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5879发布日期:2018-11-07 20:31阅读:9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降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降片,尤其涉及应用于全成形电脑袜机(细针距袜机除外)编织毛圈的沉降片,属于电脑袜机零件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沉降片是电脑袜机中重要的成圈机件之一,它与织针配合完成成圈过程。在成圈编织过程中,由于沉降片与三角的接触瞬间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传递到整个沉降片,使得沉降片因蠕变而产生变形,这不仅缩短了沉降片的寿命,同时也降低了电脑袜机的成圈稳定性。为了减缓沉降片与三角的作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沉降片片身正面采用凹槽的设计,形成一种厚薄不同的一体设计,给沉降片的加工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特别给毛圈组织的编织带来了很大困难。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开发出一种沉降片,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工作效率高、安装方便、提高机器的编织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用于全成形电脑袜机编织毛圈的沉降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沉降片,包括第一沉降子片和第二沉降子片,所述第一沉降子片包括第一毛圈编织部、第一针踵部、以及连接第一毛圈编织部和第一针踵部的第一连接引导部,所述第二沉降子片包括第二毛圈编织部、第二针踵部、以及连接第二毛圈编织部和第二针踵部的第二连接引导部;所述的第一毛圈编织部包括第一片颚、以及设于第一片颚上方的第一片鼻,第一片颚与第一片鼻形成的沟槽为第一片喉;所述的第一连接引导部包括设于第一片颚下方第一引导脚、以及与第一引导脚相连的第一片身,第一片颚与第一引导脚连接处形成一沟槽;所述的第一针踵部包括与第一片身相连的第一片踵、以及与第一片踵相连的第一片尾;所述的第二毛圈编织部包括第二片颚、以及设于第二片颚上方的第二片鼻,第二片颚与第二片鼻形成的沟槽为第二片喉;所述的第二连接引导部包括设于第二片颚下方第二引导脚、以及与第二引导脚相连的第二片身,第二片颚与第二引导脚连接处形成一沟槽;所述的第二针踵部包括与第二片身相连的第二片踵、以及与第二片踵相连的第二片尾;所述第一引导脚的长度与第二引导脚相同;所述第一片鼻的宽度比第一片颚窄,且第一片鼻具有倾斜度,第二片鼻的宽度比第二片颚窄,且第二片鼻具有倾斜度;第一片鼻的倾斜度大于第二片鼻;所述第二片颚顶部平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降子片为线圈沉降片,所述第二沉降子片为毛圈沉降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引导脚或第二引导脚的长度不小于第二片鄂的1/2且不大于第二片鄂的2/3,所述第一引导脚或第二引导脚的高度低于第一片身。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片身处设有第一凹陷,所述第二片身处设有第二凹陷。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片鼻的宽度比第一片颚窄,且第一片鼻具有倾斜度,第二片鼻的宽度比第二片颚窄,且第二片鼻具有倾斜度;所述第一片鼻的倾斜度大于第二片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为弧形形状,第一凹陷的长度不超过第一片身长度,第二凹陷的长度不超过第二片身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沉降片的设计采用双沉降片的结构设计,分别用不同结构设计的两片沉降片控制正常大小线圈和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的编织。编织方法为垫入位置较低的地纱在沉降片的片鄂上弯纱形成平针线圈,垫入位置较高的毛圈纱则是在片鼻上弯纱并被拉长形成毛圈。因此,毛圈的高度与沉降片相关,可通过更换沉降片的方法来改变毛圈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1)双沉降片结构不仅可以满足毛圈组织的编织,还可以调整毛圈的高度。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沉降片结构设计,使线圈沉降片和毛圈沉降片分别控制正常大小线圈和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的编织。毛圈沉降片片鼻的倾斜可以在编织过程中控制毛圈的高度,对毛圈的高度进行微调。若要较大幅度改变毛圈高度,则需要更换沉降片;

(2)双沉降片结构能够清楚划分功能。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沉降片结构设计,双沉降片分别由上下两个沟槽控制进行驱动,下沟槽控制毛圈沉降片,上沟槽控制线圈沉降片,两个沉降片分工明确。同时,这种结构设计能够减少毛圈沉降片结构设计的复杂性;

(3)引导脚的下边沿长度较短能够准确定位安装。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引导脚的下边沿较短的设计,当沉降片在安装时,可以快速在片槽中定位,使沉降片能够准确的安装在片槽中,减少了安装的复杂程度;

(4)片身的凹陷处能够减少沉降片的磨损。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片身凹陷设计,增加了沉降片的柔性,同时凹陷处可以储存润滑剂,形成润滑区,增加了沉降片的润滑度,减少了沉降片之间的摩擦,使沉降片在编织过程中进出顺利,适应织机的高速编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毛圈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毛圈沉降片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线圈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线圈沉降片的平面图;

图5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平面图。

标注说明:第一毛圈编织部1,第二毛圈编织部1’,第一片颚11,第二片颚11’,第一片鼻12,第二片鼻12’,第一台阶弧线13,第二台阶弧线13’,第一片喉14,第一片喉14’,第一针踵部2,第二针踵部2’,第一片踵21,第二片踵21’,第一片尾22,第二片尾22’,第一片尾过渡弧线23,第二片尾过渡弧线23’,第一连接引导部3,第二连接引导部3’,第一引导脚31,第二引导脚31’,第一片身32,第二片身32’,第一凹陷33,第二凹陷33’,第一片身过渡弧线34,第二片身过渡弧线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更清楚更完善的揭露,兹提供了一个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如下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沉降片,采用双沉降片的结构设计,如图5或图6所示,图5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平面图,包括第一沉降子片和第二沉降子片,第一沉降子片为线圈沉降片,第二沉降子片为毛圈沉降片。

第一沉降子片包括第一毛圈编织部1、第一针踵部2、以及连接第一毛圈编织部1和第一针踵部2的第一连接引导部3,第二沉降子片包括第二毛圈编织部1’、第二针踵部2’、以及连接第二毛圈编织部1’和第二针踵部2’的第二连接引导部3’。

如图1或图2所示,图1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毛圈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毛圈沉降片的平面图,第一毛圈编织部1包括第一片颚11、以及设于第一片颚11上方的第一片鼻12,第一片颚11与第一片鼻12形成的沟槽为第一片喉14;第一片鼻12下方为第一台阶弧线13,第一连接引导部3包括设于第一片颚11下方第一引导脚31、以及与第一引导脚31相连的第一片身32,第一片颚11与第一引导脚31连接处形成一沟槽;第一针踵部2包括与第一片身32相连的第一片踵21、以及与第一片踵21相连的第一片尾22;第一毛圈编织部1通过第一片身过渡弧线34与第一片身32相连,第一片身32通过第一片尾过渡弧线23与第一片尾22相连。

如图3或图4所示,图3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线圈沉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沉降片的线圈沉降片的平面图;第二毛圈编织部1’包括第二片颚11’、以及设于第二片颚11’上方的第二片鼻12’,第二片颚11’与第二片鼻12’形成的沟槽为第二片喉14’;第二片鼻12’下方为第二台阶弧线13’第二连接引导部3’包括设于第二片颚11’下方第二引导脚31’、以及与第二引导脚31’相连的第二片身32’,第二片颚11’与第二引导脚31’连接处形成一沟槽;第二针踵部2’包括与第二片身12’相连的第二片踵21’、以及与第二片踵21’相连的第二片尾22’。第二毛圈编织部1’通过第二片身过渡弧线34’与第二片身32’相连,第二片身32’通过第而片尾过渡弧线23’与第二片尾22’相连。

第一片鼻12的宽度比第一片颚11窄,且第一片鼻12具有倾斜度,第一片鼻12的倾斜度为45°,第二片鼻12’的倾斜度小于10°第二片鼻12’的宽度比第二片颚11’窄,且第二片鼻12’具有倾斜度;第一片鼻12的倾斜度大于第二片鼻12’。

第一引导脚31的长度与第二引导脚31’相同;第一引导脚31或第二引导脚31’的长度不小于第二片鄂11’的1/2且不大于第二片鄂11’的2/3,第一引导脚31或第二引导脚31’的高度低于第一片身32或第二片身32’。

第一片身32处设有第一凹陷33,第二片身32’处设有第二凹陷33’。第一凹陷33和第二凹陷33’为弧形形状,第一凹陷33的长度不超过第一片身32长度,第二凹陷33’的长度不超过第二片身32’的长度。第一凹陷33或第二凹陷33’的深度范围在2.00mm~3.00mm。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毛圈编织部则通过片颚和片喉作用在毛圈组织的圈弧上,来配合织针的运动;针踵部通过沉降片三角来配合控制沉降片的驱动;在连接引导部设有一个引导脚,引导脚与片身相连,引导脚的下边沿与片身的下边沿平齐,使沉降片的在片槽中的往复运动保持平稳。

本实施例沉降片的设计采用双沉降片的结构设计,分别用不同结构设计使两片沉降子片控制正常大小线圈和拉长沉降弧的毛圈线圈的编织,两片沉降子片固定粘合在一起。编织方法为垫入位置较低的地纱在沉降片的片鄂上弯纱形成平针线圈,垫入位置较高的毛圈纱则是在片鼻上弯纱并被拉长形成毛圈。因此,毛圈的高度与沉降片相关,可通过更换沉降片的方法来改变毛圈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位于片槽中的沉降片在三角的作用下,进行退圈和成圈。在织针退圈后,垫入地纱和毛圈纱,随后织针弯纱成圈,毛圈纱形成的线圈的沉降弧被片鼻拉长。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