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1007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设置在胎体与胎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复合件、第二零度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第一带束层复合件贴合设置于胎体上;第二零度带束层贴合于第一带束层上端面,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三带束层设置于第二零度带束层上,第三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二零度带束层的宽度;第四带束层设置于第三带束层上,第四带束层的宽度大于前述的三层带束层。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采用该带束层结构能使轮胎的变形更小,有效的保证了轮胎的高速行驶性能,让胎面部位生热变小,延长轮胎使用寿命,并且该带束层结构适用于所有全钢子午线轮胎,应用范围广泛。
【专利说明】
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轮胎带束层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低变形高承载轮胎带束层结构,属于轮胎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轮式车辆,由于国内外的路况越来越好,因此车辆的整体行驶速度越来越高。在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控制轮胎的变形变得尤为重要,轮胎胎面部位变形量越大,轮胎胎面部位的生热也就越大,容易导致轮胎出现过度生热而造成损坏,严重影响轮胎使用寿命。这就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轮胎结构中,轮胎带束层又称支撑层、硬缓冲层或稳定层,它是沿胎面中心线方向箍紧胎体的材料层,它有两个作用:一是缓和冲击,二是箍紧胎体、控制轮胎周向变形,所以对于轮胎来说带束层是其主要受力部件。因此高速行驶要求我们对轮胎带束层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需求。
[0003]目前各轮胎企业中,适用于高速行驶的轮胎带束层结构普遍采用四层带束层结构,其中,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使用高强度、同方向的小角度排列的帘线覆以高硬度胶料,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同样使用高强度、同方向的小角度排列的帘线覆以高硬度胶料,但这样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在高速行驶情况下轮胎由于周向箍紧力不够造成带束层的拉伸,轮胎升温加剧,极易引起爆胎现象。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结构设计合理,采用该带束层结构能使轮胎的变形更小,有效的保证了轮胎的高速行驶性能,让胎面部位生热变小,延长轮胎使用寿命,并且该带束层结构适用于所有全钢子午线轮胎,尤其适用于兼顾高承载高速行驶的轮式车辆,应用范围广泛。
[0005]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设置在胎体与胎面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复合件、第二零度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第一带束层复合件贴合设置于胎体上;第二零度带束层贴合于第一带束层上端面,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的宽度;第三带束层设置于第二零度带束层上,第三带束层的宽度小于第二零度带束层的宽度;第四带束层设置于第三带束层上,第四带束层的宽度大于前述的三层带束层。
[000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包括第一带束层和包裹在第一带束层上的覆胶尼龙纤维;所述第一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与胎体帘线的角度相同,第一带束层中的胶料与胎体胶料相同。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中的覆胶尼龙纤维以倒C型结构包裹在第一带束层上。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覆胶尼龙纤维是由网格状的尼龙纤维覆以胶料生成。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围绕轮胎设置一圈,且钢丝帘线中的每一圈钢丝均与轮胎同心设置。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带束层为大角度带束层。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150?160度。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复合件的宽度。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带束层为小角度带束层。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20~30度。
[001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I)、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采用该带束层结构能使轮胎的变形更小,有效防止由于带束层的过度变形而引起的肩空、胎体稀线等问题,保证了轮胎的高速行驶性能,让胎面部位生热变小,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0016](2)、本发明的带束层结构适用于所有全钢子午线轮胎,尤其适用于兼顾高承载高速行驶的轮式车辆,应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的轮胎带束层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0019]图3为图1中第一带束层复合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所示:实施例中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设置在胎体6与胎面5之间,该轮胎带束层结构主要由第一带束层复合件1、第二零度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组成。
[0022]如图1?图3所示,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贴合设置于胎体6上,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主要是由第一带束层Ia和包裹在第一带束层Ia上的覆胶尼龙纤维Ib构成;所述第一带束层Ia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与胎体6帘线的角度相同,第一带束层Ia中的胶料与胎体6胶料相同。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中的覆胶尼龙纤维Ib以倒C型结构包裹在第一带束层Ia上,所述覆胶尼龙纤维Ib是由网格状的尼龙纤维覆以胶料生成。
[0023]这样的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具有以下两个优点:一、第一带束层Ia可以与胎体6间起到无缝对接,减少能量损失。二、覆胶尼龙纤维Ib以倒C型结构包裹第一带束层la,可以很好地起到带束层端部隔热、防止带束层受力不均、增加带束层强度等作用。
[0024]如图1、图2所示,第二零度带束层2贴合于第一带束层Ia上端面,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Ia的宽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围绕轮胎设置一圈,且钢丝帘线中的每一圈钢丝均与轮胎同心设置。
[0025]由于第二零度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O度,因此与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中的钢丝帘线呈90度对接,可以起到更强的箍紧作用,抑制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的变形,因此更能适合高速及不间断的行驶。
[0026]如图1、图2所示,第三带束层3设置于第二零度带束层2上,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小于第二零度带束层2的宽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带束层3为大角度带束层,第三带束层3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150?160度。并且所述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的宽度,这样设置可以更好的错开第一及第二带束层,起抑制生热及加固轮胎作用。
[0027]如图1、图2所示,第四带束层4设置于第三带束层3上,第四带束层4的宽度大于前述的三层带束层。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带束层4为小角度带束层,第四带束层4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20?30度。由于第四带束层4的宽度壁其下面的三层带束层的宽度都大,这样可以起到保护下面三层带束层作用,防止下面带束层的损伤。
[0028]本发明在制造过程中,先在成型机带束层贴合鼓上正常贴合第一带束层复合件1、第二零度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第四带束层4正常贴合。所述四层带束层宽度及角度各不相同,每层带束层都有不同作用。在设置好上述带束层之后,再贴合设置其他部件,如胎面5等。
[0029]本发明产品经过轮胎室内机床实验以及外部路面测试,确定能更好抑制轮胎变形,以更高的速度行驶。本发明产品易于实现,在不改变现有工装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生产,适用于所有全钢子午线载重型轮胎,尤其适用于兼顾高承载高速行驶的轮式车辆,可以很好的推广利用。
【主权项】
1.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设置在胎体(6)与胎面(5)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结构包括第一带束层复合件(1)、第二零度带束层(2)、第三带束层(3)和第四带束层(4);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贴合设置于胎体(6)上;第二零度带束层(2)贴合于第一带束层(Ia)上端面,且第二带束层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Ia)的宽度;第三带束层(3)设置于第二零度带束层(2)上,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小于第二零度带束层(2)的宽度;第四带束层(4)设置于第三带束层(3)上,第四带束层(4)的宽度大于前述的三层带束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包括第一带束层(Ia)和包裹在第一带束层(Ia)上的覆胶尼龙纤维(Ib);所述第一带束层(Ia)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与胎体(6)帘线的角度相同,第一带束层(Ia)中的胶料与胎体(6)胶料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中的覆胶尼龙纤维(Ib)以倒C型结构包裹在第一带束层(Ia)上。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胶尼龙纤维(Ib)是由网格状的尼龙纤维覆以胶料生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零度带束层(2)中的钢丝帘线围绕轮胎设置一圈,且钢丝帘线中的每一圈钢丝均与轮胎同心设置。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3)为大角度带束层。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3)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150?160度。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3)的宽度大于第一带束层复合件(I)的宽度。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带束层(4)为小角度带束层。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变形高承载的轮胎带束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带束层(4)中的钢丝帘线的角度为20?30度。
【文档编号】B60C9/18GK105835625SQ20161018856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发明人】陆炯, 杨其振, 周丽琰, 朱健鹏
【申请人】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