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311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服装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服装加工,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等工作。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特指古代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的女性工作者所从事的一种体力劳动。而服装加工更多意义上是指现代化的加工方式,以现代化的机器加工为主,手工加工为辅的一种服装生产方法。服装加工是一种行为方式,从人员数量上无法限制,而服装厂则是直接体现服装加工的直观表现地。在服装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清洗装置,现有的服装清洗装置清洗效果不佳,操作繁琐,且容易对衣物造成损坏,同时现有的清洗装置大多不具有烘干功能,需要另外配备烘干装置,且制作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烘干装置,且烘干装置的一侧上下端分别连通有出风口和进气口,所述固定架的内壁垂直插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底壁均匀环绕设有若干组挂钩,所述转盘的上端中心处垂直插接有第一进水管,且第一进水管的下端外壁均匀环绕连通有若干个第一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若干个第一喷头,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上端内壁插接有导管,且导管远离第一进水管的一端连通有水槽,水槽固定于固定架的上端,所述旋转轴的下端外壁固定套接有圆形底板,且圆形底板的内壁均匀环绕设有若干个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若干个第二喷头,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进水管,且第二进水管穿过旋转轴的内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旋转轴穿过固定架的内壁向下延伸端的外壁套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固定架的底壁一侧设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下端通过转轴套接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之间连接有皮带,所述机体外壳的上端一侧安装有气缸,且气缸的一侧通过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穿过机体外壳的顶壁向内延伸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密封塞和第二密封塞。

优选地,所述烘干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组成,且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相互连通组成循环烘干系统。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与固定架连接处的外壁套接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导管与第一进水管连接处的外壁套接有轴承。

优选地,所述水槽的上端一侧连通有进料漏斗。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塞与进气口对应,第二密封塞与出风口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架的内壁连通有排废漏斗,且排废漏斗的底部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机体外壳的上端一侧设有与支杆对应的活动槽。

优选地,所述挂钩的内壁一侧转动连接有活动杆,且活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活动杆与挂钩之间连接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活动杆上端外壁的一侧设有一层海绵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将待清洗的衣物用衣架撑起,再向下按压活动杆,并将衣物挂至挂钩上,且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挡块紧紧抵住挂钩的内壁,从而避免衣物在清洗烘干时掉落,此时,从水槽上端一侧的进料漏斗处可投放清洁剂,使得清洗液经导管进入第一进水管内,再从第一进水管到达第一分流管,并通过第一喷头向外喷洒清洗液,同时自来水经第二进水管进入第二分流管内,再经第二分流管流向第二喷头,从而对衣物进行去污喷淋,达到了很好的清洁效果,实现了一边用清洗剂清洗,一边用自来水进行喷淋去污,同时启动气缸,使得活塞杆带动支杆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塞堵塞住进气口,第二密封塞堵塞住出风口,避免水流喷射进入烘干装置内,并使机体外壳内储存一定液位的清洗液,并对衣物进行浸泡清洗,同时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转轴带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第二传动轮在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并带动旋转轴旋转,进而实现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的旋转喷淋,当清洗衣物完毕后,打开排废漏斗下端的阀门,使得污水向外排出,同时启动气缸,使得第一密封塞脱离进气口,第二密封塞脱离出风口,并打开烘干装置,使得热风从出风口排向机体外壳内,对衣物进行循环干燥,且对衣物无损坏。本发明结构简单,易操作,实现了衣物的清洗和烘干,且对衣物无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该装置使用便捷巧妙,适宜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b-b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固定架1、机体外壳2、旋转轴3、转盘4、圆形底板5、烘干装置6、压缩机61、冷凝器62、节流装置63、蒸发器64、进气口7、出风口8、水槽9、导管10、第一进水管11、第一分流管12、第一喷头13、第二进水管14、第二分流管15、第二喷头16、第一传动轮17、皮带18、第二传动轮19、驱动电机20、排废漏斗21、支杆22、第一密封塞23、第二密封塞24、气缸25、挂钩26、活动杆261、挡块262、海绵垫263、弹簧2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服装加工用多功能清洗烘干装置,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机体外壳2,机体外壳2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烘干装置6,且烘干装置6的一侧上下端分别连通有出风口8和进气口7,固定架1的内壁垂直插接有旋转轴3,旋转轴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盘4,转盘4的底壁均匀环绕设有若干组挂钩26,转盘4的上端中心处垂直插接有第一进水管11,且第一进水管11的下端外壁均匀环绕连通有若干个第一分流管12,第一分流管12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若干个第一喷头13,第一进水管11的上端内壁插接有导管10,且导管10远离第一进水管11的一端连通有水槽9,水槽9固定于固定架1的上端,旋转轴3的下端外壁固定套接有圆形底板5,且圆形底板5的内壁均匀环绕设有若干个第二分流管15,第二分流管15的外壁一侧连通有若干个第二喷头16,第二分流管15的一端连通有第二进水管14,且第二进水管14穿过旋转轴3的内壁并向外延伸,旋转轴3穿过固定架1的内壁向下延伸端的外壁套接有第一传动轮17,固定架1的底壁一侧设有驱动电机20,且驱动电机20的下端通过转轴套接有第二传动轮19,第一传动轮17和第二传动轮19之间连接有皮带18,机体外壳2的上端一侧安装有气缸25,且气缸25的一侧通过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支杆22,支杆22穿过机体外壳2的顶壁向内延伸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密封塞23和第二密封塞24。

具体的,烘干装置6由压缩机61、冷凝器62、节流装置63和蒸发器64组成,且压缩机61、冷凝器62、节流装置63和蒸发器64相互连通组成循环烘干系统,烘干系统能够对清洗后的衣物进行循环干燥,节能环保。

具体的,旋转轴3与固定架1连接处的外壁套接有密封圈,具有一定的密封性,避免污水排出。

具体的,导管10与第一进水管11连接处的外壁套接有轴承,起到衔接作用,避免第一进水管11转动时带动导管10一起转动。

具体的,水槽9的上端一侧连通有进料漏斗,从进料漏斗处可向水槽9内投放清洁剂。

具体的,第一密封塞23与进气口7对应,第二密封塞24与出风口8对应,当对衣物进行清洗时,将第一密封塞23堵塞住进气口7,第二密封塞24堵塞住出风口8,避免水流喷射进入烘干装置6内。

具体的,固定架1的内壁连通有排废漏斗21,且排废漏斗21的底部设有阀门,打开阀门,可将污水排出机体外壳2内。

具体的,机体外壳2的上端一侧设有与支杆22对应的活动槽,支杆22在活动槽内移动,从而实现进气口7和出风口8密闭和开启。

具体的,挂钩26的内壁一侧转动连接有活动杆261,且活动杆26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挡块262,活动杆261与挂钩26之间连接有弹簧264,向下按压活动杆261,使得衣物被挂至挂钩26上,且在弹簧264的弹性力作用下,挡块262紧紧抵住挂钩26的内壁,从而避免衣物在清洗烘干时掉落。

具体的,活动杆261上端外壁的一侧设有一层海绵垫263,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对使用者的手指无伤害。

工作原理:本发明中,首先将待清洗的衣物用衣架撑起,再向下按压活动杆261,并将衣物挂至挂钩26上,且在弹簧264的弹性力作用下,挡块262紧紧抵住挂钩26的内壁,从而避免衣物在清洗烘干时掉落,此时,从水槽9上端一侧的进料漏斗处可投放清洁剂,使得清洗液经导管10进入第一进水管11内,再从第一进水管11到达第一分流管12,并通过第一喷头13向外喷洒清洗液,同时自来水经第二进水管14进入第二分流管15内,再经第二分流管15流向第二喷头16,从而对衣物进行去污喷淋,达到了很好的清洁效果,实现了一边用清洗剂清洗,一边用自来水进行喷淋去污,同时启动气缸25,使得活塞杆带动支杆22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塞23堵塞住进气口7,第二密封塞24堵塞住出风口8,避免水流喷射进入烘干装置6内,并使机体外壳2内储存一定液位的清洗液,并对衣物进行浸泡清洗,同时启动驱动电机20,驱动电机20通过转轴带动第二传动轮19转动,第二传动轮19在皮带18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传动轮17转动,并带动旋转轴3旋转,进而实现第一喷头13和第二喷头16的旋转喷淋,当清洗衣物完毕后,打开排废漏斗21下端的阀门,使得污水向外排出,同时启动气缸25,使得第一密封塞23脱离进气口7,第二密封塞24脱离出风口8,并打开烘干装置6,使得热风从出风口8排向机体外壳2内,对衣物进行循环干燥,且对衣物无损坏。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