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针包边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8920发布日期:2019-05-24 20:49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双针包边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缝背包或手提包的缝纫机,特别是一种能同时完成车缝作业与包边作业以提高生产效能的双针包边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主要是通过缝线车缝将数层车缝物相互结合,并且,随着多种运用需求不断地增加,而导致目前市面上的缝纫机已有多种类款式,而不同款式的缝纫机则能应用于不同车缝物的缝制作业。

目前背包或是手提包主要是通过缝纫机来进行缝合制作,当欲要生产背包或手提包时,需先利用平缝机将两个车缝布料相互缝合连接以形成一缝合物,之后,将缝合物移至包边缝纫机,让包边缝纫机将包边材料沿着缝合物的边缘进行车缝,使包边材料缝合固定于缝合物。

由此可知,目前制作背包或手提包需先进行将两车缝布料相互缝合的车缝作业,并在完成车缝作业之后才能进行将包边材料车缝于缝合物边缘的包边作业,因此,完成一个背包或手提包需要耗费较多的生产时间,进而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将两个车缝布料相互缝合的车缝作业时,还能同时进行将包边材料车缝于两车缝布料边缘的包边作业,进而能缩短作业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完成包边作业时,包边材料能遮盖于于其中一个线迹,让线迹隐藏而不外露,进而防止该线迹因为外露而破损以及兼具符合美观的需求。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双针包边缝纫机,所述双针包边缝纫机能沿着一车缝路径将一包边材料车缝固定于一车缝布料,并主要由一针棒机构、一卷边器以及一进料机构所构成。

所述针棒机构具有一第一机针以及一第二机针,所述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沿着所述车缝路径依序间隔排列,而所述卷边器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之间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能将所述包边材料先由一相交于所述车缝路径的入料路径进行移动,后再沿着一平行于所述车缝路径的出料路径进行移动,让所述包边材料覆盖于所述车缝布料,另外,所述进料机构能带动所述车缝布料沿着所述车缝路径进行移动,并同时带动所述包边材料沿着所述出料路径移动经过所述第二机针,其中,所述第一机针能将所述车缝布料进行车缝以形成一第一线迹,同时所述第二机针将所述包边材料与车缝布料缝合固定以形成一第二线迹,又所述第二线迹外露于所述包边材料表面,而所述第一线迹受到所述包边材料覆盖。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两者呈现一平行于所述车缝路径的直线样态,使得所述第二线迹重合于所述第一线迹,而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呈现一偏位于所述车缝路经的斜线排列样态,使得所述第二线迹与所述第一线迹间隔排设。

另外,所述进料机构于靠近所述导引部的一侧凹设形成一穿设空间,所述穿设空间用以容置所述导引部的一部分。

于此实施例中,所述进料机构具有一针板、一送料齿、一内压脚以及一外压脚,其中,所述针板位于所述针棒机构的下方,并在靠近所述针棒机构的一侧凹陷形成一针板凹槽,而所述送料齿可相对于所述针板进行移动,并凹设形成一连通于所述针板凹槽的送料齿凹槽,其中,所述内压脚位于所述送料齿的上方,并能与所述送料齿共同带动所述包边材料与车缝布料进行移动,而所述内压脚于靠近所述送料齿的一侧凹设形成一对应于所述送料齿凹槽的内压脚凹槽,使得所述针板凹槽、送料齿凹槽与内压脚凹槽三者共同形成所述穿设空间,此外,所述外压脚位于所述针板上方,并能与所述针板共同夹固所述包边材料与车缝布料。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两机针沿着车缝路径依序排列,并且,卷边器的导引部能改变包边材料的动作路径,让包边材料能由入料路径改变为出料路径进行移动,让车缝布料沿着所述车缝路径依序经过所述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同时包边材料沿着所述出料路径仅经过第二机针,藉此,在进行缝合车缝布料的车缝作业时,还能同时进行将包边材料车缝于车缝布料边缘的包边作业,进而能缩短作业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完成包边作业时,线迹被包边材料遮盖而不外露,进而防止线迹因为外露而破损以及符合美观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双针包边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为针棒机构、卷边器与进料机构三者相对于缝纫机本体的示意图;

图3为针棒机构、卷边器与进料机构三者排列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两者排列成斜线排列样态的示意图;

图5为导引部的凸块穿入第一机针与第二机针之间的示意图;

图6A为进料机构的立体图;

图6B为进料机构的侧视图;

图6C为进料机构的分解图;

图7A为包边材料穿设于卷边器的示意图;

图7B为针棒机构与进料机构进行运作的示意图;

图7C为包边材料缝合固定于两车缝布料的示意图;

图7D为包边材料遮盖于第一线迹的示意图;

图8A为第一机针垂直排列于第二机针的示意图;

图8B为第二线迹重迭于第一线迹的示意图;

图8C为第一机针偏位排列于第二机针的示意图;

图8D为第一线迹间隔排列于第二线迹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双针包边缝纫机;10-缝纫机本体;11-车头;12-支柱;13-底座;14-容置空间;20-针棒机构;21-针夹;22-第一机针;23-第二机针;30-卷边器;31-导引部;311-开口;312-凸块;40-进料机构;41-送料齿;411-送料齿凹槽;42-压脚组件;421-内压脚;421a-内压脚凹槽;422-外压脚;43-针板;431-针板孔;432-针板凹槽;44-穿设空间;50-包边材料;51-车缝布料;511-缝合区块;D1-车缝路径;D2-入料路径;D3-出料路径;L1-第一线迹;L2-第二线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词汇,是指缝纫机操作者所面对的方向。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双针包边缝纫机1具有一缝纫机本体10,缝纫机本体10设有一车头11、一支柱12以及一底座13三部分,车头11、支柱12与底座13三者之间形成一让布料穿过的容置空间14,其中,车头11内部组装一平行于X轴方向的上轴(图未示),上轴连接于一组装于车头11的针棒机构20,另外,底座13的外部组装一位于容置空间14内部的卷边器30,而底座13的内部组装一平行于上轴的下轴(图未示),而下轴受到上轴带动而能进行转动,其中,车头11与底座13之间设有一同时连接于上轴与下轴的进料机构40,藉此,于此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双针包边缝纫机1主要由缝纫机本体10、针棒机构20、卷边器30以及进料机构40所构成。

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针棒机构20具有一位于所述容置空间14内的针夹21,针夹21于靠近于底座13的一端设有一靠近于缝纫机操作者的第一机针22以及一远离于缝纫机操作者的第二机针23。

如图4所示,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沿着一平行于Y轴的车缝路径D1依序间隔排列,并且,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两者共同排列呈现一偏位于车缝路径D1的斜线排列样态,其中,第一机针22除了靠近于缝纫机操作者之外,还进一步远离于缝纫机本体10的支柱12,而第二机针23除了远离于缝纫机操作者之外,还相较于第一机针22更靠近于支柱12。

请参阅图5所示,卷边器30用以供一包边材料50(如图7A所示)穿设,并在靠近针棒机构20的一端设有一位于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之间的导引部31,导引部31能改变包边材料50的动作路径,让包边材料50能由一相交于车缝路径D1(平行于X轴)的入料路径D2(如图7A所示)改变为一平行于车缝路径D1(平行于Y轴)的出料路径D3(如图7A所示)进而移动,而导引部31除了能改变包边材料50的动作路径之外,导引部31还能改变包边材料50的形状样态,如图所示,导引部31的一部分形成一靠近于缝纫机操作者的开口311,而导引部31的剩余部分形成一远离于缝纫机操作者的凸块312,其中,凸块312位于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之间,使得开口311位于第一机针22的外周侧。

请参阅图6A至图6C所示,为了能清楚显示进料机构40的结构样态,省略绘制缝纫机本体10、针棒机构20以及卷边器30,如图所示,进料机构40具有一能受到下轴(图未示)带动而能进行移动的送料齿41、一安装于车头11的压脚组件42以及一安装于底座13的针板43。

如图所示,送料齿41的一部分位于缝纫机本体10的底座13内部,而送料齿41的上部分穿过一形成于针板43的针板孔431,而送料齿41于靠近针棒机构20的一侧凹设形成一位于针板孔431内部的送料齿凹槽411,其中,压脚组件42具有一位于送料齿41正上方的内压脚421以及一位于针板43正上方的外压脚422,内压脚421于靠近送料齿41的一侧凹设形成一对应于送料齿凹槽411的内压脚凹槽421a,另外,针板43凹设形成一连通于针板孔431的针板凹槽432,而针板凹槽432靠近于针棒机构20,并连通于送料齿凹槽411,使得送料齿凹槽411、内压脚凹槽421a与针板凹槽432三者共同形成一靠近于导引部31的穿设空间44,如图5所示,当卷边器30的导引部31位于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之间时,导引部31的凸块312位于穿设空间44内部。

请参阅图7A所示,将包边材料50沿着入料路径D2穿设于卷边器30,使得包边材料50穿入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之间的空间,让包边材料50通过导引部31而改变形状样态以呈现U形样态,并改变动作路径,让包边材料50沿着出料路径D3远离于缝纫机操作者的方向延伸,随后,请参阅7B所示,上轴与下轴同时进行转动,使得转动中的上轴能带动针棒机构20的针夹21沿着一近似于椭圆形的运动轨迹进行移动,进而使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同时沿着Y轴与Z轴进行前后与上下的往复移动,而转动的下轴能带动进料机构40的送料齿41沿着Y轴方向进行前后往复移动,使得送料齿41与针夹21两者能同步沿着Y轴进行前后往复移动。

如图所示,当上轴进行转动时,上轴还能带动压脚组件42的内压脚421同时沿着Y轴与Z轴进行前后与上下的往复移动以及带动压脚组件42的外压脚422沿着Z轴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其中,当内压脚421受到上轴带动而朝向送料齿41进行移动时,外压脚422受到上轴带动而远离于针板17。

请参阅图7C所示,将两车缝布料51相互迭合,并将两车缝布料51沿着车缝路径D1移入至缝纫机本体10的容置空间14,于此实施例中,两车缝布料51的右侧边缘设为一能被包边材料50覆盖的缝合区块511,如图所示,当两车缝布料51的缝合区块511靠近于卷边器30的开口311时,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分别通过上轴与下轴而彼此靠近,使得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夹固包边材料50与两车缝布料51,进而使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带动两车缝布料51沿着车缝路径D1进行移动,同时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带动包边材料50先沿着入料路径D2进行移动,后再通过导引部31而沿着出料路径D3进行移动,致使两车缝布料51先经过第一机针22的下方,后再经过第二机针23的下方,并让两车缝布料51以远离缝纫机操作者的方向移出于容置空间14,同时包边材料50仅经过第二机针23的下方,并同样以远离缝纫机操作者的方向移出于容置空间14,其中,当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带动包边材料50与两车缝布料51进行移动时,导引部31也会同步跟送料齿41与内压脚421进行往复移动。

当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夹固包边材料50与两车缝布料51时,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分别同时夹带一缝线而向下移动,使得第一机针22穿过缝合区块511,而第二机针23穿过包边材料50与缝合区块511,随后,配合内压脚421与送料齿41共同同时带动包边材料50与两车缝布料51同步分别沿着出料路径D3与车缝路径D1进行移动,让第一机针22进行将两车缝布料51相互缝合固定的车缝作业,而第二机针23同时进行将包边材料50两车缝布料51的边缘缝合固定于缝合区块511的包边作业,于此实施例中,包边材料50与两车缝布料51同时分别沿着出料路径D3与车缝路径D1进行移动时,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也会同步沿着Y轴进行往复移动。

当完成车缝作业时,车缝布料51的表面形成一位于缝合区块511的第一线迹L1,并且,当完成包变作业时,包边材料50覆盖于缝合区块511,进而使于第一线迹L1,而包边材料50的表面形成一位于第一线迹L1右侧的第二线迹L2,于此实施例中,当完成车缝作业与包边作业的每一针目时,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会远离于针板43,此时,内压脚421会远离送料齿41而没有压住包边材料50与车缝布料51,而外压脚422会靠近于针板43,让外压脚422与针板43共同夹固于两车缝布料51与包边材料,以避免车缝布料51与包边材料移动错位。

然而,第二线迹L2位于第一线迹L1的右侧仅方便说明之用,亦即如图8A与图8B所示,将第一机针22前后直线排列于第二机针23,使得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排列形成平行于车缝路径D1的直线样态,进而使第二线迹L2交迭于第一线迹L1,或如图8C与图8D所示,将第一机针22靠近于缝纫机本体10的支柱12,而第二机针23远离于缝纫机本体10的支柱12,使得第一机针22与第二机针23排列形成偏位倾斜于车缝路径D1,进而让第二线迹L2位于第一线迹L1的左侧。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