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控线台的针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4101发布日期:2019-12-21 02:3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控线台的针杆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控线台的针杆架,主要应用在绣花机的技术领域之中。



背景技术:

随着绣花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绣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于刺绣过程中的绣线是由挑线杆供给绣针,绣针将携带绣线穿入绣品,绣线穿过绣品后由旋梭钩取绣线构成的线环,并如此循环反复操作。根据行业经验,大约80%以上绣线的断线发生在旋梭处,其主要原因是旋梭在钩取绣线构成的线环时由于线环的不稳定造成的。而造成线环的不稳定的情况多种多样,当绣线高速运行时重量较大或者表面较为光滑的绣线由于惯性作用产生过冲的现象,因此造成所构成的线环的环形较大,形成较大的线环不仅容易出现不规则的形状,同时也容易方向不规则的甩动从而形成不规则的运动,而且还造成绣线扭转、扭曲;有些种类的绣线由于其具有一定弹性容易发生打卷的现象,这也会造成线环的不规则形状以及不稳定状态;挑线杆在放绣线时需要释放的量具有很大的盈余,因此这种大盈余的放线状态会使得绣线产生一定幅度的晃动,而这种晃动也容易造成线环的不稳定状态;上述这些造成线环形状不规则、线环过大、出现多个绣线扭转、线环状态不稳定使得旋梭在钩取绣线时容易造成绣线的断线问题。另外,还有些种类的绣线黏度较低,容易出现松散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绣针在穿刺时容易扎入处于松散状态的绣线当中,从而发生绣线的断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针杆架,能够使得绣线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使得旋梭钩取的线环具有稳定的形状以及状态。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控线台的针杆架,包括架体、一个或多个挑线杆、一个或多个针杆,所述挑线杆安装在所述架体的上部,所述针杆安装在所述架体并且其绣针位于所述架体的底部,所述架体位于挑线杆与所述绣针之间设置有控线台,所述控线台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容绣线通过,所述通道占据的空间至少部分具有纤维群并且覆盖绣线所占的空间,所述纤维群由柔性纤维构成,通过所述通道的绣线的表面与所述纤维群的柔性纤维接触,并且绣线由所述纤维群收束。

在控线台的通道处设置由柔性纤维构成的纤维群,使得绣线能够充分与柔性纤维接触,柔性纤维对绣线产生收束力以及阻力,收束力一方面能够减小绣线的晃动幅度,另一方面也能对于粘度较低的绣线有着较好的收束力使其不会发生松散的状态,使得其截面的形状保持稳定,而由于柔性纤维由于有着柔性,其对于绣线的阻力适当,产生的阻尼使得绣线不会由于线量过多释放和惯性产生过冲的现象,同时也不会造成放线的不顺畅。

而将控线台设置在挑线杆与绣针之间,能够在绣线在进行刺绣前控制其状态,控制绣线不会出晃动、放线过量、松散蓬松的状态,同时也能清理绣线表面的杂质,使得绣线能够以符合刺绣要求的高品质、良好状态送入绣针完成刺绣,提高了绣品的品质。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纤维为不规则线形的柔性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纤维为规则线形的柔性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群为毛毡。

选用毛毡作为纤维群,具有的优点为:毛毡的毛丝富有弹性,作为柔性纤维与绣线表面充分接触,通常情况而言毛毡选用自然纤维如羊毛等,为不规则线形的弹性纤维,也可以使用人工纤维制备的毛毡,这种毛毡的纤维可以使用不规则线形的弹性纤维,也可以使用规则线形的弹性纤维,均能够较好地实现收束绣线,并且毛毡的粘合性能好,不易松散,能够较好的保持纤维群的缜密性,长时间使用依然可以控制绣线的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群的柔性纤维附着有润滑油。

即在纤维群手动或自动滴加润滑油,可以对绣线表面进行加油润滑,润滑的目的一方面减小绣针与绣线的摩擦,另外由于润滑油有着较好的挥发性也可以帮助绣针在高速穿刺时进行散热,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小旋梭钩取线环时与绣线的摩擦。传统绣花机中对绣线的润滑通常是设置在张紧装置的输入处进行润滑,这会造成夹线器对绣线加紧所产生的摩擦力的改变,从而对线张力稳定性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而在本申请处对绣线进行润滑则可以完全规避。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在所述控线台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通道的内壁植有所述纤维群。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为闭合通道,构成所述通道的内壁植有所述纤维群。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由两部分纤维群贴合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由纤维群与压片贴合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在过线台的通道设置纤维群,可以使得绣线的晃动大幅度降低,即使得进入绣针的绣线处于竖直状态;可以防止放线过量和过重、表面过滑的绣线由于自重惯性过冲的现象,使得穿入绣品的绣线的长度处于最佳状态;可以防止粘度较低的绣线不易发生松散的现象,使其保持拉紧的线形,避免绣针扎入绣线当中;纤维群还可以将附着在绣线表面的颗粒、灰尘等杂事进行过滤,能避免旋梭在运行过多接触这类杂质从而造成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案例1针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案例1控线台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案例2通道与毛毡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实施案例2绣线与纤维的关系示意图;

图6为实施案例3通道与毛毡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实施案例4通道与毛毡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案例5通道与毛毡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案例6通道与毛毡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绣线的行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案例1:

参照图1-图3,针杆架,包括架体1、四个挑线杆2、四个针杆、控线台4、第一过线板5、第二过线板6。挑线杆2、针杆的数量根据针杆架的规格设定,并非本实施案例中限制为四个,可以为一个的单体针杆架,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以上。在本实施案例中,挑线杆2安装在架体1的上部,针杆安装在架体1并且针杆的绣针3位于架体1的底部,控线台4、第一过线板5、第二过线板6均固定安装在架体1,控线台4位于挑线杆2与绣针3之间,第一过线板5位于挑线杆2与控线台4之间,第二过线板6位于控线台4与绣针3之间,第一过线板5设置有容绣线通过的通孔50,而第二过线板6设置有容绣线通过的通孔60。对于控线台4,其设置有四个竖直的通道40,该通道40容绣线通过。

实施案例2:

参照图4、图5,所述通道40在所述控线台4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通道的内壁植有毛毡900,将绣线100由该开口卡入通道40内,即使得毛毡900与绣线100的表面接触,并且毛毡900将绣线100收束,在本实施案例中,通道40的截面为矩形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多边体结构。

对于毛毡900,其本质为纤维群8,即通道40内的纤维群8由不规则的柔性纤维8-a构成,8-a与绣线100的外表面覆盖式接触,使得通过通道40的绣线的表面均受到柔性纤维8-a的作用力,主要有两种作用力,一种是对绣线100的收束力,收束力一方面使得绣线不易散开,保持着稳定的横截面形状,另一方面收束力也大幅度降低绣线的晃动,使其保持较稳定的状态通过通道;另一种是对绣线100产生的阻力,该阻力可以防止较为光滑的绣线由于挑线杆2摆动产生的惯性过多地向下滑落。另外,由于柔性纤维8-a与绣线100的接触,也可将通过通道40的绣线100表面的颗粒、尘埃等杂质过滤,使通过通道40的绣线100表面光洁干净。同时在毛毡900表面也可以刷润滑油,使得通过通道40的绣线100表面包裹有润滑油,起到润滑绣针以及旋梭,对其降温的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案例中,在通道处设置的均为毛毡,而实际上,其他材质只需表面能够形成由不规则线形的柔性纤维构成的纤维群即可发挥相近的作用效果,在实际应用上类似于海绵等具有柔性的纤维材料或者发泡塑料聚合物材料也能够应用在控线台的通道处发挥近似的作用。

实施案例3:

参照图6,通道40的截面为圆形,并且所述通道40在所述控线台4的侧壁具有开口,所述通道40的内壁植有毛毡900,毛毡900的柔性纤维与绣线100的表面接触,并且毛毡900将绣线100收束。在本实施案例中,通道40的截面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实施案例2与实施案例3其本质是相同的,均为通道在控线台4的侧壁具有开口,将绣线由开口处卡入通道内由毛毡收束即可。

实施案例4:

参照图7通道40为闭合的通道,构成所述通道40的内壁植有毛毡900,毛毡900的柔性纤维与绣线100的表面接触,并且毛毡900将绣线100收束,在本实施案例中,通道40的截面为圆形,也可以为椭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多边形。

实施案例5:

参照图8,所述通道40由两片毛毡900贴合形成。该两片毛毡900可以为两片独立的毛毡相互贴合,也可以是一片毛毡切割而开形成。毛毡900的柔性纤维与绣线100的表面接触,并且毛毡900将绣线100收束。

实施案例6:

参照图9,通道40由一片毛毡900与压片901贴合形成。显然绣线100位于毛毡900所占的空间,毛毡900与绣线100的表面接触,并且毛毡900将绣线100收束。

实施案例2-6是不同通道设置的不同实施案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设置通道,通道内具有毛毡,而绣线位于毛毡所占的空间内,毛毡的柔性纤维与绣线表面接触,并且绣线由毛毡收束。对于绣线而言,参照图10,其行程大致如下:先由中过线a送至挑线杆b,再由挑线杆b送至控线台c,再输送至绣针d。

绣线在由挑线杆b放出至控线台c之间是具有较大的盈余的,这种大盈余的放线状态会使得绣线产生一定幅度的晃动;

大盈余的放线状态会使得某些表面过滑或者自重过大的绣线产生惯性过冲的现象;

部分绣线由于其粘度较低容易出现绣线松散的状态;

诸如此类造成绣线不稳定的情况由控线台c较好的解决,由控线台c送至绣针d的绣线状态稳定,形成的线圈适宜于刺绣。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