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6207发布日期:2019-10-19 04:0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刺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刺绣机。



背景技术:

刺绣机又称为电脑绣花机,它是当代最先进的刺绣机械,它能使传统的手工绣花得到高速度、高效率的实现。现有刺绣机的刺绣原理如图1所示,当面线针2插入布面往下运动到最低点时面线针2就会往上上升,此时旋梭100继续保持恒定速度继续逆时针旋转,旋梭尖101将从面线针背后平面经过,旋梭尖将挂住面线a逆时针旋转一圈,将绕满底线b的梭芯102从旋梭旋转形成的面线圈中穿过,当面线针上升离开布面时框架将固定在框架之上的布面c移动到下一个刺绣点继续刺绣。由于完成一个刺绣点刺绣,面线针离开布面后,面线挑线杆将会把旋梭旋转时产生的多余线段往回拉,让面线紧绷,这样才能让绣花产品平整、精细。

如图2所示,在现有的刺绣技术中采用的是底线梭芯内置于旋梭中,旋梭由梭芯(图略)、梭壳(图略)、梭芯槽71、分线结构72组成,底线被绕制在梭芯上,梭芯装置在梭壳内,梭芯被梭壳固定在可在分线结构内部滑动的梭芯槽71中,梭芯槽外圈有滑动轨道73,梭芯槽正上方的滑动轨道有60度的缺口76,分线结构相应位置有滑动槽74,梭芯槽安装在分线结构的滑动槽中,梭芯槽被定位杆75限位在一个位置,不会随分线结构转动。如图3~7所示,当旋梭的分线结构将面线勾住继续逆时针旋转时面线被分为两股,一股靠分线器尖外面,一股靠分线器里面,分线结构逆时针旋转30度时,分线结构部分的面线被梭芯槽上的滑动轨道挡住,此时分线器尖靠外的一股面线被梭芯槽的滑动轨道挡住停止移动,而靠分线器尖里面的那股面线随分线器尖转动,从梭壳外部绕过,直到面线的线环绕过装有底线梭芯的梭芯槽然后脱落,面线收起,再进行下一个循环。如此装有底线的梭芯被固定在梭芯槽里是静止不动的,必须要靠旋转的分线结构让面线线环将其绕过,底线的容量就被这种刺绣方式限制。这种刺绣方式面线会经过旋梭的滑动轨道绕过装有底线梭芯梭芯槽,如果通过加大旋梭让线环更大,达到增加底线容量,这样线环过大,面线收线难以控制,面线收线不及时,会造成断面线,和绣品不平整,因此不能通过加大旋梭来达到增加底线容量。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底线容量小,更换频繁的问题。申请人先前所做的实用新型创造中(专利号为“ZL201721390015.9”,实用新型创造名称为《一种刺绣机双线交叉结构》),虽然实现了不需要更换梭芯底线目的。但其刺绣方式在刺绣过程中会产生双股底线,无法刺绣高精度,高品质的绣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绣机,该刺绣机大大增加底线梭芯储存底线的容量,大大减少刺绣机更换底线次数,降低刺绣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基于上述增加底线容量目的,提供一种新的刺绣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刺绣机,包括分线器、面线驱动机构和底线驱动机构;所述面线驱动机构包括处于该机构末端的面线针,面线针能够纵向直线运动并穿过布面;所述分线器处于面线针的正下方,分线器能够沿其中心周向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线驱动机构包括呈线性往复运动的底梭,底梭的往复运动路径穿过所述分线器的线槽中心部。

作为优选,所述面线针与分线器相联动设置,由于分线器的作用是勾住面线并将面线勾勒出线环,因此面线的纵向运动与分线器的旋转运动之间必须保证协调性。

作为优选,所述分线器,包括具有轴向通孔的分线器本体,分线器本体的周向外侧壁上设有线槽,以及用于勾住面线并将面线引入线槽的勾针,以及供面线由线槽脱落的第一脱线缺口。

作为优选,所述底线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分线器轴向两侧的前底梭管道和后底梭管道;所述底梭移动设置于前底梭管道和后底梭管道内,并经过分线器的线槽轴心部;且所述底梭相对于前底梭管道和后底梭管道周向定位;即所述的底梭只能产生轴向运动,而不会产生周向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分线器套接在后底梭管道的端部上,后底梭管道的端部上设有第二脱线缺口、底线挡板以及与面线针相对应的针孔,分线器能够相对后底梭管道的端部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底线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底梭两侧,并用于推动所述底梭线性往复运动的前推动组件和后推动组件;前推动组件的推动端和后推动组件的推动端之间距离大于底梭长度,以使两组件不能同时接触作用于底梭;所述面线针往上运动收线过程中,前推动组件的推动端处于前底梭管道内,后推动组件的推动端处于后底梭管道内。

作为优选,所述前底梭管道和后底梭管道内设有用于限制底梭往复运动路径的底梭限位块,以及用于对底梭进行定位的底梭紧固件;所述前推动组件的推动端和后推动组件的推动端上设有避让槽对应底梭限位块和底梭紧固件;以使底梭限位块和底梭紧固件不影响前推动组件和后推动组件的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前推动组件和后推动组件联动,且沿分线器的轴线方向同步运动;所述前推动组件包括平行于分线器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前滑动杆,以及套接于前滑动杆上的前滑动块,以及连接在前滑动块上的前推动杆和前摆组件,以及设置在前推动杆端部上的前推动座;所述前推动座即为前推动组件的推动端;所述后推动组件包括平行于分线器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后滑动杆,以及套接于后滑动杆上的后滑动块,以及连接在后滑动块上的后推动杆和后摆组件,以及设置在后推动杆端部上的后推动座;所述后推动座即为后推动组件的推动端;所述前摆组件和后摆组件均连接在偏心轮上。

作为优选,所述前底梭管道和/或后底梭管道包括轨道底座和轨道盖体;所述轨道盖体可拆卸连接于轨道底座上。此方案中,轨道盖体相对于轨道底座能够拆卸,能够实现对于前底梭管道或后底梭管道内的底梭进行拆装,从而可用于更换梭壳内的底线梭芯。

一种刺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面线针扎下绣品布和针板到达面线针针位最低点;

步骤2),面线针往上抬起过程中,分线器同步旋转使分线器钩针在与面线针穿线孔后上方的平面相交,分线器的勾针挂住面线,面线针继续往上抬,分线器将挂住的面线一边分向分线器的线槽内,另一边分在分线器外悬空;

步骤3),当分线器钩针旋转至一定角度时,面线被分线器全部分在分线器的线槽内使面线产生线环;

步骤4),底梭以分线器分出的线环为中心点,穿过线环;

步骤5),分线器继续旋转至分线器线槽末端时,面线开始脱落,面线收起,完成一次刺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刺绣机及其刺绣方法,所述刺绣机及其刺绣方法采用新的刺绣机构和刺绣方法。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底线的梭芯始终被设置在面线的线环中,本方案的底梭能够沿分线器的线槽中心部呈线性往复运动,在底线穿过面线的线环时产生交织,在面线收线后完成刺绣。基于上述方案,本方案的底梭不再受到刺绣方式限制(即旋梭尺寸的限制),底梭能够在其轴向方向上增加底线的储存量,相比于传统方案,其增大底线梭芯储存底线容量15倍至20倍,大大减少刺绣机更换底线次数,降低刺绣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而相比于申请人先前所做的实用新型创造《一种刺绣机双线交叉结构》,此方案的刺绣方式与传统机型类似,可以在打结刺绣过程中产生单股底线,以保证刺绣出高品质绣品。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刺绣机的刺绣原理图。

图2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爆炸图。

图3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一(旋梭尖部勾住面线)。

图4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二(线环生成中)。

图5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三(线环生成中)。

图6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四(线环生成完成)。

图7为现有刺绣机上的旋梭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五(面线收起)。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分线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机的分线器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一(分线器勾住面线)。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机的分线器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二(线环生成中)。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机的分线器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三(线环生成完成)。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机的分线器构建线环步骤示意图四(面线收起)。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机的刺绣原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一(第一个面线线环产生)。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二(底梭穿过第一个线环)。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三(第一次面线收起)。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四(第二个面线线环产生)。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五(底梭穿过第二个线环)。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刺绣方法示意图六(第二次面线收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8~10所示的一种刺绣机,包括分线器1、面线驱动机构和底线驱动机构。所述的面线驱动机构可以采用传统方案中的面线驱动机构;也可以采用如申请人的在先实用新型创造(授权公告号为“CN20745244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中记载的技术方案。对于面线驱动机构,仅需确定面线驱动机构包括处于该机构末端的面线针2,面线针2能够纵向直线运动并穿过布面即可。

所述分线器1处于面线针2的正下方,也势必如现有方案中处于针板21(用于铺盖绣品布23)的下方。所述分线器1具有轴向通孔,分线器能够沿其中心周向转动;分线器本体的周向外侧壁上设有线槽16,以及用于勾住面线并将面线引入线槽16的勾针11,以及供面线由线槽脱落的第一脱线缺口15。其中,所述勾针11的尖端向根部呈斜面或弧面过渡,勾针的根部处于线槽一侧。所述分线器1的作用是勾住面线并将面线勾勒出线环,因此面线的纵向运动与分线器1的旋转运动之间必须保证协调性。理论上,面线驱动机构和分线器1可以采用两套驱动系统单独驱动,通过电脑编程也可保证线的纵向运动与分线器1的旋转运动保持协调性。但在一种更为优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面线针2与分线器1相联动设置。具体可参见附图,面线针2由上轴驱动(此处图略),下轴12上套接有下轴斜齿轮13,分线器1上连接有分线器斜齿14;而上轴和下轴12由同步皮带相连,上轴和下轴12的齿轮比为1:2,上轴旋转一圈下轴12同方向转两圈,上轴驱动面线针2杆上下运动一个循环,下轴12驱动分线器1逆时针旋转两圈。如此将面线针2与分线器1相联动,可简化结构并保证面线针2与分线器1的运动始终协调。

所述底线驱动机构包括呈线性往复运动的底梭3,且底梭3的往复运动路径穿过所述分线器1的线槽中心部。所述底梭的线性往复运动可以是直线形或曲线形,曲线形往复运动较为复杂,但参考一下直线形往复运动的结构,理论上应当也能够实施。本实施方式主要记载直线形往复运动的结构,即所述底梭沿分线器1的轴线方向呈直线往复运动。

在直线往复运动方式下,所述底线驱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分线器1轴向两侧的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所述底梭移动设置于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内,并经过分线器1的线槽轴心部。为了限位底梭,使其只能产生轴向运动,而不会产生周向旋转;因此将所述底梭相对于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周向定位。此类周向定位的方式不唯一,较为常见的方式是如如图中体现,在底梭的外部设有若干个(如4个)限位块43,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里有相应的限位槽44,限位槽沿其轴向开设,限位块43处于限位槽内,从而使底梭只能轴向运动。进一步地,所述前底梭管道41和/或后底梭管道42(即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中至少有一个)包括轨道底座45和轨道盖体46。所述轨道盖体46可拆卸连接于轨道底座45上,此处可拆卸包括部分拆卸和全拆卸。此方案中,轨道盖体46相对于轨道底座45能够拆卸,能够实现对于前底梭管道41或后底梭管道42内的底梭进行拆装,从而可用于更换梭壳内的底线梭芯。如图中所示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前底梭管道41)包括轨道底座45和轨道盖体46,轨道盖体46的一端与轨道底座45铰接,另一端采用卡接结构,即采用翻盖结构。而后底梭管道42是一个整体的管道,安装在后底梭管道42的安装座上,后底梭管道42与安装座之间由安装座下方的拉合固定块和安装座上方的底梭限位件拉合固定在一起,拉合固定块和底梭限位件设为“凸”形,台阶和后底梭管道42内径的弧度相同。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线器套接在后底梭管道的端部上,后底梭管道的端部上设有第二脱线缺口421、底线挡板422以及与面线针相对应的针孔423,分线器能够相对后底梭管道的端部转动。其中,针孔始终与面线针对应供面线针穿入,分线器上的第一脱线缺口15与后底梭管道的第二脱线缺口相对应时,面线开始脱落;而底线挡板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底梭穿过线环时,分线器勾针挂住底线,使分线器勾针旋转至正上方使底线被底线挡板挡住。

当然,底梭的轴向运动需通过动力部件驱动,而驱动底梭轴向运动的实施方式也非常多,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实施方式,但并非仅限于此方式,任何可以实现物件轴向运动的方式均有可能实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线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底梭两侧,并用于推动所述底梭线性往复运动的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所述的前推动组件5用于推动底梭向后运行,而后推动组件6用于推动底梭向前运行。由于该方案中,底梭穿过面线产生的线环,而底梭又由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进行往复推动,为了保证面线针2往上运动顺利收线。因此,将此方案中需保证前推动组件5的推动端和后推动组件6的推动端之间距离大于底梭长度,以使两组件不能同时接触作用于底梭。并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面线针2往上运动收线过程中,前推动组件5的推动端处于前底梭管道41内,后推动组件6的推动端处于后底梭管道42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底梭管道41和后底梭管道42内设有用于限制底梭往复运动路径的底梭限位块47,以及用于对底梭进行定位的底梭紧固件48。上述底梭限位块47限制底梭往复运动路径,即对底梭被推动时产生的惯性起到限制作用防止再向前滑行,而底梭紧固件48则是对于底梭达到最大移动位置进行定位,在底梭被反向推动时能够解除上述定位;如图中所示可采用弹簧及插销的结构。而同时,所述前推动组件5的推动端和后推动组件6的推动端上设有避让槽对应底梭限位块47和底梭紧固件48,以使底梭限位块47和底梭紧固件48不影响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的运行。

上述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可以独立运行,仅需保证两套组件的协调性即可。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是将所述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联动,且沿分线器1的轴线方向同步运动。本实施例如图中所示,所述前推动组件5包括平行于分线器1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前滑动杆51,以及套接于前滑动杆51上的前滑动块52,以及连接在前滑动块52上的前推动杆53和前摆组件,以及设置在前推动杆53端部上的前推动座54。所述前推动座54即为前推动组件5的推动端。所述的前摆组件沿力的传动方向依次包括前摆杆55、前连杆一56和前连杆二57,前摆杆55的一端连接在偏心轮60上,前摆杆55的另一端连接在前连杆一56的下部位置,前连杆一56的下端部通过转轴定位,前连杆一56的上端部通过前连杆二57连接在前滑动块52。所述后推动组件6包括平行于分线器1的轴线方向设置的后滑动杆61,以及套接于后滑动杆61上的后滑动块62,以及连接在后滑动块62上的后推动杆63和后摆组件,以及设置在后推动杆63端部上的后推动座64。所述后推动座64即为后推动组件6的推动端。所述的后摆组件沿力的传动方向依次包括后摆杆65、后连杆一66和后连杆二67,后摆杆65的一端连接在偏心轮60上,后摆杆65的另一端连接在后连杆一66的下部位置,后连杆一66的下端部通过转轴定位,后连杆一66的上端部通过后连杆二67连接在后滑动块62。上述方案中,偏心轮60转动通过前摆组件和后摆组件分别带动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沿分线器1的轴线方向同步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刺绣机,所述刺绣机及其刺绣方法采用新的刺绣机构。区别于现有技术中将底线的梭芯始终被设置在面线的线环中,本方案的底梭能够沿分线器1的线槽中心部呈线性往复运动,在底线穿过面线的线环时产生交织,在面线收线后完成刺绣。基于上述方案,本方案的底梭不再受到刺绣方式限制(即旋梭尺寸的限制),底梭能够在其轴向方向上增加底线的储存量,相比于传统方案,其增大底线梭芯储存底线容量15倍至20倍,大大减少刺绣机更换底线次数,降低刺绣人工成本,增加生产效率。而相比于申请人先前所做的实用新型创造《一种刺绣机双线交叉结构》,此方案的刺绣方式与传统机型类似,可以在打结刺绣过程中产生单股底线,以保证刺绣出高品质绣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刺绣方法,该一种刺绣方法基于上述刺绣机实现。如图11~21,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面线针2扎下绣品布和针板到达面线针2针位最低点。

步骤2),面线针2往上抬起过程中(往上抬起3毫米),分线器1同步逆时针旋转使分线器1钩针在在12点钟方向与与面线针2穿线孔后上方的平面相交,分线器1的勾针11挂住面线,面线针2继续往上抬,分线器1将挂住的面线一边分向分线器1的线槽内,另一边分在分线器1外悬空。

步骤3),当分线器1钩针旋转至一定角度(3点方钟向)时,面线被分线器1全部分在分线器1的线槽内使面线产生线环。

步骤4),底梭以分线器1分出的线环为中心点,穿过线环。此步骤具体是:底梭以分线器1分出的线环为中心点,由前推动组件5推动底梭从前往后移动,底梭尾部过分线器1线环保持3毫米时,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到达向后的极限位置,底梭在底梭限位块47的作用下停止,此时底梭与后推动组件6的输出端之间产生4毫米的空间;

步骤5),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反向向前运动,移至后推动组件6的输出端与底梭保持1毫米距离时,前推动组件5和后推动组件6停止工作;此时前推动组件5的输出端退进前底梭管道41内,并与底梭尾部有3毫米距离;此时,分线器1继续旋转至分线器1线槽末端(6点钟方向),分线器旋转使第一脱线缺口15与第二脱线缺口421相对应,分线器脱线缺口旋转至管道斜面脱线口,面线开始脱落,面线收起,完成一次刺绣。

参见上述步骤,将底梭往前推送,同理也可完成一次刺绣;并根据如此循环,实现连续刺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