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508发布日期:2018-12-21 19:51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跳床或者蹦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



背景技术:

蹦床(Trampoline)是一项运动员利用从蹦床反弹中表现杂技技巧的竞技运动,它属于体操运动的一种,蹦床有“空中芭蕾”之称。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蹦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蹦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北美的科曼契印第安人,而在中国马戏团的杂技演员使用类似的蹦床至少也有200年的历史。中国的蹦床运动起步较晚,于1997年才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在2002年成立蹦床国家队。由于有良好的体操竞技基础,蹦床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中国队就取得女子团体亚军。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蹦床运动员黄珊汕夺得了一枚个人铜牌。并于2005年的世界蹦床锦标赛中获得男女子网上团体冠军。但在奥运会的预赛中,她在自选动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无缘决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蹦床运动终于迎来丰收。北京时间8月18日晚21时,在国家体育馆结束的奥运女子蹦床决赛中,预赛第一的20岁的中国小将何雯娜以55.950分为中国蹦床队夺得金牌。次日21时,中国选手陆春龙以41.00分夺金,董栋同时以40.60获铜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董栋再夺男子蹦床冠军。陆春龙获得铜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女子蹦床决赛中,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李丹获得季军,何雯娜最终排名第四。加拿大人麦克伦南成为首位卫冕成功的冠军,亚军是英国选手佩吉。

蹦床的主要关键部件是网布,因此研发多功能的网布成为当今发展的潮流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其包含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在弹性表层和弹性基层之间设置弹性中间层;

弹性表层包含弹性表层纱,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弹性表层纱以V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表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6:1。

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中间层包含弹性中间层纱,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弹性中间层纱以X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进行编织连接,而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的之间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四等分。

弹性中间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6:1。

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基层包含弹性基层纱,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弹性基层纱以XI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而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基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基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6:1。

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的厚度比为3:4:3。且层与层之间经编工艺进行编织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弹性表层,2弹性中间层,3弹性基层,11弹性表层纱,12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13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21弹性中间层纱,22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23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24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31弹性基层纱,32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33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附图1,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其包含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在弹性表层和弹性基层之间设置弹性中间层;

弹性表层1包含弹性表层纱11,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12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13,弹性表层纱以V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表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4:1。

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7: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中间层2包含弹性中间层纱21,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22,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23,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24,弹性中间层纱以X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进行编织连接,而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的之间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四等分。

弹性中间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4:1。

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7: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基层3包含弹性基层纱31,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32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33,弹性基层纱以XI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而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基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基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4:1。

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7: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的厚度比为3:4:3。且层与层之间经编工艺进行编织连接。

实施例2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其包含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在弹性表层和弹性基层之间设置弹性中间层;

弹性表层包含弹性表层纱,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弹性表层纱以V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表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

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中间层包含弹性中间层纱,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弹性中间层纱以X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进行编织连接,而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的之间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四等分。

弹性中间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

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基层包含弹性基层纱,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弹性基层纱以XI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而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基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基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3:1。

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的厚度比为3:4:3。且层与层之间经编工艺进行编织连接。

实施例3

一种用于跳床或者蹦床的高弹聚丙烯网布,其包含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在弹性表层和弹性基层之间设置弹性中间层;

弹性表层包含弹性表层纱,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弹性表层纱以V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表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

第一弹性表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表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中间层包含弹性中间层纱,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弹性中间层纱以X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进行编织连接,而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的之间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表层均匀分成四等分。

弹性中间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

第一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二弹性中间层加强纱,第三弹性中间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基层包含弹性基层纱,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弹性基层纱以XI字形分别与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进行交织连接,而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且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在水平方向上将弹性基层均匀分成三等分。

弹性基层纱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聚丙烯纤维,皮层为氨纶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6:1。

第一弹性基层加强纱以及第二弹性基层加强纱均为皮芯结构的纱线,其中,芯层为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皮层为PTT纤维,且芯层和皮层的厚度比为8:1。三叶异形聚丙烯纤维的相邻的三叶形边长形成的凹槽中设有两根玻璃纤维纤维,且两根玻璃纤维纤维将凹槽进行均匀三等分。本申请通过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本身的凹槽结构,将玻璃纤维纤维固定在三叶形凹槽结构内部,主要是经编工艺进行固定,利用玻璃纤维本身的弹性和高强度来提高纱线的弹性和强度;从而增加网布的总体强度。

弹性表层,弹性中间层以及弹性基层的厚度比为3:4:3。且层与层之间经编工艺进行编织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