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批裂丝麻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5114发布日期:2019-07-03 03:20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批裂丝麻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批裂丝麻缎。



背景技术:

在纺织梭织类领域中,传统的桑蚕丝和亚麻交织的丝麻缎织物基本都采用五枚缎或者八枚缎的组织结构,由于亚麻纱属于植物性纤维,十分硬挺,纱线上亚麻颗粒较多,条干不均匀,普遍使用的最细42N亚麻纱相当于长丝类纤维的214D粗细,这样即使最细的42N亚麻纱和2/20/22D(即42D)交织的面料,由于经纬纱粗细悬殊太大,并且由于织物组织结构关系,这样生产出来的面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批裂现象,在服装用料上,特别是在抱枕、沙发布、窗帘等高档家居面料的使用上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缎类织物的组织交织点相对于平纹、斜纹等织物的组织交织点是最少的,这就导致了缎纹类织物经纬线之间比较容易滑移而产生织物批裂现象,限制了缎类织物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批裂丝麻缎,解决目前缎类织物纺织过程中存在的容易批裂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批裂丝麻缎,包括一种经纱和两种纬纱,由经纱和纬纱相互叠加交织而成,其特征在于:经线为商检6A等级以上的优质20/22D桑蚕丝,其中纤度偏差在0.90D以内、最大纤度偏差不超过2.0D,清洁要达到98分或以上,洁净要达到95分或以上;纬线分为甲纬和乙纬,甲纬是特级42N亚麻纱;乙纬是60s单股100%长绒含量紧密纺棉纱。在一个最小的循环组织内由十根经线和二十根纬线组成,一个最小循环组织内的二十根纬线和每根经线的叠加位置关系是:第一根经线为二下一上九下二上六下,第二根经线为六下二上八下一上三下,第三根经线为二上八下一上九下,第四根经线为四下一上九下二上四下,第五根经线为八下二上八下一上一下,第六根经线为二下二上八下一上七下,第七根经线为六下一上九下二上二下,第八根经线为一上九下二上八下,第九根经线为四下二上八下一上五下,第十根经线为八下一上九下二上,其中纬纱在上的叠加点为纬组织点;一个最小循环组织内的十根经线和每根纬线的叠加位置关系是:第一根乙纬为二上一下四上一下二上,第二根甲纬为二上一下七上,第三根乙纬为一下四上一下四上,第四根甲纬为五上一下四上,第五根乙纬为三上一下四上一下一上,第六根甲纬为八上一下一上,第七根乙纬为一上一下四上一下三上,第八根甲纬为一上一下八上,第九根乙纬为四上一下四上一下,第十根甲纬为四上一下五上,第十一根乙纬为二上一下四上一下二上,第十二根甲纬为七上一下二上,第十三根乙纬为一下四上一下四上,第十四根甲纬为一下九上,第十五根乙纬为三上一下四上一下一上,第十六根甲纬为三上一下六上,第十七根乙纬为一上一下四上一下三上,第十八根甲纬为六上一下三上,第十九根乙纬为四上一下四上一下,第二十根甲纬为九上一下,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进一步的,实际织造的投梭顺序是: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经过打纬织造后两种纬纱相互上下叠加在一起。

进一步的,纬纱的投梭顺序务必正确对应于织物组织结构,由于在实际织造中一般都采用反织法,即织物的反面朝上,在一个最小织造循环组织内的每根纬纱与十根经纱叠加位置关系是:第I根乙纬打入第3、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I根甲纬打入第3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II根乙纬打入第1、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V根甲纬打入第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根乙纬打入第4、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甲纬打入第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I根乙纬打入第2、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II根甲纬打入第2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X根乙纬打入第5、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根甲纬打入第5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根乙纬打入第3、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I根甲纬打入第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II根乙纬打入第1、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V根甲纬打入第1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根乙纬打入第4、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根甲纬打入第4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I根乙纬打入第2、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II根甲纬打入第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X根乙纬打入第5、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X根甲纬打入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

进一步的,成品经密为102根/厘米,成品纬密为57根/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复合缎纹组织结构,即由两个组织复合而成的。该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保持了缎纹组织表面光亮、平挺的特点,同时在甲纬和经线之间又叠加了一根乙纬,这样通过甲纬、乙纬双层的叠加并与经线交织,大大增加了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咬合力,防止经纱和纬纱相互滑移,避免了丝麻缎织物的批裂,从而使丝麻缎类织物达到服用和家居等领域使用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织物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组成本实用新型织物组织其中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组成本实用新型织物组织另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织物组织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经向横截面示意图;

其中:第1根-第10根分别代表一个最小织物组织结构内的十根经纱;第I根-第XX根分别代表一个最小织物组织结构内的二十根纬纱;黑色方块代表经组织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地解释。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经纱和两种纬纱,由一种经纱和两种纬纱相互叠加交织而成,经纱为商检6A等级以上的优质20/22D桑蚕丝,其中纤度偏差在0.90D以内、最大纤度偏差不超过2.0D,清洁要达到98分或以上,洁净要达到95分或以上;纬线分为甲纬和乙纬,甲纬是特级42N亚麻纱,乙纬是60s单股100%长绒含量紧密纺棉纱。在一个最小的循环组织内由十根经线和二十根纬线组成,一个最小循环组织内的二十根纬线和每根经线的叠加位置关系是:第一根经线为二下一上九下二上六下,第二根经线为六下二上八下一上三下,第三根经线为二上八下一上九下,第四根经线为四下一上九下二上四下,第五根经线为八下二上八下一上一下,第六根经线为二下二上八下一上七下,第七根经线为六下一上九下二上二下,第八根经线为一上九下二上八下,第九根经线为四下二上八下一上五下,第十根经线为八下一上九下二上,其中纬纱在上的叠加点为纬组织点;一个最小循环组织内的十根经线和每根纬线的叠加位置关系是:第一根乙纬为二上一下四上一下二上,第二根甲纬为二上一下七上,第三根乙纬为一下四上一下四上,第四根甲纬为五上一下四上,第五根乙纬为三上一下四上一下一上,第六根甲纬为八上一下一上,第七根乙纬为一上一下四上一下三上,第八根甲纬为一上一下八上,第九根乙纬为四上一下四上一下,第十根甲纬为四上一下五上,第十一根乙纬为二上一下四上一下二上,第十二根甲纬为七上一下二上,第十三根乙纬为一下四上一下四上,第十四根甲纬为一下九上,第十五根乙纬为三上一下四上一下一上,第十六根甲纬为三上一下六上,第十七根乙纬为一上一下四上一下三上,第十八根甲纬为六上一下三上,第十九根乙纬为四上一下四上一下,第二十根甲纬为九上一下,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实际织造的投梭顺序是: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乙纬、甲纬,经过打纬织造后两种纬线相互上下叠加在一起。

所述纬纱的投梭顺序务必正确对应于织物组织结构,由于在实际织造中一般都采用反织法,即织物的反面朝上,在一个最小织造循环组织内的每根纬纱与十根经线叠加位置关系是:第I根乙纬打入第3、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I根甲纬打入第3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II根乙纬打入第1、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V根甲纬打入第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根乙纬打入第4、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甲纬打入第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I根乙纬打入第2、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VIII根甲纬打入第2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IX根乙纬打入第5、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根甲纬打入第5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根乙纬打入第3、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I根甲纬打入第8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II根乙纬打入第1、6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V根甲纬打入第1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根乙纬打入第4、9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根甲纬打入第4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I根乙纬打入第2、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VIII根甲纬打入第7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IX根乙纬打入第5、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第XX根甲纬打入10根经纱提升开口中。

所述的成品经密为102根/厘米,成品纬密为57根/厘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