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衣熨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4668发布日期:2020-02-21 20:2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衣熨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衣熨烫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制衣熨烫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制衣来说,需要对制衣用布料进行熨烫,通过将布料熨烫整平后,方便操作人员对布料进行裁剪。

现有技术公开的熨烫装置,多为手提式熨斗熨烫,采用手提式熨斗熨烫整平的缺陷在于:

手提式熨斗底部面积小,熨烫面小,一次性熨烫中,无法对布料进行大面积熨烫。同时,熨烫过程需要不断来回移动熨斗,来回移动熨斗,对布料进行反复熨烫。因采用手提式,因此,需要人工回熨烫。采用上述方式的缺陷在于熨烫次数较大,需要不断来回操作,过程较为繁杂。

同时,采用现有熨烫装置熨烫,需要操作者手部按压熨斗,较为吃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制衣熨烫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制衣熨烫装置,包括熨烫床,所述熨烫床上开设有若干个熨烫槽,所述熨烫槽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半圆形;

所述熨烫槽上均设有熨烫辊,所述熨烫辊的底部辊面与熨烫槽的槽底间隔设置;

所述熨烫辊的顶部辊面高出熨烫槽的槽边;

所述熨烫辊内设置有蒸气空腔,所述熨烫辊一侧的侧壁均连通有进水蒸气管道,所述进水蒸气管道贯穿熨烫辊一侧的侧壁;

所述熨烫辊上开设有若干个蒸气孔;

所述熨烫辊一侧的侧壁开设有与进水蒸气管道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装配有滚动轴承,所述进水蒸气管道与滚动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所述熨烫辊另一侧的侧壁设置有齿轮驱动装置,所述齿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熨烫辊转动;

进水蒸气管道共同连通有水平管道,所述水平管道连通有水蒸气发生器;

所述熨烫床上设置有收料辊和放料辊。

优选地,所述熨烫床上开设有四个熨烫槽;

所述熨烫槽前、后分布在熨烫床上;

所述熨烫槽上分别设置熨烫辊;

所述熨烫辊自前至后依次为第一熨烫辊、第二熨烫辊、第三熨烫辊以及第四熨烫辊。

优选地,所述齿轮驱动装置包括齿轮箱;

所述第一熨烫辊的右侧壁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熨烫辊的右侧壁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三熨烫辊的右侧壁连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四熨烫辊的右侧壁连接有第四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均位于齿轮箱内;

所述第四齿轮啮合有主动齿轮;

所述主动齿轮连接有驱动电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熨烫辊、第二熨烫辊、第三熨烫辊以及第四熨烫辊的右侧壁均连接有转轴;

所述转轴贯穿齿轮箱的侧壁后连接对应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以及第四齿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啮合第四齿轮;

所述第四齿轮向下啮合主动齿轮。

优选地,所述水平管道通过软管连通水蒸气发生器。

优选地,所述熨烫床的前端设置收料辊,所述熨烫床的后端设置放料辊;

所述收料辊和放料辊均设置有连接架,所述放料辊与收料辊同连接架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架包括固定连接熨烫床的连杆,所述连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盘,所述收料辊和放料辊与连接盘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制衣熨烫装置,以辊压熨烫方式对布料进行熨烫,不需要人工来回使用熨斗熨烫布料,采用穿插方式,将布料以滚动方式进行熨烫。因第一熨烫辊、第二熨烫辊、第三熨烫辊以及第四熨烫辊的辊体面积大,因此,能对布料一次性大面积熨烫。熨烫的力度,由人工手拉布料自由端的力度控制,操作人员只要轻轻拉动布料,手部不需要过多用力,即可在保持手部不动的情形下,实现熨烫,较为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熨烫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水蒸气管道与第一熨烫辊的连接关系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齿轮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一种制衣熨烫装置,包括熨烫床1,在熨烫床1的顶部开设有4个熨烫槽13(4个熨烫槽13前后分布在熨烫床1上),熨烫槽13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熨烫槽13相对熨烫床1向下凹陷)。

熨烫槽13上均设有熨烫辊,具体为,位于最前侧部位的熨烫槽13上是第一熨烫辊31,朝向后侧依次为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底部辊面均与对应的熨烫槽13的槽底间隔设置(间隔较小)。同时,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顶部辊面高出熨烫槽13的槽边。具体是,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一半辊体位于熨烫槽13内,另一半辊体高出熨烫槽13。

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辊体内均设置有蒸气空腔(即内部中空),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右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转轴。

通过转轴,第一熨烫辊31连接有第一齿轮311,第二熨烫辊32连接有第二齿轮321,第三熨烫辊33连接有第三齿轮331;第四熨烫辊34连接有第四齿轮341。

第一齿轮311、第二齿轮321、第三齿轮331、第四齿轮341均设置在一个齿轮箱内,具体是,转轴贯穿齿轮箱后,连接第一齿轮311、第二齿轮321、第三齿轮331、第四齿轮341。

第一齿轮311向左啮合第二齿轮321,第二齿轮321向左啮合第三齿轮331,第三齿轮331向左啮合第四齿轮341,第四齿轮341向下啮合主动齿轮3421,主动齿轮3421连接齿轮轴,齿轮轴贯穿齿轮箱侧壁后连接驱动电机342。

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左侧壁均连通有进水蒸气管道211,进水蒸气管道211均贯穿对应的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左侧的侧壁,进水蒸气管道的管口位于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内。

在进水蒸气管道211的管口于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左侧壁贯穿部位上,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均开设有通孔,通孔上装配有滚动轴承212,进水蒸气管道211与滚动轴承212的内圈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设计的目的是:

当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转动(滚动轴承212的外圈焊接在通孔的孔壁上),此时,滚动轴承212的外圈转动,进水蒸气管道因和滚动轴承212内圈固定连接,进水蒸气管道相对滚动轴承212呈静止(即进水蒸气管道相对底面静止)。进而实现,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转动,进水蒸气管道保持静止。

在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蒸气孔35,用于排出蒸气。

上述进水蒸气管道211向左共同连通在一根水平管道21上(水平管道21的前后两端为密封结构),水平管道21的后侧壁通过软管22连通有水蒸气发生器2。

其中,水蒸气发生器2为现有技术公开的常规能够产生水蒸气的水蒸气发装置,其主体结构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箱体内用于加热产生水蒸气的加热电阻。

在熨烫床1的前端设置收料辊12,熨烫床1的后端设置放料辊11,具体是收料辊12和放料辊11均设置有连接架,放料辊11与收料辊12同连接架转动连接。连接架包括固定连接熨烫床1的连杆(连杆的形状为近似l性,连杆一端焊接在熨烫床1的侧壁上,另一端焊接一个连接盘,即连杆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盘),收料辊12和放料辊11与连接盘转动连接。

工作原理:

首先将需要熨烫的布料放缠绕到放料辊11上,拉动布料的自由端,从第四熨烫辊34与熨烫槽13的间隔位置穿出布料,再覆盖到第三熨烫辊33的顶部,从第二熨烫辊32与熨烫槽13的间隔位置穿出布料,在覆盖在第一熨烫辊31上。为了实现增加布料与熨烫辊的挤压力,设计锁定装置将放料辊11锁死,具体是,在放料辊11的右侧壁位置螺接有一根锁定螺杆(图中未画出),锁定螺杆贯穿连接盘(放料时,将锁定螺杆从放料辊11拧下,放料完毕,将锁定螺杆拧上放料辊11,因锁定螺杆被连接盘限位,因此,放料辊11无法转动,锁定螺杆与放料辊11的螺接部位在放料辊11侧边的偏心位置)。

操作人员向下拉动布料的自由端,此时,布料与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摩擦力较大,打开驱动电机342,主动齿轮3421转动,并带动第四齿轮341转动,第四齿轮341带动第三齿轮331转动,第三齿轮331带动第二齿轮321转动,第二齿轮321带动第一齿轮311转动。

因,进水蒸气管道211与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通过滚动轴承212过度连接,因此,进水蒸气管道211保持静止,不影响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转动,因此水平管道21静止。

为了增加水平管道21静止稳定性,在水平管道21的底部焊接l形的立柱(图中未画出),立柱(图中未画出)焊接到熨烫床1的左侧壁上。

打开水蒸气发生器2,此时,水蒸气发生器2产生蒸气,蒸气经软管22进入水平管道21,再经过进水蒸气管道211进入到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内,从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上的蒸气孔35排出蒸气。因,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不断处于滚动状态,因此对布料进行不断的摩擦,水蒸气不断的作用到布料,并加热布料。

按照上述方式,不断的对布料进行熨烫后,布料收卷到收料辊12。收料完毕,按照反方向,将布料从第一熨烫辊31与熨烫槽13的底部穿出,覆盖到第二熨烫辊32的顶部,再从第三熨烫辊33与熨烫槽13的底部穿出,覆盖到第四熨烫辊34的顶部,并向下拉动布料的自由端。

同理,为了实现增加布料与熨烫辊的挤压力,设计锁定装置将收料辊12锁死,具体是,在收料辊12的右侧壁位置螺接有一根锁定螺杆(图中未画出),锁定螺杆贯穿连接盘(图中未标出)(放料时,将锁定螺杆从放料辊11拧下,放料完毕,将锁定螺杆拧上收料辊12,因锁定螺杆被连接盘限位,因此,收料辊12无法转动,锁定螺杆与收料辊12的螺接部位在收料辊12侧边的偏心位置)。

随着布料吸收水分,布料逐渐贴合到熨烫槽13的槽底,此时,布料与覆盖在熨烫槽13的槽底,辊压熨烫的效果更佳。

采用上述装置设计有点在于:

不需要人工来回使用熨斗熨烫布料,采用穿插方式,将布料以滚动方式进行熨烫。因第一熨烫辊31、第二熨烫辊32、第三熨烫辊33以及第四熨烫辊34的辊体面积大,因此,能对布料一次性大面积熨烫。熨烫的力度,由人工手拉布料自由端的力度控制,操作人员只要轻轻拉动布料,手部不需要过多用力,即可在保持手部不动的情形下,实现熨烫,较为省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