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带束层用钢帘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3736发布日期:2018-10-19 21:47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带束层用钢帘线,属于钢帘线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带束层是子午线轮胎的主要受力部件,周期性地承受拉伸、弯曲、剪切等变形应力。带束层对轮胎的安全性、舒适性、高速性能和耐久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性能与带束层裁断角度、宽度以及钢帘线排列密度有关,但是与钢帘线的性能关系更为密切。带束层用钢帘线只有具有较高的强度、较高的渗胶性、耐疲劳性能,才能有助于提高带束层的性能,进而提高轮胎质量。在竞争压力下,降本增效也是轮胎企业在市场中谋求发展的必要措施,有限资源的节约使用被制造业提上日程。因此,作为轮胎骨架材料的钢帘线不断接受着性能、成本与能源节约的挑战,加之世界各地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高性能低能耗轮胎的发展越来越快,轮胎对钢帘线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改善钢帘线的渗胶性能,防止芯股迁移,提高轮胎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能,减少钢帘线相对用量,降低轮胎制造成本的钢帘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带束层用钢帘线,由2根芯线钢丝编捻而成的芯线以及8根外包钢丝围绕所述芯线编捻而成,形成截面为椭圆形的钢帘线,所述芯线钢丝直径为0.25~0.38mm,所述外包钢丝直径为0.22~0.35mm,间隙大于50μm,所述钢帘线椭圆形短直径d1与长直径d2的比值为0.83±0.10。所述芯线钢丝直径为0.35mm,所述外包钢丝直径为0.33mm。所述芯线钢丝捻距为6.3~12.5mm,所述外包钢丝捻距为12.5~20.0mm。所述芯线钢丝捻距为10mm,所述外包钢丝捻距为18mm。所述芯线钢丝以及所述外包钢丝捻向相同。所述芯线钢丝以及所述外包钢丝捻向为S捻。所述钢帘线采适用于NT、HT、ST、UT或MT强度的钢丝。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是作为结构为3×0.20+6×0.35HT钢帘线的改进帘线,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2×0.35+8×0.33HT钢帘线与传统的3×0.20+6×0.35HT帯束层钢帘线刚度相当,但本新型钢帘线的冲击吸收功提升72%,可提高轮胎的抗冲击性能;2×0.35+8×0.33HT芯股钢丝直径比3×0.20+6×0.35HT粗75%;外层钢丝间隙大于50μm,较3×0.20+6×0.35HT增加59.7%,可提高钢帘线渗胶性能,防止芯股迁移;2×0.35+8×0.33HT钢帘线与传统的3×0.20+6×0.35HT单丝强度相当,但本新型钢帘线破断力/线密度比值较3×0.20+6×0.35HT提升7.5%,在帘布强度指数相同的条件下,钢帘线使用重量更少,可减轻轮胎重量;本新型钢帘线截面呈椭圆形,可减少帘布压延厚度,进而减少胶料用量,满足轮胎轻量化要求;本新型结构简单,组成钢丝直径粗,两层钢丝的捻向相同,可实现一次编捻成型,生产效率高,可降低钢帘线生产成本及轮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传统帯束层钢帘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结构为2×0.35+8×0.33HT,由2根芯线钢丝0编捻而成的芯线以及8根外包钢丝1围绕芯线编捻而成,形成截面为椭圆形的钢帘线,芯线钢丝0以及外包钢丝1捻向相同,为S捻,编捻时可实现一次成型,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其中芯线钢丝0直径为0.35mm,外包钢丝1直径为0.33mm,间隙大于50μm,椭圆形短直径d1与长直径d2的比值为0.83±0.10,芯线钢丝0捻距为10mm,外包钢丝1捻距为18mm,本实用新型还适用于NT、ST、UT、MT各强度等级钢丝,通过加大芯线钢丝的直径,减小钢丝数量,结构更为简单,外包钢丝之间的间隙较传统钢帘线增大59.7%,可保证轮胎硫化成型时橡胶在钢帘线芯线中的流动畅通,增强橡胶对芯线的锚固作用,防止轮胎在使用过程中因钢帘线芯股迁移而导致的轮胎失效,改善轮胎的抗冲击、抗腐蚀性能,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降低钢帘线生产成本及轮胎制造成本,与传统带束层钢帘线3×0.20+6×0.35HT具体参数对比见下表1。表1传统帯束层钢帘线与本实用新型相关参数对比项目2×0.35+8×0.33HT3×0.20+6×0.35HT钢帘线直径(±5%)/mm1.251.13捻向S/SS/Z捻距(±5%)/mm10/1810/18最小破断力/N26001850线密度(±5%)/g/m6.985.34破断力/线密度N/(g/m)372346冲击功/J6.473.76外层钢丝间隙/μm52.733.0刚度/T.S.U17117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