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9272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缝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属于服装加工辅助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训帽等多种类的军帽制作质量和美观性在不断提高,对生产制作工艺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训帽等多种类的军帽以及各种制服帽都需要根据使用者的个体尺寸差异来制作,这样才能穿戴舒适,美观性好。作训帽等多种类的军帽以及各种制服帽在缝制过程中以及缝制完成后都需要对帽子的内周长进行测量,传统的测量方式是采用缝纫用的皮尺来手工牵扯、比对测量,测量效率很低,而且测量误差还会比较大。更主要的是作训帽需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来缝制出多种不同尺寸型号,对缝制的工艺水平要求较高,现有的缝制方式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缝制经验,生产加工效率较低,也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作训帽对缝制的工艺水平要求较高,现有手工测量作训帽内周长的误差较大,现有的缝制方式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缝制经验,生产加工效率较低,也不利于提高缝制质量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在绷紧作训帽内圈的同时实现了对内周长的测量,测量精度得到了提高,而且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缝制质量得到了提高的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包括可调钢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钢带的两端重合后形成环形,钢带的一端固定有滑动扁套,并且滑动扁套套在位于外侧的可调钢带中部上,可调钢带的另一端固定有滑动连接扁套,并且滑动连接扁套套在位于内侧的可调钢带中部上,可调钢带的正上方设置有可调钢圈,可调钢圈上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垂直连接杆,垂直连接杆的底端通过滑动环套在可调钢带上,可调钢圈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弹性橡胶圈,弹性橡胶圈与顶部缝纫引导条的一端连接固定,顶部缝纫引导条的另一端连接在可调钢圈上,顶部缝纫引导条为多个且均匀分布。

所述滑动扁套与调节夹一支的夹持端相连接,调节夹另一支的夹持端通过连接轴安装在滑动连接扁套上,并且调节夹位于可调钢带的环形内部,滑动扁套或者滑动连接扁套上设置有锁紧件。

所述调节夹由左右两支构成,左支和右支的后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在一起,左支和右支之间安装有弹性复位件。

所述可调钢带重合部位的内侧圆弧面上镶嵌或贴合设置有弧形标尺,弧形标尺上设置有刻度。

所述滑动扁套和滑动连接扁套上分别开设有扁孔,扁孔内穿有可调钢带,扁孔的横截面长度等于可调钢带的宽度,扁孔的横截面宽度大于可调钢带重叠后的厚度。

所述滑动扁套和滑动连接扁套的内侧表面镶嵌设置有滚针。

所述可调钢圈的两端重叠后形成环形,可调钢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套在可调钢圈上的滑动扣件,滑动扣件为一端开口的环形钢件,开口处设置有按压固定扣。

所述可调钢圈的外圆周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紧位,卡紧位上固定有垂直连接杆或顶部缝纫引导条。

所述顶部缝纫引导条的中部开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的宽度为3毫米-6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了可调钢带和可调钢圈,可调钢带、可调钢圈、垂直连接杆、顶部缝纫引导条以及弹性橡胶圈共同构成了作训帽的缝纫内支撑框架,并且能够根据作训帽的缝纫尺寸来调节可调钢带和可调钢圈的外圈直径。

2、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作训帽的缝制技术瓶颈,采用多功能内框架缝制模具,简化了作训帽的缝制工艺,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缝制质量得到了提高,达到了很好的美观性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可调钢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可调钢带绷紧作训帽内圈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可调钢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可调钢带1,滑动扁套2,滑动连接扁套3,可调钢圈4,垂直连接杆5,顶部缝纫引导条6,弹性橡胶圈7,卡紧位8,锁紧件9,调节夹10,铰接轴11,弹性复位件12,连接轴13,弧形标尺14,作训帽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下。

参见图1至图5,本发明的一种作训帽组合式多功能辅助缝纫装置,包括可调钢带1,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钢带1的两端重合后形成环形,可调钢带1的一端固定有滑动扁套2,并且滑动扁套2套在位于外侧的可调钢带1中部上,可调钢带1的另一端固定有滑动连接扁套3,并且滑动连接扁套3套在位于内侧的可调钢带1中部上,可调钢带1的正上方设置有可调钢圈4,可调钢圈4上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垂直连接杆5,垂直连接杆5的底端通过滑动环套在可调钢带1上,可调钢圈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弹性橡胶圈7,弹性橡胶圈7与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一端连接固定,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另一端连接在可调钢圈4上,顶部缝纫引导条6为多个且均匀分布。

所述滑动扁套2与调节夹10一支的夹持端相连接,调节夹10另一支的夹持端通过连接轴13安装在滑动连接扁套3上,并且调节夹10位于可调钢带1的环形内部,滑动扁套2或者滑动连接扁套3上设置有锁紧件9。

所述调节夹10由左右两支构成,左支和右支的后端通过铰接轴11铰接在一起,左支和右支之间安装有弹性复位件12。

所述可调钢带1重合部位的内侧圆弧面上镶嵌或贴合设置有弧形标尺14,弧形标尺14上设置有刻度。

所述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上分别开设有扁孔,扁孔内穿有可调钢带1,扁孔的横截面长度等于可调钢带1的宽度,扁孔的横截面宽度大于可调钢带1重叠后的厚度。

所述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的内侧表面镶嵌设置有滚针。

所述可调钢圈4的两端重叠后形成环形,可调钢圈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套在可调钢圈4上的滑动扣件,滑动扣件为一端开口的环形钢件,开口处设置有按压固定扣。

所述可调钢圈4的外圆周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紧位8,卡紧位8上固定有垂直连接杆5或顶部缝纫引导条6。

所述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中部开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的宽度为3毫米-6毫米。

参见说明书附图2、图3,可调钢带1采用的是弹性和韧性良好的钢带,可调钢带1的两端相叠合一定长度后形成环形,可调钢带1的两端叠合部分的长度为可调钢带1总长度的1/5-3/4。为了让可调钢带1所形成的环形便于根据需要调整环形外径的大小,本发明在可调钢带1的一端固定有滑动扁套2,并且滑动扁套2套在位于外侧的可调钢带1中部上,可调钢带1的另一端固定有滑动连接扁套3,并且滑动连接扁套3套在位于内侧的可调钢带1中部上,这样就使得能够通过滑动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实现对钢带环形外径大小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同步滑动,并且在可调钢带1上的滑动距离相同。

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上分别开设有扁孔,扁孔内穿有可调钢带1,扁孔的横截面长度等于可调钢带1的宽度,扁孔的横截面宽度大于可调钢带1重叠后的厚度。另外,为了减小调节滑动时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的内侧表面镶嵌设置有滚针,滚针与可调钢带1的外表面相接触。可调钢带1非叠合部位的内侧圆弧面上镶嵌或贴合设置有弧形标尺14,弧形标尺14上设置有刻度,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在可调钢带1上滑动调节时,通过弧形标尺14就能够准确的读出当前钢带环形外径的大小,避免了每次用卷尺或皮尺进行测量,实用又方便。

可调钢带1的环形内部安装有调节夹10,调节夹10由左右两支构成,左支和右支的后端通过铰接轴11铰接在一起,左支和右支之间安装有弹性复位件12。滑动扁套2与调节夹10一支的夹持端相连接,调节夹10另一支的夹持端通过连接轴13安装在滑动连接扁套3上。滑动扁套2或者滑动连接扁套3上设置有锁紧件9,锁紧件9用于锁紧滑动扁套2或者滑动连接扁套3,避免调节完成后自行滑动挪位,锁紧件9可以采用锁紧螺钉或弹簧夹。在使用时,手握调节夹10,施加不同的力度就能调节左支与右支之间所成的夹角,进而带动滑动扁套2和滑动连接扁套3在可调钢带1上滑动,实现了钢带环形外径大小的调整,便于握持,调节方便。

可调钢带1的正上方设置有可调钢圈4,可调钢圈4的两端重叠后形成环形,可调钢圈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套在可调钢圈4上的滑动扣件,滑动扣件为一端开口的环形钢件,开口处设置有按压固定扣,通过调节滑动扣件的位置,就实现了对可调钢带1外径大小的调节。可调钢圈4上等间距设置有多根垂直连接杆5,垂直连接杆5的顶端与可调钢圈4相连接,垂直连接杆5的底端通过滑动环套在可调钢带1上。

可调钢圈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弹性橡胶圈7,弹性橡胶圈7与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一端连接固定,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另一端连接在可调钢圈4上,顶部缝纫引导条6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弹性橡胶圈7具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橡胶圈7能够补偿由于可调钢圈4外径的变化而造成的径向尺寸变化。可调钢圈4的外圆周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紧位8,卡紧位8上固定有垂直连接杆5或顶部缝纫引导条6。顶部缝纫引导条6的中部开设有开口槽,开口槽的宽度为3毫米-6毫米,在缝制作训帽时,可以沿着顶部缝纫引导条6进行缝纫走线,保证了缝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本发明可调钢带1能够适应不同作训帽外口端的直径大小,便于缝制不同尺寸的作训帽。同样,可调钢圈4的外径可以调节,可调钢圈4对应的是作训帽的顶部外圆周,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作训帽。顶部缝纫引导条6以及弹性橡胶圈7对应的是作训帽的帽顶,可调钢带1、可调钢圈4、垂直连接杆5、顶部缝纫引导条6以及弹性橡胶圈7所构成的框架与作训帽的内腔相对应。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作训帽的缝制技术瓶颈,简化了作训帽的缝制工艺,提高了加工效率,能够精确保证作训帽的尺寸,达到了很好的美观性和一致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简单修改和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