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9897发布日期:2020-05-12 19:0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印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



背景技术:

在布料生产加工中,常常需要对染色浸渍后的布料进行去水,传统方式脱水是采用沥干的方式,由于时间太长,沥干效果不佳,而且会造成布匹的质量等问题,布料印染去水设备的需求量愈来愈多,但在现有的布料去水设备中,由于布料较长,只能对布料进行一段一段的逐步去水,不能对布料进行连续性去水,大大降低了布料的去水效率,增加了设备在使用时的工作成本,不利于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包括箱斗和排水口,所述箱斗的底端中心位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水口,所述箱斗的顶端设置有凹形框,所述凹形框的内腔左侧底端和箱斗的内腔左侧顶端均通过轴承安装有第一转杆,且第一转杆的右侧通过轴承分别与凹形框和箱斗相连,所述轴承的内环过盈配合有第一转杆,且轴承的外环分别与凹形框和箱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杆的外壁过盈配合有第一圆辊,所述箱斗和凹形框的左侧与第一转杆相对应位置均插接有连接杆,且连接管的右侧与第一转杆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外壁左侧均过盈配合有齿轮,且两个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箱斗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位于所述箱斗左侧壁面的连接杆相锁紧,所述凹形框的下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插槽,所述箱斗的上表面与插槽相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插杆,且第一插杆的顶端延伸至插槽的内腔顶端,所述第一插杆的外侧壁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插孔,所述凹形框的外壁和内壁与插孔相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口,所述凹形框的左右两侧壁面均通过通口插接有第二插杆,且第二插杆的内侧贯穿插孔延伸至凹形框的内壁,所述第二插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将两个相对应位置的第二插杆相连的连接板,所述箱斗的内腔左侧前后两端均通过轴承安装有第二转杆,且第二转杆的右侧通过轴承与箱斗相连,所述轴承的内环与第二转杆过盈配合,且轴承的外环与箱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外壁过盈配合有第二圆辊。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一圆辊的中心点在同一垂直线上,两个所述第一圆辊之间存在缝隙,且缝隙大小为0.5mm。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辊和第二圆辊的外壁延伸出箱斗的上表面,且第一圆辊和第二圆辊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杆的外侧壁面开设有两个左右贯通的插孔,且两个插孔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插杆位于底端的插孔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插孔、第二插杆和连接板均位于齿轮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布料印染去水设备,通过连接板、第二插杆、插孔和第一插杆与凹形框之间的配合,可实现凹形框向上移动后并固定,增大两个第一圆辊之间的间距,便于将布料放置在两个第一圆辊之间,将凹形框和第一圆辊复位固定后,可将布料夹持在两个第一圆辊之间,通过接通电机的外接电源,可带动相对应位置的连接杆和齿轮进行转动,通过两个齿轮的啮合配合,可使两个连接杆和齿轮同时向内侧进行转动,连接杆通过第一转杆带动两个第一圆辊同时向内侧进行转动,对布料进行挤压去水,同时可带动布料逐步从前至后进行移动,便于对布料进行连续挤压去水,从而可实现对布料进行连续性去水,大大提高了布料的去水效率,减少了设备在使用时的工作成本,有利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斗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箱斗的左侧壁面的左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凹形框的俯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斗,2、排水口,3、凹形框,4、第一转杆,5、第一圆辊,6、连接杆,7、齿轮,8、支撑板,9、电机,10、插槽,11、第一插杆,12、插孔,13、第二插杆,14、连接板,15、第二转杆,16、第二圆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布料印染去水设备,包括箱斗1和排水口2,箱斗1的底端中心位置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水口2,通过排水口2可便于将掉落入箱斗1中的水排出,箱斗1的顶端设置有凹形框3,凹形框3的内腔左侧底端和箱斗1的内腔左侧顶端均通过轴承安装有第一转杆4,且第一转杆4的右侧通过轴承分别与凹形框3和箱斗1相连,轴承的内环过盈配合有第一转杆4,且轴承的外环分别与凹形框3和箱斗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杆4的外壁过盈配合有第一圆辊5,通过第一转杆4通过轴承与箱斗1和凹形框3的配合,可便于第一转杆4和第一圆辊5的转动,通过两个第一圆辊5的转动,可便于对布料进行连续性去水,箱斗1和凹形框3的左侧与第一转杆4相对应位置均插接有连接杆6,且连接管6的右侧与第一转杆4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6的外壁左侧均过盈配合有齿轮7,且两个齿轮7相互啮合,通过两个齿轮7的啮合配合,可便于两个连接杆6和齿轮7同时进行相反方向转动,箱斗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顶端设置有电机9,电机9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位于箱斗1左侧壁面的连接杆6相锁紧,通过电机9可便于带动相对应位置的连接杆6进行转动,凹形框3的下表面左右两侧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插槽10,箱斗1的上表面与插槽10相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一插杆11,且第一插杆11的顶端延伸至插槽10的内腔顶端,通过插槽10和第一插杆11的配合,可便于凹形框3稳定的向上或向下进行移动,第一插杆11的外侧壁面开设有左右贯通的插孔12,凹形框3的外壁和内壁与插孔12相对应位置均开设有左右贯通的通口,凹形框3的左右两侧壁面均通过通口插接有第二插杆13,且第二插杆13的内侧贯穿插孔12延伸至凹形框3的内壁,通过第二插杆13和插孔12的配合,可便于将凹形框3锁紧固定在箱斗1上,第二插杆1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将两个相对应位置的第二插杆13相连的连接板14,通过连接板14可便于同时带动两个第二插杆13进行移动,箱斗1的内腔左侧前后两端均通过轴承安装有第二转杆15,且第二转杆15的右侧通过轴承与箱斗1相连,轴承的内环与第二转杆15过盈配合,且轴承的外环与箱斗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杆15的外壁过盈配合有第二圆辊16,通过第二转杆15和第二圆辊16可辅助布料进行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两个第一转杆4和第一圆辊5的中心点在同一垂直线上,两个第一圆辊5之间存在缝隙,且缝隙大小为0.5mm,便于两个第一圆辊5对布料进行挤压并带动布料从前至后进行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一圆辊5和第二圆辊16的外壁延伸出箱斗1的上表面,且第一圆辊5和第二圆辊16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便于布料在第一圆辊5和第二圆辊16上进行平整的移动。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一插杆11的外侧壁面开设有两个左右贯通的插孔12,且两个插孔12相互垂直设置,第二插杆13位于底端的插孔12的内腔,便于凹形框3向上移动后可通过第二插杆13和插孔12的配合对其进行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插孔12、第二插杆13和连接板14均位于齿轮7的上方,避免影响齿轮7的正常转动工作。

下列为本案的各电器件型号及作用:

电机9的型号为r107r77的减速电机,由外部操作系统控制,通过电机9可便于慢速稳定的带动相对应位置的连接杆6进行转动。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使用时,向外侧拉动连接板14,并带动第二插杆13向外侧移动,使第二插杆13与相对应位置的插孔12分离,向上抬动凹形框3,凹形框3带动相对应位置的第一转杆4、第一圆辊5、连接杆6和齿轮7向上进行移动,使两个齿轮7分离,当凹形框3外侧底端的通口向上移动至与第一插杆11外壁顶端的插孔12相对应时,再次将插杆13从凹形框3外壁的通口插入插孔12中,将凹形框3锁紧固定,此时两个第一圆辊5之间距离增大,将需要去水的布料的一端从该装置的前侧搭放在箱斗1中的第一圆辊5上,并将凹形框3恢复初始位置,使布料被夹持在两个第一圆辊5之间,同时两个齿轮7再次啮合在一起,接通电机9的外接电源,电机9开始工作带动相对应位置的连接杆6和齿轮7顺时针转动,在两个齿轮7的啮合配合下,可使位于底端的连接杆6和齿轮7顺时针转动时,带动位于顶端的连接杆6和齿轮7逆时针进行转动,两个连接管6带动两个第一圆辊5同时向内侧进行转动,促使两个第一圆辊5对布料进行挤压,将布料上的水分挤出,并掉落入箱斗1的内腔,从排水口2排出进行收集,两个第一圆辊5对布料进行挤压的同时,可带动布料从该装置的前侧逐步向后侧进行移动,促使对布料进行连续挤压去水,工作人员在该装置的后方可对去水完毕的部分布料进行收起,避免布料堆积或掉入箱斗1中,该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对布料进行连续性去水,提高布料去水效率,满足企业使用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