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6183发布日期:2019-10-19 04:0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线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缝纫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断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用于检测缝纫机断线情况使用较多的断线检测装置是利用激光对射传感器来检测是否断线,这类检测装置会受到线毛、灰尘等影响,大大降低其检测精度;另外有一部分利用弹簧作为导体,在缝线张紧力的作用下,弹簧呈现不同的状态,使得电路有规律的通断来检测缝线是否断线,如公开号为CN 1962990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主要是利用缝纫机在运动时带动扭簧的移动,从而带动机械开关,导致电路的通断,通过输出电信号判断缝纫线是否断线。但是这种结构的断线检测装置具有如下缺陷:弹簧在高频率的疲劳耐久下,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寿命无法保证,另外弹簧的预紧力调节也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触杆自身的重力,能保证每次抬起所需的缝线张紧力大小一致,检测效果好的断线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断线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在机壳上的隔离块,在隔离块上设置有触板及触杆,在触杆的外端设置有穿线孔,触杆与隔离块为转动连接,触杆的外端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垂与触板接触连接导通电路或分离断开电路,触杆与触板分别通过电线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触杆与触板之间的导通情况或断开的情况判断是否断线。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隔离块上设置有安装孔,触杆的一端设置在安装孔内并通过触杆螺钉与隔离块转动连接,触杆的另一端伸出隔离块之外。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杆与触杆螺钉导通。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板通过触板螺钉固定在隔离块上。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板设置在触杆的下方,触杆与触板接触连接处于导通状态时,为断线状态,触杆与触板分离处于断开状态时,为未断线状态。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杆上方的隔离块上设置有压簧安装孔,压簧设置在压簧安装孔内,压簧的一端顶紧在压簧安装孔的顶面、另一端顶紧在触杆的上平面。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板呈L形,触板的竖直部通过触板螺钉固定在隔离块上,水平部位于触杆的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板设置在触杆的上方,触杆与触板接触连接处于导通状态时,为未断线状态,触杆与触板分离处于断开状态时,为断线状态。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触板呈L形,触板的竖直部通过触板螺钉固定在隔离块上,水平部位于触杆的上方。

在上述的一种断线检测装置中,所述隔离块上设置有凹槽及条形槽,触板的竖直部设置在凹槽内,且水平部的内端位于条形槽内。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基于触杆自身的重力,能保证每次抬起所需的缝线张紧力大小一致,检测效果好,且安装简单,使用寿命有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缝线张力小或者缝线断的情况下触杆与触板导通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缝线张力大触杆与触板分离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隔离块与触杆之间设置有压簧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隔离块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触板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缝线张力大触杆与触板导通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缝线张力小触杆与触板分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隔离块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触板的示意图。

图中:1、隔离块;2、触板;3、触杆;4、穿线孔;5、触杆螺钉;6、触板螺钉;7、缝线;8、安装孔;9、压簧;10、凹槽;11、条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3、如图5-6:

一种断线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在机壳上的隔离块1,在隔离块1上设置有触板2及触杆3,在触杆3的外端设置有穿线孔4,触杆3与隔离块1为转动连接,触杆3的外端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垂与触板2接触连接导通电路,触杆3与触板2分别通过电线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触杆3与触板2之间的导通情况或断开的情况判断是否断线。

其中,触杆3通过触杆螺钉5固定在隔离块1上,触杆3可以绕着触杆螺钉5上下自由摆动;触板2通过触板螺钉6固定在隔离块1上,触板2与触板螺钉6处于导通状态,触板螺钉6与缝纫机机壳可以导通或者绝缘。

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块1上设置有安装孔8,触杆3的一端设置在安装孔8内并通过触杆螺钉5与隔离块1转动连接,触杆3的另一端伸出隔离块1之外。所述触杆3与触杆螺钉5导通。

所述触板2呈L形,触板2的竖直部通过触板螺钉6固定在隔离块1上,水平部位于触杆3的下方。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在缝纫的过程中,当缝线7处于张紧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此时触杆3受到缝线的7拉力往上拉,触杆3与触板2处于分离的状态,即电路断开;当缝线7处于放松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此时触杆3受到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压在触板2上,触杆3与触板2处于导通状态,以缝纫的每一针作为一个周期,缝纫的每一针,缝线7都至少有一次张紧力变化的过程,即触杆3与触板2都至少有一次导通和断开的变化过程,通过控制器来判断,有该变化过程的状态,缝线7处于正常未断线状态。若缝线7发生断线,则缝线7无拉力将触杆3往上拉,触杆3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压在触板2上,触杆3与触板2处于持续导通状态,通过控制器来判断,连续N针过程中触杆3与触板2处于持续导通状态,则判断缝线7处于断线状态。

该结构利用触杆3的自身重力使其压在触板2上,只要触杆3的重量确定好,缝线7拉动触杆3所需的张紧力大小也是确定的,不像现有技术中所用的弹簧结构,弹簧的预紧力难以调整,不能够保证批量生产中每一个装置都具备相同的预紧力。而且该结构不使用弹簧作为导体,可以大大的提升其寿命,弹簧在高频率的耐久下,寿命难以保障。

实施例二:参见图4: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触杆3上增加了压簧9。

由于一些缝纫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抖动严重的现象,而实施例一中的触杆3依靠自身的重力压在触板2上,缝纫机本身的抖动会带来触杆3在触板2上抖动,此时即使缝线断线,在没有缝线拉力的作用下,触杆3也会与触板2产生导通和断开这种交变的信号,导致检测不出缝线断线,功能失效。

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在触杆3上增加一压簧9,用于克制缝纫机的抖动导致触杆3的抖动。此时缝线的张紧力只要克服触杆3的重力以及压簧9的压力即可将触杆3上拉。

具体的安装结构是:所述触杆3上方的隔离块1上设置有压簧安装孔,压簧9设置在压簧安装孔内,压簧9的一端顶紧在压簧安装孔的顶面、另一端顶紧在触杆3的上平面。

实施例三:参见图7-11: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触板2与触杆3的上下位置对换。

具体是:

所述触板2设置在触杆3的上方,触杆3与触板2接触连接处于导通状态时,为未断线状态,触杆3与触板2分离处于断开状态时,为断线状态。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杆3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触杆3与触板2处于分离状态,即电路处于开路;如图6所示,在缝线7的张紧作用下,缝线7的拉力将触杆3往上拉,使得触杆3与触板2接触,即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同样利用缝线7张紧力的周期性变换,使得触杆3与触板2有规律的接触和分离,当缝线7断线时,触杆3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始终与触板2处于分离状态,通过控制器来判断,连续N针过程中触杆3与触板2处于持续断开状态,则判断缝线7处于断线状态。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即使缝纫机存在抖动现象,导致触杆3抖动,触杆3的抖动不足以使触杆3与触杆2接触,因此不存在缝线7断线后还能够产生出触板2与触杆3导通和断开的这种交变的信号,而导致的功能失效。

具体地,所述触板2呈L形,触板2的竖直部通过触板螺钉6固定在隔离块1上,水平部位于触杆3的上方。所述隔离块1上设置有凹槽10及条形槽11,触板3的竖直部设置在凹槽10内,且水平部的内端位于条形槽11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基于触杆3自身的重力,能保证每次抬起所需的缝线7张紧力大小一致,且安装简单,使用寿命有保障。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形状、结构、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