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2395发布日期:2019-08-07 00:5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是一种用于纺织面料纺织染色的辅助装置,其在纺织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包括染色箱和清水箱,染色箱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染色箱的顶端设置有取放口,并且取放口和工作腔相通,清水箱位于染色箱的左侧,清水箱的内部设置有腔室,清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并且开口与腔室相通;现有的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使用时,首先将染色溶液倒入工作腔内,然后向染色溶液中加入分解溶剂,之后向腔室内加入清水,然后将纺织面料放入清水中浸湿,之后将被浸湿的纺织面料放入工作腔内的染色溶液中,染色至合适后取出即可;现有的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使用中发现,人工向染色溶液中加入分解溶剂,较难控制投放量,导致影响最终染色效果,导致实用性较差;并且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需要较长时间扩散均匀,影响生产效率,导致使用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人工向染色溶液中加入分解溶剂,方便控制投放量,减少影响最终染色效果的不利因素,提高最终染色效果,提高实用性;并且缩短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扩散均匀所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的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包括染色箱和清水箱,染色箱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染色箱的顶端设置有取放口,并且取放口和工作腔相通,清水箱位于染色箱的左侧,清水箱的内部设置有腔室,清水箱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并且开口与腔室相通;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杆、添料箱、四组支腿和输送管,搅拌叶底端中部的左侧与染色箱顶端的左侧连接,支撑杆的顶端与支撑板底端的左侧连接,支撑杆的右端与染色箱左端的上侧连接,添料箱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添料箱的顶端设置有添料口,添料箱底端的中部设置有排料口,并且添料口和排料口均与内腔相通,添料箱底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分别与四组支腿的顶端连接,四组支腿的底端分别与四组支撑板顶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输送管的顶部输入端与排料口连通,输送管的底部输出端穿过支撑板并伸入至工作腔内,输送管的上半区域设置有流量计,并且流量计位于支撑板的上方,输送管的下半区域设置有阀门,并且阀门位于支撑板的下方;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底端的右侧与染色箱顶端的右端连接,安装板顶端的中部设置有电机,电机的底部输出端纵向设置有转轴,转轴上设置有搅拌叶,并且搅拌叶位于工作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格栅挡板,格栅挡板的顶端与安装板底端的左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支撑固定杆,支撑固定杆的顶端与安装板底端中部的左侧连接,支撑固定杆的右端与工作腔右内侧壁的上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转移棒,转移棒的底端与腔室右下侧内壁接触,转移棒圆周外壁的上侧与清水箱开口的内沿接触,并且转移棒的顶端伸出至清水箱的顶端外界。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清水箱底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均设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防滑胶套,防滑胶套套装在转移棒圆周外壁的上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清水箱左端的上侧设置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盖板和螺纹杆,添料箱的添料口上设置有盖板,并且盖板的左端与添料箱顶端的左侧可转动连接,盖板的右半区域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添料箱顶端的右侧设置有螺纹槽,螺纹杆的底端穿过通孔插入并螺装至螺纹槽内部,螺纹杆的顶端设置有蝴蝶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添料口向内腔添加分解溶剂,打开阀门,通过观察流量计至流入工作腔内的分解溶剂至合适剂量,然后关闭阀门,方便人工向染色溶液中加入分解溶剂,方便控制投放量,减少影响最终染色效果的不利因素,提高最终染色效果,提高实用性;通过打开电机,电机的底部输出端旋转带动转轴旋转,转轴旋转带动搅拌叶在工作腔内对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进行搅拌,缩短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扩散均匀所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染色箱;2、清水箱;3、支撑板;4、支撑杆; 5、添料箱;6、支腿;7、输送管;8、流量计;9、阀门;10、安装板;11、电机;12、转轴;13、搅拌叶;14、格栅挡板;15、支撑固定杆;16、转移棒;17、万向轮;18、防滑胶套;19、把手;20、盖板;21、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包括染色箱1和清水箱2,染色箱1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染色箱1的顶端设置有取放口,并且取放口和工作腔相通,清水箱2位于染色箱1 的左侧,清水箱2的内部设置有腔室,清水箱2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并且开口与腔室相通;还包括支撑板3、支撑杆4、添料箱5、四组支腿6 和输送管7,搅拌叶13底端中部的左侧与染色箱1顶端的左侧连接,支撑杆4的顶端与支撑板3底端的左侧连接,支撑杆4的右端与染色箱1 左端的上侧连接,添料箱5的内部设置有内腔,添料箱5的顶端设置有添料口,添料箱5底端的中部设置有排料口,并且添料口和排料口均与内腔相通,添料箱5底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分别与四组支腿6的顶端连接,四组支腿6的底端分别与四组支撑板3顶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连接,输送管7的顶部输入端与排料口连通,输送管7的底部输出端穿过支撑板3并伸入至工作腔内,输送管7的上半区域设置有流量计8,并且流量计8位于支撑板3的上方,输送管7的下半区域设置有阀门9,并且阀门9位于支撑板3的下方;还包括安装板10,安装板10底端的右侧与染色箱1顶端的右端连接,安装板10顶端的中部设置有电机11,电机11的底部输出端纵向设置有转轴12,转轴12上设置有搅拌叶13,并且搅拌叶13位于工作腔内;通过添料口向内腔添加分解溶剂,打开阀门,通过观察流量计至流入工作腔内的分解溶剂至合适剂量,然后关闭阀门,方便人工向染色溶液中加入分解溶剂,方便控制投放量,减少影响最终染色效果的不利因素,提高最终染色效果,提高实用性;通过打开电机,电机的底部输出端旋转带动转轴旋转,转轴旋转带动搅拌叶在工作腔内对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进行搅拌,缩短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扩散均匀所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局限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格栅挡板 14,格栅挡板14的顶端与安装板10底端的左侧连接;通过设置格栅挡板,减少搅拌叶工作室损坏纺织面料的情况的发生,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支撑固定杆 15,支撑固定杆15的顶端与安装板10底端中部的左侧连接,支撑固定杆15的右端与工作腔右内侧壁的上侧连接;通过设置支撑固定杆,提高安装板的支撑效果,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转移棒16,转移棒16的底端与腔室右下侧内壁接触,转移棒16圆周外壁的上侧与清水箱2开口的内沿接触,并且转移棒16的顶端伸出至清水箱2的顶端外界;通过转移棒将纺织面料按压进清水中,方便将纺织面料将纺织面料放入清水中浸湿,提高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清水箱2底端的左前侧、左后侧、右前侧和右后侧均设置有万向轮17;通过在清水箱的底端设置四组万向轮,方便清水箱的移动,方便将清水箱的腔室内的纺织面料转移至染色箱的工作腔内,提高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防滑胶套 18,防滑胶套18套装在转移棒16圆周外壁的上侧;通过设置防滑胶套,方便用户手持防滑胶套对转移棒进行操作,提高便利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清水箱2左端的上侧设置有把手19;通过在清水箱左端的上侧设置把手,方便用户通过把手移动清水箱,提高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还包括盖板20和螺纹杆21,添料箱5的添料口上设置有盖板20,并且盖板20的左端与添料箱5顶端的左侧可转动连接,盖板20的右半区域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添料箱5顶端的右侧设置有螺纹槽,螺纹杆21的底端穿过通孔插入并螺装至螺纹槽内部,螺纹杆21的顶端设置有蝴蝶把手;通过上述设置,方便用户需要时封闭添料口,减少外界杂质进入内腔,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其在工作时,首先将染色溶液倒入工作腔内,之后通过旋转蝴蝶把手打开盖板向内腔放入分解溶剂,然后打开阀门,通过观察流量计至流入工作腔内的分解溶剂至合适剂量,然后关闭阀门,之后向腔室内加入清水,然后通过转移棒将纺织面料放入清水中浸湿,打开电机,电机的底部输出端旋转带动转轴旋转,转轴旋转带动搅拌叶在工作腔内对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进行搅拌,缩短工作腔内的混合溶液扩散均匀所需时间,然后通过把手推动清水箱至合适位置,之后将被浸湿的纺织面料通过转移棒放入工作腔内的染色溶液中,染色至合适后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其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常见机械方式,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纺织面料生产用染色装置的流量计、阀门和电机为市面上采购,本行业内技术人员只需按照其附带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