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性提花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663发布日期:2018-09-07 21:40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花布,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透气性提花布。



背景技术:

提花布是一种有织纹图案的棉织物或化纤混纺织物。有白织和有色织之分。提花布根据品种特征可供不同用途。一般提花布多用作床单、台布、窗帘等室内装饰。

在公告号为CN205171075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球形格提花布,所述提花布上均匀布置球形格图案,编织该提花布的经纱由涤纶长丝和涤纶阳离子丝构成,纬纱为涤纶长丝。所述的阳离子丝为A色,所述的涤纶长丝为B色。

但是上述的一种球形格提花布上虽然有花纹但是透气性差,尤其在天气炎热的夏天会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一定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性提花布,具有提高透气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透气性提花布,包括若干经线以及纬线,纬线包括第一纬线以及第二纬线,经线与第一纬线编织形成提花层,经线与第二纬线编织形成透气层,透气层与提花层并列设置,第一纬线设置有突出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突出部的设置,当经线与第二纬线编织时,相邻的突出部相互抵接,同时相邻的第二纬线存在相对分离的情况,形成了一透气通孔,从而达到了透气的效果;

经线分别与第一纬线以及第二纬线编织从而形成了提花层和透气层,实现了提花层以及透气层之间的稳定连接,不仅保留了提花布的原有的特性,还具有透气的优点。

进一步的,第二纬线包括若干相互缠绕的纱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纱线相互缠绕时,在第二纬线的边缘存在着缠绕后形成的间隙,即存在着凹凸的情况,从而形成了第二纬线的突出部。

进一步的,纱线包括尺寸不同的粗纱线和细纱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粗纱线与细纱线的尺寸不同,从而形成了尺寸较大的突出部,当相邻的第二纬线进行编织时,尺寸较大的突出部抵接形成的透气通孔的尺寸也随之增大,从而提高了透气效果。

进一步的,粗纱线间隔缠绕于细纱线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粗纱线间隔缠绕于细纱线上,提升了突出部最高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大了透气通孔沿第二纬线长度方向的距离,扩大了透气通孔的面积,提高了透气层的透气性;通过粗纱线的均匀缠绕,使编织后的透气层具有均匀性。

进一步的,粗纱线设置为棉中空纱,细纱线设置为氨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粗纱线的材料设置为棉中空层,由于棉中空纱具有中层腔,从而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同时棉中空纱还具有轻而膨松、柔软、吸水速干的优点;将细纱线设置为氨纶,氨纶的弹性好的同时强度器且非常的细,通过棉中空纱与氨纶缠绕后得到的第二纬线不仅具有透气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

进一步的,提花层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透气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提花层上设置透气孔,从而增加整体的透气性,增强透气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的尺寸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纬线的尺寸与第二纬线的尺寸设置相同,从而使编织后的透气层与印花层的厚度相同,提高了提花布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突出部的设置,相邻的第二纬线相互抵接形成有透气通孔,从而达到了透气的效果;

(2)经线本别与第一纬线以及第二纬线编织从而形成了提花层和透气层,实现了提花层以及透气层之间的稳定连接,不仅保留了提花布的原有的特性,还具有透气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一种透气性提花布的整体结构;

图2为第二纬线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粗纱线和细纱线的连接关系。

附图标记:1、提花层;2、透气层;3、经线;4、纬线;41、第一纬线;42、第二纬线;5、透气孔;6、粗纱线;7、细纱线;8、突出部;9、透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透气性提花布,如图1所示,包括若干经线3以及纬线4,纬线4包括第一纬线41的第二纬线42,经线3与第一纬线41编织形成提花层1,经线3与第二纬线42形成透气层2,从而实现透气层2与提花层1的稳定连接,不仅保留了原本的特性还具有高透气的优点,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编织得到不同面积以及排列的提花布;其中提花层1设置有透气孔5,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透气性。

如图2所示,第二纬线42包括粗纱线6和细纱线7,粗纱线6的材料为棉中空纱,具有中空层从而达到提高了透气性,细纱线7的材料为氨纶,具有强度高以及尺寸小的优点,从而在二者缠绕后得到的第二纬线42不仅提高了透气性还具有一定的强度。

如图2所示,在粗纱线6与细纱线7相缠绕,从而在第二纬线42的外层形成一突出部8,通过相邻的第二纬线42之间的抵接的同时相对的突出部8抵接,从而形成一透气通孔9,实现了透气层2的高透气性。

如图2所示,粗纱线6呈螺距相等的螺旋状缠绕于细纱线7上,从而使相邻的突出部8之间的距离相等,使第二纬线42抵接后形成的透气通孔9的面积大致相等,使编织后的透气层2更加的均匀;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粗纱线6缠绕后的螺距,从而得到不同的透气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纬线41有多根相同粗细的氨纶组合形成,且第一纬线41的横截面尺寸与与第二纬线42相同,从而减小了透气层2与提花层1之间的高度差异。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法:将粗纱线6均匀的绕卷与细纱线7上形成第二纬线42,然后将经线3与第一纬线41编织形成提花层1,将经线3与第二纬线42编织形成透气层2,通过透气通孔9以及透气孔5完成提花布的透气,从而提高了透气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