生了九种方向的效果,下面以假纱组织惯例按上层绒背组织点织造情况进行介绍,下层依次类推即可。

一、j区绒毛直立的原理,参见副表1即介绍

二、a区绒毛左倾的原理,参见副表2即介绍

三、b区绒毛右倾的原理,参见副表3即介绍

四、c区绒毛前倾的原理,参见副表4即介绍

五、d区绒毛后倾的原理,参见副表5即介绍

六、e区绒毛左下斜倾的原理,参见副表6即介绍

七、f区绒毛右下斜倾的原理,参见副表7即介绍

八、g区绒毛左上斜倾的原理,参见副表8即介绍

九、h区绒毛右上斜倾的原理,参见副表9即介绍

副表1j区绒毛直立的原理

副表2a区绒毛左倾的原理

副表3b区绒毛右倾的原理

副表4c区绒毛前倾的原理

副表5d区绒毛后倾的原理

副表6e区绒毛左下斜倾的原理

副表7f区绒毛右下斜倾的原理

副表8g区绒毛左上斜倾的原理

副表9h区绒毛右上斜倾的原理

上述副表1-9中:tu1为上层第一经纱,tu2为上层第二经纱,tu3为上层第三经纱,tu4为上层第四经纱,tu5为上层第五经纱,tu6为上层第六经纱,tu7为上层第七经纱,tu8为上层第八经纱,wu1为上层第一纬纱,wu2为上层第二纬纱,wu3为上层第三纬纱,wu4为上层第四纬纱,wu5为上层第五纬纱,wu6为上层第六纬纱,wu7为上层第七纬纱,wu8为上层第八纬纱,wu9为上层第九纬纱,wu10为上层第十纬纱。

□代表第一绒经纱在上层的组织上的组织点。

△代表第二绒经纱在上层的组织上的组织点。

○代表第三绒经纱在上层的组织上的组织点。

☆代表第四绒经纱在上层的组织上的组织点。

副表1,绒毛直立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而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也同时对相对靠拢。因此,由于a处的绒头□和△前后左右都受到了相对称的挤压和靠拢,绒头还是直立的。b处原理也一样绒头还是直立的。。

副表2,绒毛左倾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而此时a处的绒经□是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绒头因此向左倾斜。同样,b处绒经□也是同样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上层第七经纱的挤压,因此绒头向左倾斜。而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相对靠拢,a处绒经□、b处绒经□都受到了前后相对称的挤压和靠拢,此时前后方向不变,绒头仍只是向左倾斜。

副表3,绒毛右倾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而此处a处绒经□是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头因此向右倾斜。同样,b处绒经□也是同样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七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因此绒头向右倾斜。而纬纱一和纬纱五、纬纱六和纬纱十相对靠拢,a处绒经□、b处绒头□前后都受到了相对称的挤压和靠拢,此时前后方向不变,绒头仍只是向右倾斜。

副表4,绒毛前倾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而此处a处□的绒经、b处□的绒经受到了左右相对称的挤压,绒头方向不变,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会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绒经□的第一绒经的绒头在第二纬和第六纬,b处的绒经□的第三绒经的绒头也在第二纬和第六纬,在第二纬的绒头受到第一纬的挤压,绒头就会向前倾斜。在第六纬的绒头由于第六纬在向第十纬方向,即向前方靠拢,因此,此时绒头也会因此向前方翘起而向前方倾斜。同理,a处绒经口的第二绒经的绒头在第七纬和第一纬,b处绒经口的第四绒经的绒头也在第七纬和第一纬,在第七纬的绒头受到第六纬的挤压会向前倾斜,而在第一纬的绒头由于第一纬在向第五纬方向,即向前方靠拢。因此,此时绒头也会因此向前方翘起而向前方倾斜。因此,整个绒头全部向前倾斜。

副表5,绒毛后倾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而此处a处□的绒经、b处□的绒经左右受到了相对称的挤压,绒头方向不变,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会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绒经□的第一绒经的绒头在第十纬和第四纬,b处的绒经□的第三绒经的绒头也在第十纬和第四纬。在第十纬的绒头因为第十纬在向第六纬靠拢,因此此时的绒头受到拉伸而翘起就向后倾斜了,在第四纬的绒头受到第五纬的挤压,绒头就会向后倾斜。同样,a处口的第二绒经的绒头在第五纬和第九纬、b处口的第四绒经也在第五纬和第九纬。在第五纬的绒头,因为第五纬在向第一纬方向靠拢,因此此时的绒头受到拉伸而翘起向后倾斜,在第九纬的绒头受到第十纬的挤压,绒头也向后倾斜。因此,整个绒头全部向后倾斜。

副表6,绒毛左下斜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此时a处□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了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绒头就会向左倾斜。同样,b处□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七经纱的挤压,绒头也是向左倾斜。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也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第一绒经的绒头在第四纬和第八纬、b处□的第三绒经的绒头在第四纬和第八纬,在第四纬的绒头也因第四纬向中间第三纬靠拢而牵伸而翘起向后倾斜。在第八纬的绒头因第九纬的靠拢挤压而向后倾斜。同理,a处□的第二绒经、b处□的第四绒经的绒头在第九纬和第三纬,在第九纬的绒头因第九纬在向第八纬靠拢而受到牵伸而翘起而向后倾斜。在第三纬的绒头也因受到第四纬的靠拢挤压而向后倾斜。从整个绒头来看,一方面向左倾斜,一方面向后倾斜,从力的分解和合成分析,此时绒头就会向左下方倾斜了。

副表7,绒毛右下倾斜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此时a处□的绒经绒背处的绒根受到了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头就会向右倾斜。同样,b处□的绒经处绒背的绒根受到上层第七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绒头也是向右倾斜。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也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第一绒经的绒头在第四纬和第十纬、b处□的第三绒经的绒头在第四纬和第十纬,在第十纬的绒头也因第十纬向中间第八纬靠拢而牵伸而翘起向后倾斜。在第四纬的绒头因为受到第五纬的靠拢挤压也向后倾斜。而a处□的第二绒经、b处□的第四绒经的绒头在第五纬和第九纬,在第五纬的绒头因第五纬在向第三纬靠拢而受到牵伸而翘起而向后倾斜。第九纬的绒头也因受到第十纬向第八纬中间靠拢而挤压也向后倾斜。从整个绒头来看,一方面向右倾斜,一方面向后倾斜,从力的分解和合成分析,此时绒头就会向右下方倾斜了。

副表8,绒毛左上倾斜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此时a处□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了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b处□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七经纱的挤压,绒头也是向左倾斜。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也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第一绒经、b处□的第三绒经的绒头在第二纬和第六纬。在第二纬的绒头受到第一纬向中间靠拢的挤压,从而向前倾斜。在第六纬的绒头因第六纬在向中间靠拢受到拉伸而翘起而向前倾斜。同样,a处□的第二绒经、b处□的第四绒经的绒头在第七纬和第一纬。在第七纬的绒头受到第六纬在向第八纬中间靠拢挤压而向前倾斜。在第一纬的绒头因第一纬在向第三纬中间靠拢而受到拉伸而使绒头翘起而向前倾斜。从整个绒头来看,一方面向左倾斜,一方面向前倾斜,从力的分解和合成分析,此时绒头就会向左上方倾斜了。

副表9,绒毛向右上斜的原理

从表中分析,根据假纱组织原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及上层第三经纱、上层第四经纱同时向中间a靠拢,上层第五经纱、上层第六经纱及上层第七经纱、上层第八经纱同时向中间b靠拢。这时,a处□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了上层第三经纱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二经纱的挤压,绒头就向右倾斜。b□的绒经的绒背处绒根受到经纱七的挤压,绒面处绒头受到了上层第六经纱的挤压,绒头也向右倾斜。而此时,上层第一纬纱和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和上层第十纬纱也同时相对靠拢。这时,a处□的第一绒经、b处□的第三绒经的绒头在第二纬和第六纬。第二纬的绒头受到第一纬向中间靠拢的挤压,从而向前倾斜。上层第六纬纱的绒头因上层第六纬纱在向上层第八纬纱中间靠拢受到拉伸而翘起而向前倾斜。同样,a□的第二绒经纱、b处□的第三绒经纱的绒头在上层第七纬纱和上层第一纬纱上。上层第七纬纱的绒头受到上层第六纬纱向中间靠拢挤压而向前倾斜。上层第一纬纱的绒头因上层第一纬纱在向中间靠拢拉伸而使绒头翘起而向前倾斜。从整个绒头来看,一方面向右倾斜,一方面向前倾斜,从力的分解和合成分析,此时绒头就会向右上方倾斜了。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