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3378发布日期:2020-11-03 23:4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



背景技术:

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织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内衣和运动服装中尤为突出,在现今社会,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仅仅只是在美观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舒适性方面,在内衣中,把织带运用于肩带时,需要有足够的力才能更好的保持女性体型的优美,肩部是承受力的主要部分,与皮肤接触面越小受力则越大,接触肩部部分的宽度应较其他部分要宽才能有效的缓解肩部受到的力,使得穿着更加舒适。

现市场大部分宽窄织带为梭织带,其手感硬且不透气,在穿着时若动作幅度大容易割肤,又或者通过把不同宽度的织带进行车缝,使之达到有宽窄带的作用,但其工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不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具有在穿着过程中不割肤、不出现红痕、柔软透气,不易脱散,提高穿着的舒适性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包括由双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带,所述针织带包括若干个循环的织带单元,单个所述织带单元包括大宽度段、过渡段和小宽度段,且所述大宽度段、过渡段和小宽度段沿所述针织带的长度方向顺次分布,所述大宽度段的宽度大于所述小宽度段的宽度,所述过渡段连接于所述大宽度段和小宽度段之间,且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大宽度段、小宽度段的连接处均为圆角。

优选的,所述针织带为双针床一体编织而成。

优选的,所述织带单元的长度等于所述大宽度段、过渡段和小宽度段的长度和。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与大宽度段、小宽度段的接点的连线与所述针织带长度方向的沿长线夹角大于零度、且小于九十度。

优选的,所述过渡段的长度大于零。

优选的,所述大宽度段与小宽度段的宽度差大于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由不同的宽度段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该织带的设计实现了前后肩带的一体化生产,解决了传统宽窄织带在繁琐的加工方面的问题,且双针床针织带柔软透气,使在穿着过程中不割肤,不出现红痕,提高穿着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针织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针织带的生产穿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织带生产中垫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针织带生产中垫纱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织带;11、大宽度段;12、过渡段;13、小宽度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由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包括由双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带1,针织带1包括若干个循环的织带单元,单个织带单元包括大宽度段11、过渡段12和小宽度段13,且大宽度段11、过渡段12和小宽度段13沿针织带1的长度方向顺次分布,大宽度段11的宽度大于小宽度段13的宽度,过渡段12连接于大宽度段11和小宽度段13之间,且过渡段12与大宽度段11、小宽度段13的连接处均为圆角。

本实施例中,针织带1为双针床一体编织而成的针织带,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加工过程,减少了生产工序的难度,也节省了人力,且双针床结构的织带带边柔软,不割肤,针织带1包括若干个循环的织带单元,单个织带单元包括大宽度段11、过渡段12和小宽度段13(如图1所示),大宽度段11的幅宽w1、小宽度段13的幅宽为w2,大宽度段11主要是接触肩膀部位,接触面积大能有效的缓解压强,使穿着舒适,过渡段12与大宽度段11、小宽度段13的接点的连线与针织带1长度方向的沿长线夹角为∠α,∠α大于零度,小于九十度,本结构织带的过渡、渐变段其最低点与最高点的夹角为α,α值为0<α≤90,优选为30°~40°,织带单元的长度等于大宽度段11、过渡段12和小宽度段13的长度和,大宽度段11与过渡段12的宽度差大于零,其中过渡段12的长度大于零,过渡段12的长度优选为4mm,且大宽度段11、小宽度段13和过渡段12的长度可根据工艺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在本实施过程中,图三中的纱线①通过gb1、纱线②通过gb6分别在a针床与b针床中编织,在图二中,a针床的舌针通过机器运动,与穿过梳栉gb1的纱线①进行成圈运动,成圈途径为基本的经编原理:经平组织、编链组织等,在a针床运动编织的同时,b针床中的舌针同样与梳栉gb6所导纱线②进行编织,图三中的纱线③、④分别通过gb2和gb5根据拉舍尔经编机运转原理同时相互在两个针床的舌针中相互交错编织,图四中的纱线⑤穿过图二中的梳栉gb3,与a针床的针舌通过机器运动进行成圈运动,先在a针床成圈后再移至b针床成圈,成圈途径为基本的经编原理,纱线⑤在a针床上和b针床上左边与a针床上的舌针相邻的一支针的舌针上反复编织成圈,在梳栉gb3运动编织的同时,穿过梳栉gb4上的纱线⑥也同时在a针床与b针床相邻的两支针上反复编织成圈,gb4的运动轨迹与bg3的运动轨迹形成以a针床的针舌为轴心的相对镜面图形,通过以上所述机器运动形成本方案大宽度段11;

在宽度渐变的过渡段12,穿过gb3的纱线⑤先在a针床成圈后再移至b针床成圈,成圈途径为基本的经编原理,纱线⑤在a针床上和b针床上左边与a针床上的舌针相隔一支针的舌针上反复编织成圈,在梳栉gb3运动编织的同时,穿过梳栉gb4上的纱线⑥也同时在a针床上和b针床上右边与a针床上的舌针相隔一支针的舌针上反复编织成圈,gb4的运动轨迹与bg3的运动轨迹形成以a针床的针舌为轴心的相对镜面图形;

在小宽度段13,穿过gb3的纱线⑤先在a针床成圈后再移至b针床成圈,成圈途径为基本的经编原理,穿过gb3的纱线⑤在a针床上和b针床上左边与a针床上的舌针相隔两支针的舌针上反复编织成圈,在梳栉gb3运动编织的同时,穿过梳栉gb4上的纱线⑥也同时在a针床上和b针床上右边与a针床上的舌针相隔两支针的舌针上反复编织成圈,gb4的运动轨迹与bg3的运动轨迹形成以a针床的针舌为轴心的相对镜面图形。

上述织物中的大宽度段11、宽度渐变的过渡段12和小宽度段13的长度及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长度及宽度,两个针床上的舌针可以是相对配置,也可以是相向配置;

具体的制作过程如下:

一、在电子控制器的微电脑触摸屏输入经编工艺,其经编工艺可为多层工艺的循环;

二、把经纱盘头按需装在送经机构上,其可根据纱线情况通过触摸屏直接设置微电脑内的盘头送经参数;

三、将一组或几组平行排列的经线穿过梳栉横移机构导纱针孔眼,随着梳栉的运动,将纱线绕垫在舌针上;

四、启动机器,纱线通过舌针、沉降片等成圈机件的相互配合运动而织成织物;

以上为本新型织物不同宽度组合的双针床针织带的制作过程,根据织物需要,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器直接调整各项生产系数,无级调速改变织物密度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