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86307发布日期:2020-05-01 16:5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编针织机的相关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结构,其用于辅助垂直针的复位。



背景技术:

圆编针织机用于将复数纱线织结成各式筒状织物,如护膝、护肘、筒袜、大腿袜、裤袜、裤管、帽子、衣服、手套等。图1显示一种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图2显示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的分解图。如图1与图2所示,圆编针织机1’包括以下几个构成模块:一针筒11’、复数个控制件1122’、复数个带动片1123’、复数支垂直针112’、复数个起针件114’、复数组控制器113’、一水平针盘12’、复数支水平针122’、一支撑环13’、复数根支撑杆131’、复数组喂纱件132’、一罗纹盘14’、以及一支架15’。

由图1与图2可知,针筒11’的外壁形成有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纵向槽111’,各纵向槽111’用于设置控制件1122’、带动片1123’、与垂直针112’。其中,各垂直针112’的顶端具有一上端钩部1121’。如此设计,于针筒11’进行转动时,透过控制器113’、起针件114’、与控制件1122’的配合运作,可驱动带动片1123’带动垂直针112’向上突伸以勾住一纱线;接着,在针筒11’持续进行转动时,落针件115’会促使向上突伸的带动片1123’下移,连带的使得勾住纱线的垂直针112’复位。

控制器113’、起针件114’与落针件115’三个组件成为一组带动垂直针进行钩纱的组件,带动片1123’环绕针筒11’外表面排列,控制器113’首先由计算机控制选择不钩纱(或要钩纱)的垂直针112’位置,被选择的垂直针112’位置的带动片1123’将被控制器113’内的推杆朝旋转圆心方向推入,使带动片1123’不会接触起针件114’,位置的垂直针112’就不会上升进行钩纱动作。

另一方面,当本创作的圆织机欲进行交织编织,可以增设水平针盘12’,水平针盘12’之上设有同样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针槽121’,其用以分别设置水平针122’,且各水平针122’具有一外端钩部1221’。再者,支撑环13’固设于针筒11’中段外围,用以供设置复数根支撑杆131’。其中,各支撑杆131’连接有一组喂纱件132’,使喂纱件132’的出纱孔相对位于针筒11’上端与水平针盘12’外围。如图2所示,罗纹盘14’通过支架15’而盖组于水平针盘12’之上,水平针盘12’的底侧结合有一水平织程导件141’,且水平织程导件141’具有复数个导轨1411’。于水平针盘12’跟着针筒11’同步转动的过程中,罗纹盘14’导引对应的水平针122’依序向外出针,进而与对应的垂直针112’配合,对纱线进行纵横向交互钩纱之罗纹织结,而织出筒状织成品。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复数支垂直针112’的出针行程主要是由控制器113’顶推带动片1123’缩入圆筒表面所决定与控制。然而,在圆编针织机1’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部分的垂直针112’无法很顺利地控制出针行程,研究发现故障的带动片1123’被顶推缩入圆筒表面后不能被本身的金属弹性带动复位,究其原因为金属弹性疲乏或是机械摩擦过大导致卡住,导致带动片1123’被控制器113’推动缩入后不能自动复位。

因此,可以理解地,实有必要在针筒11’内增设一组辅助装置,藉其辅助以使得各带动片1123’于控制器113’推动位移之后能顺利地复位。有鉴于此,本新型之创作人极力加以研究创作,而终于研发完成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



技术实现要素:

本藉由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其用以结合至圆编针织机的针筒,针筒的外壁设有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纵向槽,各纵向槽内设有一带动片与一垂直针。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用以辅助带动片之正常复位,且主要包括一环形体与至少一凸块;其中,环形体具有一内环形平台,且复数个凸块设于内环形平台之上。特别地,各凸块与环形体的一内壁面之间围出一导引槽。于针筒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片的底端会被导引进入导引槽内。

为了达成上述本新型之主要目的,本案创作人提供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一实施例,其用以结合至一圆编针织机的一针筒,其中,针筒的外壁设有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纵向槽,且各纵向槽内设有一带动片与一垂直针;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用以辅助带动片复位,且包括:

一环形体,具有一内环形平台;以及

至少一凸块,设于内环形平台之上,且凸块与环形体的一内壁面之间围出一导引槽。

于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实施例之中,凸块包括:

一第一表面,面对环形体的内壁面,第一表面设计成一斜弧面以作为一导引面;

一第二表面,面对环形体的中心,并与环形体的内环形平台之一外侧面共同构成一断面;

一第三表面,与环形体的内壁面共同构成导引槽之一导引入口;以及

一第四表面,与环形体的内壁面共同构成导引槽之一导引出口。

于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实施例之中,凸块的高度大于环形体的厚度;并且,凸块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的一种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

图2显示现有的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的分解图;

图3显示包含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一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显示包含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立体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上视图;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与复数个带动片的立体图;

图8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与复数个带动片的复位示意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圆编针织机11针筒

12水平针盘13支撑环

14罗纹盘15支架

111纵向槽112垂直针

113控制器114起针件

115落针件121针槽

122水平针131支撑杆

132喂纱件141水平织程导件

112带动片112上端钩部

112控制件122外端钩部

141导轨2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

2b底座21环形体

22凸块23导引槽

211内环形平台212内壁面

221第一表面222第二表面

223第三表面224第四表面

23i导引入口23e导引出口

1’圆编针织机11针筒

12水平针盘13支撑环

14罗纹盘15支架

111纵向槽112垂直针

113控制器114起针件

115落针件121针槽

122水平针131支撑杆

132喂纱件141水平织程导件

112带动片112上端钩部

112控制件122外端钩部

141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新型所提出之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以下将配合图式,详尽说明本新型之较佳实施例。

图3显示包含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一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分解图;图4显示包含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圆编针织机的立体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立体图;且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上视图。如图3与图4所示,圆编针织机1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构成模块:一针筒11、复数个控制件1122、复数个带动片1123、复数支垂直针112、复数个起针件114、复数组控制器113。若针织机采交织编织,可以另包含一水平针盘12、复数支水平针122、一支撑环13、复数根支撑杆131、复数组喂纱件132、一罗纹盘14、以及一支架15。

由图3与图4可知,针筒11的外壁设有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纵向槽111,用于设置控制件1122、带动片1123、与垂直针112。其中,各垂直针112的顶端具有一上端钩部1121。另一方面,水平针盘12之上设有同样呈现环状排列之复数个针槽121,其用以分别设置水平针122。值得注意的是,各水平针122具有一外端钩部1221,且支撑环13固设于针筒11中段外围,用以供设置复数根支撑杆131。并且,各支撑杆131连接有一组喂纱件132,使喂纱件132的出纱孔相对位于针筒11上端与水平针盘12外围。如图3与图4所示,罗纹盘14通过支架15而盖组于水平针盘12之上,水平针盘12的底侧结合有一水平织程导件141,且水平织程导件141具有复数个导轨1411。

继续地参阅图3、图4与图5,并请同时参阅图7及图8,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与复数个带动片的立体图;图8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与复数个带动片的复位示意剖视图。依据本实用新型之设计,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2结合至一圆编针织机1的一针筒11的底部,且位于针筒11底部之一底座2b的下方。此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2主要用以辅助带动片1123之复位。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2于结构上主要包括:一环形体21以及至少一凸块22。由控制器113、起针件114与落针件115三个组件组合成为一组带动垂直针进行钩纱的组件,在本实施例中共设置4组,因此,凸块22为4个。依此类推,若带动垂直针进行钩纱的组件有8组,则凸块22可以设置8个。其中,环形体21具有一内环形平台211。另一方面,凸块22则是设于内环形平台211之上,且各凸块22与环形体21的一内壁面212之间围出一导引槽23。

更详细地说明,各凸块22包括:一第一表面221、一第二表面222、一第三表面223、以及一第四表面224,第一表面221面对环形体21的内壁面212。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表面221设计成一斜弧面,并据此将其作为一导引面。并且,第二表面222面对环形体21的中心,并与环形体21的内环形平台211之一外侧面共同构成一断面。另一方面,第三表面223与环形体21的内壁面212共同构成导引槽23之一导引入口23i,且第四表面224与环形体21的内壁面212共同构成导引槽23之一导引出口23e。

继续地参阅图5、图6、图7与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之设计,各凸块22的高度大于环形体21的厚度。如此设计,于针筒11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片1123的底端在遭遇到导引入口23i之后,便会被凸块22的第一表面221(亦即,导引面)所导引而进入导引槽23内;之后,随着针筒11之继续转动,带动片1123的底端便会经由导引出口23e脱离导引槽2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表面221(亦即,导引面)被特别地设计成一斜弧面,因此令带动片1123的底端完成进入和脱离导引槽23的整个过程之后强迫将未复位的带动片1123推移复位与其他带动片1123整齐排列,以准备进入下一个钩针编织行程。

于此,必须加以强调的是,虽然图4、图5、图6、图7与图8皆显示本实用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2所具有的复数个凸块22的数量为四个,然而并非以此对复数个凸块22的数量做出限制。

如此,上述说明已配合图式而详尽地说明本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必须加以强调的是,上述之详细说明针对本新型可行实施例之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新型之专利范围。举例而言,图3与图4所示的圆编针织机之机型并非用以限制本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的应用机型,只要是具有针筒结构的针织机都可以应用本新型之埋入式垂直针辅助复位环。同时,凡未脱离本新型技艺精神所为之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之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