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444524发布日期:2021-03-27 03:4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与流程

1.本申请涉及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织造方法,属于织造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传统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纬二重提花织物采用单一平面设计模式,由于受组织结构和织造技术的限制,织物色彩以表现纬纱固有色为主,色彩数少且缺乏层次感。为增加织物的色彩数,一般采用挖花盘织的方法,但一方面该方法增加了织物的厚度,且造成织物背面纱线杂乱,限制了织物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该方法只能采用手工方式,导致生产效率极低,且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无法设计出色彩丰富、轻薄又可大量生产的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纬二重提花织物。目前为止,没有文献提出过采用纬纱排列比为甲纬比乙纬=2:1的单经双纬遮盖结构来实现织物表面甲纬单纬渐变显色、乙纬和甲纬混合渐变显色效果的纬二重提花织物织造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传统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纬二重提花织物色彩少及无法兼顾多色彩和高效率、批量生产等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织造方法,其织物采用纬纱排列比为甲纬:乙纬=2:1的单经双纬结构,通过设计2组表里纬组织和对应的遮盖技术点并采用影光加强法,实现甲纬和乙纬都能作为表纬遮盖里纬且在织物表面甲纬单纬渐变显色、乙纬和甲纬混合渐变显色的效果。渐变最大显色组织数为[r/n(6r

2j2‑
j1‑
3)+2],渐变级别数≤最大显色组织数。其中r是乙纬的纬纱循环数,n是一次加强的组织点个数,j1和j2分别为乙纬和甲纬作表纬时的一个组织循环内一根纬纱上的遮盖技术点数。所设计的织物组织组合结构交织平衡且可大批量生产。
[0004]
本申请的实现方法和主要技术内容为:
[0005]
(1)结构模型构建
[0006]

确定织物的纱线配置为一个系统的经纱和两个系统的纬纱,其中经纱为甲经一色,纬纱为甲纬、乙纬两色,且甲纬和乙纬按2:1排列,甲纬和甲经交织成甲纬组织,乙纬和甲经交织成乙纬组织;
[0007]

当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甲纬组织为表组织、乙纬组织为里组织;当显色表纬为乙纬时,乙纬组织为表组织、甲纬组织为里组织。
[0008]
(2)甲纬和乙纬组织的选择
[0009]
根据不同织物的设计要求,选择所需的不同组织,
[0010]

选择所需的乙纬组织。乙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隔经平纹、隔经斜纹或隔经缎纹,组织循环数为2r
×
r,其范围在4
×
2到48
×
24之间(2≤r≤24且r为正整数);
[0011]

根据所选的乙纬组织,选择对应的甲纬组织。甲纬组织的有效选择范围为斜纹或缎纹,其经纱循环数与乙纬组织相同,纬纱循环数是乙纬组织的两倍,组织循环数为2r
×
2r,其范围在4
×
4到48
×
48之间(2≤r≤24且r为正整数)。
[0012]
(3)当显色表纬为乙纬时,表、里组织和遮盖技术点的设计:
[0013]

里组织的设计
[0014]
在甲纬组织的选择范围内选定一个经面组织作为里组织a
l
,其组织循环数为2r
×
2r(2≤r≤24且r为正整数);
[0015]

遮盖技术点bj的设计
[0016]
根据里组织a
l
的组织特征,对表组织b
b
进行遮盖技术点(类似一种组织)的设计,方法是:将里组织a
l
进行反向,得到反向组织a
l
f,再将a
l
f按奇数纬和偶数纬进行分解,得到分解组织a
l
f1和a
l
f2,最后将a
l
f2的经组织点叠加到a
l
f1上,就得到遮盖技术点bj;
[0017]

表组织的设计
[0018]
表组织b
b
是纬面组织,其组织循环数与bj相同。bj中所有纬组织点位置就是b
b
所有可能的经组织点位置。在满足交织平衡的前提下,从bj所有纬组织点中每纬选择一个组织点作为经组织点就可组成表组织b
b

[0019]
进一步,作为优选:
[0020]
表组织b
b
选择与a
l
f1或a
l
f2相同的飞数,从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开始,在组织循环为2r
×
r的组织格子中按所选飞数设计一个纬面组织,再将起始点位置沿纬向每次移动1个组织点的位置就设计1个新组织,一直移动到起始点位置为(2r,1),设置一系列组织。将这一系列组织中与bj经组织点重叠的组织剔除,即可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表组织b
b
的备选组织。这样的备选组织一共有(2r

j1)个。根据所需从备选组织中选择一个组织作为表组织b
b

[0021]
(4)当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里组织和遮盖技术点的设计:
[0022]

里组织的设计
[0023]
在乙纬组织的选择范围内选定一个经面组织作为里组织b
l
,其组织循环数为2r
×
r(2≤r≤24且r为正整数);进一步,为提高效率,可将上述表组织b
b
的反向组织b
b
f作为里组织b
l

[0024]

表组织的设计
[0025]
表组织的分解组织a
b
1和a
b
2为纬面组织,其组织循环数与里组织b
l
相同,里组织b
l
中所有经组织点位置就是a
b
1和a
b
2所有可能的经组织点位置。在满足交织平衡的前提下,从b
l
所有经组织点中每纬选择一个经组织点就可组成组织a
b
1或a
b
2;
[0026]
进一步,作为优选:
[0027]
将里组织b
l
进行反向,获得反向组织b
l
f。a
b
1和a
b
2选择与b
l
f相同的飞数,从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开始,在组织循环为2r
×
r的组织格子中按所选飞数设计一个纬面组织,再将起始点位置沿纬向每次移动1个组织点的位置就设计1个新组织,一直移动到起始点位置为(2r,1),设置一系列组织。将这一系列组织中与b
l
f经组织点重叠的组织剔除,就可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表组织a
b
的备选分解组织。这样的备选分解组织一共有(2r

j2)个。根据需求从备选分解组织中选择一个起始点位置为奇数经的组织和一个起始点位置为偶数经的组织分别作a
b
1和a
b
2,将a
b
1和a
b
2按经向1:1排列组合获得可全遮盖里组织b
l
的表组织a
b
。这样的组织共有[2(r

j2j)(r

j2o)]个,j2j和j2o分别为甲纬作表纬时一个组织循环内一根纬纱上位于奇数经和偶数经的遮盖技术点数。
[0028]

遮盖技术点aj的设计
[0029]
根据里组织b
l
的组织特征,对表组织a
b
进行全遮盖技术点(类似一种组织)的设计,方法是:将b
l
f的每一纬沿着经向向上延伸一纬或将两个b
l
f按经向1:1排列组合,就得到全遮盖技术点aj。
[0030]
(5)当无其它特殊需求时,为提高设计效率,当选定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的表、里组织b
b
和a
l
,在设计显色表纬为甲纬时,可将表、里组织b
b
和a
l
反向后分别作为里组织b
l
和表组织a
b
;反之,当选定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的表、里组织a
b
和b
l
,在设计显色表纬为乙纬时,可将表、里组织a
b
和b
l
反向后分别作为里组织a
l
和表组织b
b

[0031]
(6)表层影光组织库设计
[0032]

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设计
[0033]
在不破坏遮盖技术点bj的情况下设计一组表组织b
b
的影光组织库,根据所需将表组织b
b
沿经向、纬向或斜向一次移动n个点,遇到遮盖技术点bj时跳过,就获得b
b
的影光组织库。
[0034]
当n=r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小,为(2r

j1)个;
[0035]
当n=1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大,为[r(2r
‑1‑
j1)+1]个。
[0036]

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设计
[0037]
在不破坏全遮盖技术点aj的情况下设计一组表组织的影光组织库,根据所需将表组织a
b
沿经向、纬向或斜向一次移动n个点,遇到全遮盖技术点aj时跳过,就获得a
b
的影光组织库。
[0038]
当n=2r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小,为(2r

j2)个;
[0039]
当n=1时,显色组织的数目最大,为[2r(2r
‑1‑
j2)+1]个。
[0040]
r是乙纬的纬纱循环数,n是一次加强的组织点个数,j1和j2分别为乙纬和甲纬作表纬时一个组织循环内一根纬纱上的遮盖技术点数。
[0041]
(7)表、里组织组合设计
[0042]

乙纬遮盖甲纬的表、里组织组合设计
[0043]
确定甲纬和乙纬按2:1排列,在甲纬和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a
l
,在乙纬和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表组织b
b
,得到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结构图。按照这样的方法,将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每一个组织都和唯一的里组织a
l
进行组合,就得到乙纬遮盖甲纬的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组织库。
[0044]

甲纬全遮盖乙纬的表、里组织组合设计
[0045]
确定甲纬和乙纬按2:1排列,在甲纬和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表组织a
b
,在乙纬和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b
l
,得到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结构图。按照这样的方法,将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每一个组织都和唯一的里组织b
l
进行组合,就得到甲纬全遮盖乙纬的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组织库。
[0046]
(8)检验方法
[0047]
检验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组织库的有效性,就是检验遮盖技术点的有效性。
[0048]

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组织库检验方法
[0049]
用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最纬面组织和最经面组织分别与里组织a
l
组合,如果这两个组合组织都能满足里组织的任意一纬都能被邻近的表组织遮盖,就说明表
层影光组织库中的任意一个组织按上述实施方法与里组织组合都能满足遮盖的技术要求,且织物表面能实现乙纬和甲纬混合渐变显色效果并不受题材限制。
[0050]

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组织库检验方法
[0051]
用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最纬面组织和最经面组织分别与里组织b
l
组合,如果这两个组合组织都能满足表组织在织物表面显色时,里组织对表组织的显色没有影响,就说明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任意一个组织按上述实施方法与里组织组合都能满足全遮盖的技术要求,且表组织能在织物表面实现影光渐变效果并不受题材限制。
[0052]
(9)数码图案设计
[0053]
设计所需的数码图案具有两种渐变色彩效果,最大的色彩数为[r/n(6r

2j2‑
j1‑
3)+2],其题材不限,采用位图模式,由两种色彩构成,每种色彩都进行影光渐变设计,且影光渐变的级别数要小于或等于最大显色组织数,
[0054]
(10)织物组合结构设计
[0055]
将上述所设计数码图案的两种渐变色中需要体现织物纯色渐变效果的渐变色对应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组织库,需要体现混合渐变效果的渐变色对应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组织库,计算机处理后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一级别的渐变色与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替换,形成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
[0056]
(11)织造
[0057]
在所得到的织物组合结构图上设置投纬信息为甲纬:乙纬=2:1,设定适合的经纬密度,选择一组丝线作经线,两组彩色丝线作纬线,可直接用于设计生产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渐变遮盖提花织物。
[0058]
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织造方法,可开发出具有甲纬单纬渐变显色、乙纬和甲纬混合渐变显色两种渐变效果,且满足遮盖要求的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渐变遮盖提花织物,可满足交织平衡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其最大显色数目可计算,为[r/n(6r

2j2‑
j1‑
3)+2],最大显色能力与乙纬的最小纬纱循环数成正相关,与一次加强的组织点个数和一个组织循环内一根纬纱上的遮盖技术点个数成反相关。
[0059]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约束下,织物的两种渐变效果可任意穿插,且难以被复制。显色纬为乙纬时,乙纬一根纬纱要遮盖甲纬两根纬纱,当甲纬和乙纬选择相同纬纱细度时,乙纬无法完全遮盖甲纬,会发生复杂的随机遮盖,使得织物表现出与原数码图案不同的混色效果,难以通过面料实物分析出原数码图像的色彩和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从技术上杜绝了复制和盗版。
附图说明
[0060]
图1为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结构模型示意图;
[0061]
图2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的里组织a
l

[0062]
图3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里组织a
l
的反向组织a
l
f;
[0063]
图4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a
l
f的奇数纬分解组织a
l
f1;
[0064]
图5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a
l
f的偶数纬分解组织a
l
f2;
[0065]
图6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的遮盖技术点bj;
[0066]
图7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表组织b
b
的系列备选组织;
[0067]
图8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的表组织b
b

[0068]
图9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的里组织b
l

[0069]
图10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的里组织b
l
的反向组织b
l
f;
[0070]
图11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组织a
b
的备选分解组织;
[0071]
图12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组织a
b
的奇数纬分解组织a
b
1;
[0072]
图13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组织a
b
的偶数纬分解组织a
b
2;
[0073]
图14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的表组织a
b

[0074]
图15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的表组织a
b
的全遮盖技术点aj;
[0075]
图16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
[0076]
图17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组织之间增加最大组织数的示意图(一次加强组织点为1);
[0077]
图18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
[0078]
图19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组织之间增加最大组织数的示意图(一次加强组织点为1);
[0079]
图20为显色表纬为乙纬时表组织b
b
和里组织a
l
沿经向由下到上按aba2:1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80]
图21为显色表纬为甲纬时表组织a
b
和里组织b
l
沿经向由下到上按aba2:1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图22为本申请所形成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局部效果图;
[0082]
图23为本申请所形成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的实物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3]
以采用组织循环数为16
×
8的乙纬组织设计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为实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法。
[0084]
1.图1中,确定织物的纱线配置为一个系统的经纱和两个系统的纬纱,其中经纱为甲经一色,纬纱为甲纬、乙纬两色,且甲纬和乙纬按2:1排列(如图1中a),甲纬和甲经交织成甲纬组织,乙纬和甲经交织成乙纬组织;在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单经双纬结构中包含两种显色组合方式(如图1中b、c):当显色表纬为甲纬时,甲纬组织为表组织、乙纬组织为里组织;当显色表纬为乙纬时,乙纬组织为表组织、甲纬组织为里组织。选择组织循环数为16
×
8的乙纬组织,则甲纬组织的组织循环数为16
×
16。
[0085]
2.图2

8中,当显色表纬为乙纬时,选择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的16枚10飞经缎为里组织a
l
。将里组织a
l
进行反向,得到反向组织a
l
f,该反向组织是起始点位置为(1,1)的16枚5飞纬缎;再将a
l
f按奇数纬和偶数纬分解,得到分解组织a
l
f1和a
l
f2,a
l
f1和a
l
f2的飞数都为10;最后将a
l
f1的经组织点叠加到a
l
f2上,得到遮盖技术点bj。该遮盖技术点是组织循环为16x8,起始点位置为(1,1),飞数为10的纬面加强缎纹。在满足交织平衡的前提下,从bj的所有纬组织点中每纬选择一个组织点作为经组织点就可组成表组织b
b
。作为优选,表组织b
b
选择与a
l
f1或a
l
f2相同的飞数,从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开始,在组织循环为16
×
8的组织格子中按飞数为10设计一个纬面组织,再将起始点位置沿纬向每次移动1个组织点的位置就设计1个新组织,一直移动到起始点位置为(16,1),设置一
系列组织。并从这一系列组织中剔除与bj经组织点重叠的组织,即剔除起始点位置分别为(1,1)和(6,1)的a
l
f1和a
l
f2,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表组织b
b
的备选组织,备选组织一共有(2r

j1)=16

2=14个。根据所需,从中选择组织循环为16
×
8,飞数为10,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9,1)的隔经纬面缎纹为表组织b
b

[0086]
3.图9

14中,当显色表纬为甲纬时,为提高设计效率,选择将上述表组织a
l
的反向组织作为里组织b
l
,确定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9,1),组织循环为16
×
8,飞数为10的隔经经面缎纹为里组织b
l
。在满足交织平衡的前提下,从b
l
所有经组织点中每纬选择一个经组织点就可组成表组织a
b
的奇数纬分解组织a
b
1或偶数纬分解组织a
b
2;作为优选,将里组织b
l
进行反向,获得反向组织b
l
f;分解组织a
b
1和a
b
2选择与b
l
f相同的飞数,从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开始,在组织循环为16
×
8的组织格子中按飞数为10设计一个纬面组织,再将起始点位置沿纬向每次移动1个组织点就设置一个新组织,一直移动到起始点位置为(16,1),设置一系列组织;并将这一系列组织中与b
l
f经组织点重叠的组织剔除,即剔除起始点位置为(9,1)的b
l
f,就可得到所有满足要求的表组织a
b
的备选分解组织,备选分解组织一共有(2r

j2)=(2
×8‑
1)=15个;根据需求从备选分解组织中选择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和(5,1)的组织作为a
b
1和a
b
2,将a
b
1和a
b
2按经向1:1排列组合获得起始点位置为左下角(经,纬)=(1,1)的16枚5飞纬面缎纹作为表组织a
b
,按这种方法设计的表组织一共有[2(r

j2j)(r

j2o)]=2x(8

1)x(8

0)=112个。图16中,将b
l
f的每一纬沿着经向向上延伸一纬或将两个b
l
f按经向1:1排列组合,得到全遮盖技术点aj。该全遮盖技术点为起始点位置为(9,1),飞数为10的16枚隔经纬面加强斜纹。
[0087]
4.图16中,设计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时,以表组织b
b
为基础组织,组织点加强可选择1

8之间的各种数值。为表述方便,本例采用n=r=8点加强,纬向加强,加强时尽可能使组织点连续,遇见遮盖技术点bj时就跳过不加点。形成一组(2r

j1)=2
×8‑
2=14个影光效果的表层影光组织库;图17中,表示采用n=1的加强方法(第一个和第二个组织之间,其他类同),可得最大影光显色组织的数目为[r(2r
‑1‑
j1)+1]=8
×
(2
×8‑1‑
2)+1=105个。
[0088]
5.图18中,设计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时,以表组织a
b
为基础组织,组织点加强可选择1

16之间的各种数值。为表述方便,本例采用n=2r=16点加强,纬向加强,加强时尽可能使组织点连续,遇见全遮盖技术点aj时就跳过不加点。形成一组(2r

j2)=2
×8‑
1=15个影光效果的表层影光组织库;图19中,表示采用n=1的加强方法(第一个和第二个组织之间,其他类同),可得最大影光显色组织的数目为[2r(2r
‑1‑
j2)+1]=2
×8×
(2
×8‑1‑
1)+1=225个。
[0089]
5.图20中,确定甲纬和乙纬沿经向由下到上按aba2:1排列,在甲纬与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里组织a
l
,在乙纬与经纱交织的位置绘制表组织b
b
,组合后组织循环为16
×
24,得到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结构图;按这种方法,将表组织b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每一个组织都和里组织a
l
组合,就得到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组织库。
[0090]
6.图21中,确定甲纬和乙纬沿经向由下到上按aba2:1排列,在甲纬与经纱的交织位置绘制表组织a
b
,在乙纬与经纱交织的位置绘制里组织b
l
,组合后组织循环为16
×
24,得到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结构图;按这种方法,将表组织a
b
的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每一个组织都和里组织b
l
组合,就得到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组织库。
[0091]
7.图2、图16中,用表组织b
b
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最经面组织和最纬面组织与里组织a
l
进行组合验证,如果这两个组合组织都能满足里组织的任意一纬都能被邻近的表组织遮盖,就说明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任意一个组织和里组织组合都能满足遮盖的技术要求。
[0092]
8.图9、图18中,用表组织a
b
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最经面组织和最纬面组织与里组织b
l
进行组合验证,如果这两个组合组织都能满足表组织在织物表面显色时,里组织不影响表组织的显色,就说明表层影光组织库中的任意一个组织和里组织组合都能满足全遮盖的技术要求。
[0093]
9.设计的数码图案采用计算机位图模式,题材不限,图像大小宽度和高度都设置2400像素,由两种色彩构成,每种色彩都进行影光渐变设计,且影光渐变的级别数小于或等于最大显色组织数,形成具有两种渐变色效果的数码图案,数码图案最大的色彩数为[r/n(6r

2j2‑
j1‑
3)+2]=8
×
(6
×8‑2×1‑2‑
3)+2=330;
[0094]
10.将数码图案的两种渐变色中需要体现织物纯色渐变效果的渐变色对应甲纬全遮盖乙纬的组合组织库,需要体现混合渐变效果的渐变色对应乙纬遮盖甲纬的组合组织库,计算机处理后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每个灰度级别的渐变色与对应组织库中的组织替换,形成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其局部效果图在图22示出。
[0095]
11.在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组合结构图上设置投纬信息为甲纬:乙纬=2:1,设定经密和纬密114
×
84,选择一组白色经纱做经线,一组黑色纬纱做甲纬,一组红色纬纱做乙纬,可设计生产甲纬与乙纬排列比为2:1的渐变遮盖提花织物,织物表面具有甲纬单纬渐变显色、乙纬和甲纬混合渐变显色两种显色效果,织物效果图在图23示出。
[0096]
12.实施例证明,只要表组织中的遮盖技术点不被破坏,技术发明实施方法设计的织物结构交织平衡且满足遮盖要求,并适用于任何题材的计算机图像,可满足大批量生产的技术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