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53369发布日期:2020-08-21 16:1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纺织行业逐渐重视,纺织机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纺织机就是把线、丝、麻等原材料加工成丝线后织成布料的工具全称,纺织机的电机主要由伺服控制器用来进行控制,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定位系统,由于伺服控制器的主要零件过多,需要用承载装置进行包裹式收纳承载,从而保护伺服控制器内部的主要零件防止受损。

现有的承载装置对伺服控制器进行承载操作时不具有稳固功能,导致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装置内时发生抖动现象,容易造成伺服控制器的主要零件出现受损现象,而且现有的承载装置不具有降温散热功能,使得伺服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产生的热量无法进行散热功能,容易导致伺服控制器发生高温引起自爆以及自燃现象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承载装置对伺服控制器进行承载操作时不具有稳固功能,导致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装置内时发生抖动现象,容易造成伺服控制器的主要零件出现受损现象,而且现有的承载装置不具有降温散热功能,使得伺服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产生的热量无法进行散热功能,容易导致伺服控制器发生高温引起自爆以及自燃现象事故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安装有稳固机构,且主体的顶端连接有转轴,所述主体的内部开设有卡槽,且主体的内部安装有降温机构,所述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支架,且支架的顶部连接有合页,所述合页的外侧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外侧安装有正磁铁,所述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橡胶板,且橡胶板的外侧连接有弹性管,所述主体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稳固机构的内部包括有防护盖,且防护盖的内部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外侧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外侧安装有反弹管,所述防护盖的内部安装有压板,且压板的外侧连接有松紧圈,所述压板的顶部安装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防护盖通过卡块、卡槽与主体之间构成卡合结构,且防护盖通过弹簧与压板之间为弹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降温机构的内部包括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外侧安装有风扇,且凹槽的内部安装有感应条,所述凹槽的内部连接有负磁铁。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通过正磁铁、负磁铁与主体之间为磁性连接,且负磁铁通过感应条与风扇之间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通过合页与橡胶板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橡胶板通过弹性管与主体之间为弹性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通过稳固机构的稳固作用,能够在伺服控制器进入装置内时实现按压式稳固预防功能,防止伺服控制器出现抖动过度而导致主要零件出现受损现象,从而提升装置对伺服控制器的全方面防护稳固效率,当伺服控制器安置于装置内固定板后,通过转轴的旋转作用,能够将防护盖与主体进行防护旋盖功能,防止装置内伺服控制器受到外界灰尘干扰,当防护盖与主体进行旋盖时,通过弹簧的弹性作用,能够将压板通过松紧圈的松紧接口与伺服控制器进行收紧按压式回缩操作,使得回缩时将l状的连接杆连接着卡块往卡槽方位进行卡合,从而达到装置装载后具有自动化卡合功能。

2、本实用新型中,当伺服控制器承载于固定板内凹槽中时,通过负磁铁的磁性作用,能够在固定板往下方压制时进行负磁铁与正磁铁的相连接,防止固定板出现反弹事故,更加稳定伺服控制器的承载稳定性,同时通过负磁铁与感应条的电性感应作用,能够在磁铁相连接时电性连接触动风扇,从而使得风扇呈旋转式,通过风扇的风力吹扫作用,能够对固定板上的伺服控制器进行吹扫式散热功能,从而达到降温功能处理,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生高温引起自爆以及自燃现象事故。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伺服控制器放置于该装置内固定板上时,通过伺服控制器的原本重量,使得伺服控制器将固定板往下方进行压制于降温机构内凹槽中,在压制的同时通过合页的旋转作用,将固定板连接的橡胶板往伺服控制器的表面层进行紧致贴合固定操作,能够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状态时出现抖动现象,通过弹性管的弹性作用,能够在橡胶板往伺服控制器处进行贴合操作时根据弹力而控制远离距离,便于橡胶板更好的紧致贴合伺服控制器表面,同时在伺服控制器脱离装置内时能够实现辅助式反弹回归原处的功能,使得装置具有自动化承载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稳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降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主体;2、弹性管;3、橡胶板;4、转轴;5、稳固机构;501、防护盖;502、卡块;503、松紧圈;504、压板;505、反弹管;506、连接杆;507、弹簧;6、降温机构;601、支撑板;602、风扇;603、感应条;604、凹槽;605、负磁铁;7、万向轮;8、支架;9、合页;10、固定板;11、正磁铁;12、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3,一种纺织机伺服控制器承载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的顶部安装有稳固机构5,且主体1的顶端连接有转轴4,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卡槽12,且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降温机构6,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支架8,且支架8的顶部连接有合页9,合页9的外侧连接有固定板10,且固定板10的外侧安装有正磁铁11,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橡胶板3,且橡胶板3的外侧连接有弹性管2,在压制的同时通过合页9的旋转作用,将固定板10连接的橡胶板3往伺服控制器的表面层进行紧致贴合固定操作,能够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状态时出现抖动现象,主体1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7,能够辅助于承载伺服控制器的装置进行移动操作。

进一步的,稳固机构5的内部包括有防护盖501,且防护盖501的内部安装有卡块502,卡块502的外侧连接有连接杆506,且连接杆506的外侧安装有反弹管505,防护盖501的内部安装有压板504,且压板504的外侧连接有松紧圈503,压板504的顶部安装有弹簧507,够在伺服控制器进入装置内时实现按压式稳固预防功能,防止伺服控制器出现抖动过度而导致主要零件出现受损现象,从而提升装置对伺服控制器的全方面防护稳固效率。

进一步的,防护盖501通过卡块502、卡槽12与主体1之间构成卡合结构,且防护盖501通过弹簧507与压板504之间为弹性连接,当防护盖501与主体1进行旋盖时,通过弹簧507的弹性作用,能够将压板504通过松紧圈503的松紧接口与伺服控制器进行收紧按压式回缩操作,使得回缩时将l状的连接杆506连接着卡块502往卡槽12方位进行卡合。

进一步的,降温机构6的内部包括有支撑板601,且支撑板601的内部开设有凹槽604,凹槽604的外侧安装有风扇602,且凹槽604的内部安装有感应条603,凹槽604的内部连接有负磁铁605,从而达到降温功能处理,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生高温引起自爆以及自燃现象事故。

进一步的,支撑板601通过正磁铁11、负磁铁605与主体1之间为磁性连接,且负磁铁605通过感应条603与风扇602之间为电性连接,通过负磁铁605的磁性作用,能够在固定板10往下方压制时进行负磁铁605与正磁铁11的相连接,防止固定板10出现反弹事故,更加稳定伺服控制器的承载稳定性,同时通过负磁铁605与感应条603的电性感应作用,能够在磁铁相连接时电性连接触动风扇602,从而使得风扇602呈旋转式,通过风扇602的风力吹扫作用,能够对固定板10上的伺服控制器进行吹扫式散热功能。

进一步的,固定板10通过合页9与橡胶板3之间构成旋转结构,且橡胶板3通过弹性管2与主体1之间为弹性连接,在压制的同时通过合页9的旋转作用,将固定板10连接的橡胶板3往伺服控制器的表面层进行紧致贴合固定操作,能够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状态时出现抖动现象。

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将伺服控制器放置于装置内固定板10处,通过伺服控制器的原本重量,使得伺服控制器将固定板10往下方进行压制于降温机构6内凹槽604中,在压制的同时通过合页9的旋转作用,将固定板10连接的橡胶板3往伺服控制器的表面层进行紧致贴合固定操作,能够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承载状态时出现抖动现象,随后,当伺服控制器承载于固定板10内凹槽604中时,通过负磁铁605的磁性作用,能够在固定板10往下方压制时进行负磁铁605与正磁铁11的相连接,防止固定板10出现反弹事故,更加稳定伺服控制器的承载稳定性,同时通过负磁铁605与感应条603的电性感应作用,能够在磁铁相连接时电性连接触动风扇602,从而使得风扇602呈旋转式,通过风扇602的风力吹扫作用,能够对固定板10上的伺服控制器进行吹扫式散热功能,从而达到降温功能处理,防止伺服控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生高温引起自爆以及自燃现象事故,然后,当伺服控制器安置于装置内固定板10后,通过转轴4的旋转作用,能够将防护盖501与主体1进行防护旋盖功能,防止装置内伺服控制器受到外界灰尘干扰,当防护盖501与主体1进行旋盖时,通过弹簧507的弹性作用,能够将压板504通过松紧圈503的松紧接口与伺服控制器进行收紧按压式回缩操作,使得回缩时将l状的连接杆506连接着卡块502往卡槽12方位进行卡合,从而达到装置装载后具有自动化卡合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