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28920发布日期:2021-09-22 21:2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衣物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热泵干衣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达到衣干即穿的效果,同时具有节能特性,但单纯的滚筒洗衣机和热泵干衣机组合套装占空间大,在洗衣机中引入热泵系统的热泵洗烘一体机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然而洗衣机本身结构复杂,如何在复杂的结构中布置热泵系统是洗烘一体机进展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5.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桶体组件、送风组件、压缩机和管路组件。其中,壳体包括前面板和侧面板;桶体组件位于壳体内,桶体组件的开口朝向前面板;送风组件位于壳体内,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相连通;压缩机位于壳体内,压缩机与送风组件沿桶体组件的周向间隔设置;管路组件连接在送风组件和压缩机之间,管路组件位于桶体组件和侧面板之间。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壳体形成其整体框架,能够容纳其他结构。壳体内的桶体组件形成腔体,可用于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朝向壳体的前面板开口,也就是该衣物处理装置属于滚筒式结构。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相连通,以将桶体组件内的湿冷空气引入送风组件内,经除湿升温后重新送入桶体组件,可实现衣物烘干。压缩机则可为送风组件的除湿升温提供动力。通过将体积较大的送风组件和压缩机围绕桶体组件的周向分开布置,可充分利用壳体内的有限空间,实现合理的紧凑化布局,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提升衣物处理装置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此时,管路组件用于连接送风组件和压缩机,由于送风组件和压缩机分开设置,管路组件往往具有较长的管路。通过将管路组件布置在桶体组件和壳体的侧面板之间,也就是布置在桶体组件的四周侧方或后方,而非布置在朝向壳体的前面板的前方,就可以将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连接位置调整到送风组件避开前面板的位置,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位置处的开放空间实现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连接装配,确保了充足的操作空间,有助于提升操作性能,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并有助于在后续维修保养的过程中拆装管路组件,降低保养难度,进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7.具体地,送风组件可设置在桶体组件的上方,位于前面板处的控制面板背后,与洗涤剂盒并列设置,以利用此处的空间实现送风组件的优化布局。此时控制面板和送风组件之间的间隙紧凑,操作空间十分有限,尤其适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路组件的布置方案,可避开控制面板完成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连接操作。桶体组件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
洗涤水进入内桶。桶体组件还包括位于外桶的开口处的门封,能够与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相配合,实现桶体组件的密封,避免桶体组件内的水泄漏。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通过增设具有除湿升温功能的送风组件,可为衣物处理装置增加烘干衣物的处理模式,使衣物处理装置用作洗烘一体机。
8.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管路组件连接在送风组件背离前面板的一侧。
10.在该设计中,具体将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连接位置设定在送风组件背离前面板的一侧,也就是设定在送风组件的后侧。以送风组件与洗涤剂盒并列设置在控制面板背后的情况为例,相对于送风组件的左右两侧,其后侧的空间更为充足,可利用送风组件后方的宽敞空间实现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的连接操作,有助于提升操作性能,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并有助于在后续维修保养的过程中拆装管路组件,降低保养难度,进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侧面板包括相连接的背板和第一侧板,管路组件自与送风组件相连接的一端朝向背板延伸,再朝向第一侧板弯折。
12.在该设计中,根据侧面板的具体位置不同,可分为与前面板相对而设的背板,以及与前面板相连接的第一侧板。通过令管路组件先向后延伸,可令管路组件与送风组件直接连接的部分管段沿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保证有一段平直的管段,使得在邻近送风组件的位置处,管内制冷剂的流动稳定,有助于保证烘干效果。此后,令管路组件朝向第一侧板弯折,可根据压缩机所在的位置继续布置管路组件,可以继续弯折,也可以继续延伸,继续布置的部分管段将位于壳体的第一侧板和桶体组件之间,也就是布置在桶体组件的左侧或右侧,充分利用了壳体内的空间,不必刻意增大桶体组件与背板之间的间距,以将管路组件布置在桶体组件和背板之间,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尺寸。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位于第二接口和第一侧板之间;管路组件包括连接第一接口的第一管路和连接第二接口的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在朝向第一侧板弯折的同时,朝向壳体的底板弯折。
14.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两个接口,管路组件相应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两个管路,以实现与送风组件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连接。通过令第一管路同时朝向第一侧板和底板弯折,也就是令第一管路朝向侧下方弯折,既可以与桶体组件的桶体形状相配合,避免第一管路直接朝向第一侧板弯折时与支撑梁发生干涉,实现管路合理布置;又能够充分缩短第一管路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蒸发器与第二接口相连接,冷凝器与第一接口相连接。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管路先朝向第一侧板弯折并延伸,再朝向底板弯折并朝向第一侧板延伸。
16.在该设计中,第二管路相对于第一管路而言,更远离第一侧板,也就更靠近桶体组件的中轴线。此时若直接令第二管路向侧下方弯折,可能造成第二管路与桶体组件发生干涉。通过令第二管路先朝向第一侧板弯折并延伸一定距离,可适当缩短下次弯折处与第一侧板的距离,从而令第二管路的布局更合理,降低第二管路与桶体组件发生干涉的风险。具
体而言,下次弯折时,第二管路可朝向底板做小幅度弯折,继而朝向第一侧板延伸,可与桶体组件的桶体形状相配合,利用桶体组件与壳体,具体是与相应位置的支撑梁之间的空间,合理布置第二管路,有助于缩短第二管路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管路包括位于桶体组件和第一侧板之间的第一管段,第二管路包括位于桶体组件和第一侧板之间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沿桶体组件的中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18.在该设计中,桶体组件与第一侧板之间的间隙有限。对于管路组件位于桶体组件和第一侧板之间的部分管段,通过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各自对应的该部分管段沿桶体组件的中轴线方向间隔布置,而非令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在该间隙中重叠,可在有限的间隙空间内采用尽可能大管径的管路,并实现紧凑化布局,有助于实现管路组件的合理布局,保证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根据实际布局需要,可令第二管路在朝向底板弯折的同时略微朝向背板弯折,以免与第一管路重叠干涉,实现后续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沿桶体组件的中轴线方向前后间隔布置。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还包括底板,压缩机位于底板和桶体组件之间。
20.在该设计中,通过将压缩机设置在壳体的底板和桶体组件之间,能够利用壳体底部的空间容纳压缩机,从而既能实现压缩机与送风组件的间隔设置,又能在保持衣物处理装置原有整机高度不变,或仅少量增加衣物处理装置原有高度的情况下,实现压缩机的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压缩机布置困难的问题。具体地,送风组件位于桶体组件背离压缩机的一侧,也就是位于桶体组件的顶部。此时,压缩机和底板(具体为底座横梁)作为一个大组件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上,送风组件和与之相连的连接件作为一个大组件安装在壳体(具体为支撑梁)上,两大组件通过管路组件连接传递制冷剂,维修和安装都方便。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侧面板还包括第二侧板,第二侧板与压缩机的间距大于与第一侧板与压缩机的间距。
22.在该设计中,进一步限定了侧面板还包括与第一侧板相对而设的第二侧板。通过令压缩机更靠近第一侧板设置,能令压缩机的设置位置与管路组件的弯折方向一致,便于在靠近第一侧板处直接实现管路组件与压缩机的连接,既能实现衣物处理装置内部的合理紧凑化布局,又有助于缩短管路组件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包括风道、蒸发器和冷凝器,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相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均位于风道内,管路组件与蒸发器和冷凝器相连通。
24.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包括风道以及位于风道内的蒸发器和冷凝器,通过将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在风道内,而非将风道内的气流引入蒸发器和冷凝器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面积,降低蒸发器的冷量耗散和冷凝器的热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25.具体地,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相连通,具体是与内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可以理解的是,内桶处于外桶内部,并不直接暴露在外,风道与内桶相连通,可以是直接与外桶相连通,进而实现与内桶相连通,也
可以是经门封与内桶相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位于入风口和冷凝器之间,也就是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进入风道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接触,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接触。冷凝器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26.具体地,送风组件还包括节流装置,如毛细管,连接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压缩机经管路组件与蒸发器及冷凝器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具体地,压缩机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形成压缩机

冷凝器

节流装置

蒸发器

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系统。热泵系统运行时,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27.进一步地,送风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蒸发器上游的过滤件,以降低进入风道内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粘附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上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以送风组件与洗涤剂盒并列设置在控制面板背后的情况为例,控制面板相应设有洗涤剂盒的装配口和过滤件的插入口,可实现过滤件的正面插入。
2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送风组件还包括进风管,进风管连接在入风口和桶体组件之间,进风管和管路组件沿桶体组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29.在该设计中,送风组件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的入风口处的进风管,具体地,进风管背离入风口的一端与桶体组件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的入风口设置进风管,可利用进风管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与桶体组件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将风道与桶体组件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的抗振性能。通过将进风管和管路组件沿桶体组件的周向间隔设置,能够降少进风管和管路组件的干涉,充分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实现合理的紧凑化布局,也就无需为了避开进风管而增加管路组件的弯折部位,有助于简化管路布置,降低制冷剂的流动损失,同时降低装配和拆卸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增强维修保养性能,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
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2.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壳体主视图;
33.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一;
34.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图之二;
35.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36.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37.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8.100壳体,102前面板,104控制面板,106装配口,108插入口,110背板,112第一侧板,114第二侧板,116底板,118支撑梁,200桶体组件,202门封,300送风组件,302风道,304蒸发器,306冷凝器,308节流装置,310过滤件,312进风管,314风机,316第一接口,318第二接口,400压缩机,500管路组件,502第一管路,504第二管路,600洗涤剂盒,70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1.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
42.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00、桶体组件200、送风组件300、压缩机400和管路组件500。其中,壳体100包括前面板102和侧面板(例如下文介绍的背板110、第一侧板112);桶体组件200位于壳体100内,桶体组件200的开口朝向前面板102;送风组件300位于壳体100内,送风组件300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压缩机400位于壳体100内,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300沿桶体组件200的周向间隔设置;管路组件500连接在送风组件300和压缩机400之间,管路组件500位于桶体组件200和侧面板之间。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壳体100形成其整体框架,能够容纳其他结构。壳体100内的桶体组件200形成腔体,可用于容纳待处理的衣物。桶体组件200朝向壳体100的前面板102开口,也就是该衣物处理装置属于滚筒式结构。送风组件300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以将桶体组件200内的湿冷空气引入送风组件300内,经除湿升温后重新送入桶体组件200,可实现衣物烘干。压缩机400则可为送风组件300的除湿升温提供动力。通过将体积较大的送风组件300和压缩机400围绕桶体组件200的周向分开布置,可充分利用壳体100内的有限空间,实现合理的紧凑化布局,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整体尺寸,提升衣物处理装置对安装环境的适应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此时,管路组件500用于连接送风组
件300和压缩机400,由于送风组件300和压缩机400分开设置,管路组件500往往具有较长的管路。通过将管路组件500布置在桶体组件200和壳体100的侧面板之间,也就是布置在桶体组件200的四周侧方或后方,而非布置在朝向壳体100的前面板102的前方,就可以将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的连接位置调整到送风组件300避开前面板102的位置,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位置处的开放空间实现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连接装配,确保了充足的操作空间,有助于提升操作性能,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并有助于在后续维修保养的过程中拆装管路组件500,降低保养难度,进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44.具体地,送风组件300可设置在桶体组件200的上方,位于前面板102处的控制面板104背后,与洗涤剂盒600并列设置,以利用此处的空间实现送风组件300的优化布局。此时控制面板104和送风组件300之间的间隙紧凑,操作空间十分有限,尤其适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路组件500的布置方案,可避开控制面板104完成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的连接操作。
45.具体地,桶体组件200包括静止的外桶和能够相对于外桶旋转的内桶,外桶用于存水,内桶用于容纳衣物,内桶和外桶相连通,以供洗涤水进入内桶。桶体组件200还包括位于外桶的开口处的门封202,能够与衣物处理装置的门体相配合,实现桶体组件200的密封,避免桶体组件200内的水泄漏。内桶按一定规律旋转,可令衣物与洗涤水充分接触,实现衣物的洗涤。洗涤完成后,内桶旋转,可令衣物上的部分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出,实现衣物脱水。通过增设具有除湿升温功能的送风组件300,可为衣物处理装置增加烘干衣物的处理模式,使衣物处理装置用作洗烘一体机。
46.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管路组件500连接在送风组件300背离前面板102的一侧。
47.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将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的连接位置设定在送风组件300背离前面板102的一侧,也就是设定在送风组件300的后侧。如图4所示,以送风组件300与洗涤剂盒600并列设置在控制面板104背后的情况为例,相对于送风组件300的左右两侧,其后侧的空间更为充足,可利用送风组件300后方的宽敞空间实现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的连接操作,有助于提升操作性能,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并有助于在后续维修保养的过程中拆装管路组件500,降低保养难度,进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48.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包括风道302、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风道302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均位于风道302内,管路组件500与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相连通。
49.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包括风道302以及位于风道302内的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通过将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均设置在风道302内,而非将风道302内的气流引入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所在的空间,既能够充分增大气流与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的换热面积,降低蒸发器304的冷量耗散和冷凝器306的热量耗散,提升换热效率,优化除湿升温效果,缩短烘干衣物的耗时,又能够简化产品结构,降低生成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50.具体地,风道302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具体是与内桶相连通,以对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处理,实现衣物烘干。可以理解的是,内桶处于外桶内部,并不直接暴露在外,风道302与内桶相连通,可以是直接与外桶相连通,进而实现与内桶相连通,也可以是经门封202与内桶相连通。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都具有供制冷剂通过
的换热管,气流流过换热管表面,就能与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交换热量。蒸发器304位于入风口和冷凝器306之间,也就是蒸发器304位于冷凝器306的上游位置,从桶体组件200进入风道302的湿冷空气先与蒸发器304接触,蒸发器304内的制冷剂蒸发吸热,带走湿冷空气的热量,使得湿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成液态,继而排出,可降低湿冷空气的湿度,实现除湿。除湿后的干冷空气再与下游的冷凝器306接触。冷凝器306内的制冷剂冷凝放热,向干冷空气传递热量,使得干冷空气升温,得到温暖干燥的空气,这些温暖干燥的空气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可促进衣物上的水分蒸发,加速衣物的干燥,同时使得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衣物的烘干。
51.具体地,送风组件300还包括节流装置308,如毛细管,连接在冷凝器306的出口和蒸发器304的入口之间。压缩机400经管路组件500与蒸发器304及冷凝器306相连通,能够为制冷剂的循环提供动力。具体地,压缩机400的进气口与蒸发器304的出口相连通,压缩机400的排气口与冷凝器306的入口相连通,形成压缩机400

冷凝器306

节流装置308

蒸发器304

压缩机400的制冷剂循环路径,构成热泵系统。热泵系统运行时,制冷剂在压缩机400中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压缩机400的排气口排出压缩机400,并且接着进入冷凝器306中冷凝放热,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逐渐转变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由冷凝器306中流出并且进入节流装置308中进行节流降温降压,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接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308中流出并进入蒸发器304中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而不断蒸发,转变成为低压气态制冷剂,低压气态制冷剂由蒸发器304中流出并接着经由压缩机400的进气口重新进入压缩机400中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
52.进一步地,送风组件300还包括设置在蒸发器304上游的过滤件310,以降低进入风道302内的气流中夹杂的毛絮等杂物粘附在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上的风险,有助于确保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的可靠换热,提升换热效率。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以送风组件300与洗涤剂盒600并列设置在控制面板104背后的情况为例,控制面板104相应设有洗涤剂盒600的装配口106和过滤件310的插入口108,可实现过滤件310的正面插入。
53.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还包括进风管312,进风管312连接在入风口和桶体组件200之间,进风管312和管路组件500沿桶体组件200的周向间隔设置。
54.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302的入风口处的进风管312,具体地,进风管312背离入风口的一端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通过在送风壳体100的入风口设置进风管312,可利用进风管312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使得送风组件300与桶体组件200可靠装配。此外,利用进风管312,可以在确定好送风壳体100的设置位置后,方便地利用进风管312将风道302与桶体组件200连通,有助于提升风道302的设置位置灵活性。具体地,进风管312的至少部分管段为波纹管,有助于提升送风组件300的抗振性能。通过将进风管312和管路组件500沿桶体组件200的周向间隔设置,能够降少进风管312和管路组件500的干涉,充分利用壳体100内的空间实现合理的紧凑化布局,也就无需为了避开进风管312而增加管路组件500的弯折部位,有助于简化管路布置,降低制冷剂的流动损失,同时降低装配和拆卸难度,提升装配效率,增强维修保养性能,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55.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还进一步包括连通在风道302的出风口处的风机
314,具体地,风机314的出口与衣物处理装置的桶体组件200相连通,也就是说,风道302经由风机314与桶体组件200相连通,风机314的出口具体如图5所示,与门封202相连通,可减小对外桶的结构破坏。通过设置风机314,能够为气流的循环提供动力,并且能够规划气流方向,在送风组件300包括前述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的情况下,能够引导气流先经过蒸发器304,再经过冷凝器306,确保重新回到桶体组件200内的空气温度较高,以确保衣物烘干效果。通过将风机314具体设置在出风口处,可在出风口处形成负压,利用压差引导气流自入风口流向出风口,确保气流方向稳定可靠。具体地,风机314包括风机蜗壳和位于风机蜗壳内的叶轮,还包括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风机314的入口和出口具体为风机蜗壳的入口和出口。如图2和图4所示,以送风组件300与洗涤剂盒600并列设置在控制面板104背后的情况为例,洗涤剂盒600位于风道302的左侧,风机314位于风道302的右侧,此时可将管路组件500连接在送风组件300背离前面板102的一侧,即送风组件300的后侧。
56.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面板包括相连接的背板110和第一侧板112,管路组件500自与送风组件300相连接的一端朝向背板110延伸,再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
57.在该实施例中,根据侧面板的具体位置不同,可分为与前面板102相对而设的背板110,以及与前面板102相连接的第一侧板112,以图2为例,第一侧板112位于桶体组件200的右侧,为右侧板。通过令管路组件500先向后延伸,可令管路组件500与送风组件300直接连接的部分管段沿衣物处理装置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保证有一段平直的管段,使得在邻近送风组件300的位置处,管内制冷剂的流动稳定,有助于保证烘干效果。此后,令管路组件500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可根据压缩机400所在的位置继续布置管路组件500,可以继续弯折,也可以继续延伸,继续布置的部分管段将位于壳体100的第一侧板112和桶体组件200之间,也就是布置在桶体组件200的左侧或如图4所示的右侧,充分利用了壳体100内的空间,不必刻意增大桶体组件200与背板110之间的间距,以将管路组件500布置在桶体组件200和背板110之间,有助于缩小衣物处理装置的尺寸。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管路组件500自与送风组件300相连接的一端朝向背板110延伸,再朝向壳体100的底板116弯折,以令管路组件500的部分管段位于桶体组件200和背板110之间,可减少管路弯折。
59.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包括第一接口316和第二接口318,第一接口316位于第二接口318和第一侧板112之间;管路组件500包括连接第一接口316的第一管路502和连接第二接口318的第二管路504,第一管路502在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的同时,朝向壳体100的底板116弯折。
60.在该实施例中,送风组件300包括第一接口316和第二接口318两个接口,管路组件500相应包括第一管路502和第二管路504两个管路,以实现与送风组件300的蒸发器304和冷凝器306的连接。通过令第一管路502同时朝向第一侧板112和底板116弯折,也就是令第一管路502朝向侧下方弯折,既可以与桶体组件200的桶体形状相配合,避免第一管路502直接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时与支撑梁118发生干涉,实现管路合理布置;又能够充分缩短第一管路502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如图3所示,蒸发器304与第二接口318相连接,冷凝器306与第一接口316相连接。
61.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路504先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并延伸,再朝向底板116弯折并朝向第一侧板112延伸。
6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管路504相对于第一管路502而言,更远离第一侧板112,也就更靠近桶体组件200的中轴线。此时若直接令第二管路504向侧下方弯折,可能造成第二管路504与桶体组件200发生干涉。通过令第二管路504先朝向第一侧板112弯折并延伸一定距离,可适当缩短下次弯折处与第一侧板112的距离,从而令第二管路504的布局更合理,降低第二管路504与桶体组件200发生干涉的风险。具体而言,下次弯折时,第二管路504可朝向底板116做小幅度弯折,继而朝向第一侧板112延伸,可与桶体组件200的桶体形状相配合,利用桶体组件200与壳体100,具体是与相应位置的支撑梁118之间的空间,合理布置第二管路504,有助于缩短第二管路504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63.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502包括位于桶体组件200和第一侧板112之间的第一管段,第二管路504包括位于桶体组件200和第一侧板112之间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沿桶体组件200的中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64.在该实施例中,桶体组件200与第一侧板112之间的间隙有限。对于管路组件500位于桶体组件200和第一侧板112之间的部分管段,通过令第一管路502和第二管路504各自对应的该部分管段沿桶体组件200的中轴线方向间隔布置,而非令第一管路502和第二管路504在该间隙中重叠,可在有限的间隙空间内采用尽可能大管径的管路,并实现紧凑化布局,有助于实现管路组件500的合理布局,保证烘干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根据实际布局需要,可如图2所示,令第二管路504在朝向底板116弯折的同时略微朝向背板110弯折,以免与第一管路502重叠干涉,实现后续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沿桶体组件200的中轴线方向前后间隔布置。
65.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包括底板116,压缩机400位于底板116和桶体组件200之间。
66.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压缩机400设置在壳体100的底板116和桶体组件200之间,能够利用壳体100底部的空间容纳压缩机400,从而既能实现压缩机400与送风组件300的间隔设置,又能在保持衣物处理装置原有整机高度不变,或仅少量增加衣物处理装置原有高度的情况下,实现压缩机400的合理布局,有效解决压缩机400布置困难的问题。具体地,送风组件300位于桶体组件200背离压缩机400的一侧,也就是位于桶体组件200的顶部。此时,压缩机400和底板116(具体为底座横梁)作为一个大组件安装在衣物处理装置的底座上,送风组件300和与之相连的连接件700作为一个大组件安装在壳体100(具体为支撑梁118)上,两大组件通过管路组件500连接传递制冷剂,维修和安装都方便。
67.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侧面板还包括第二侧板114,第二侧板114与压缩机400的间距大于与第一侧板112与压缩机400的间距。
6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侧面板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12相对而设的第二侧板114。通过令压缩机400更靠近第一侧板112设置,能令压缩机400的设置位置与管路组件500的弯折方向一致,便于在靠近第一侧板112处直接实现管路组件500与压缩机400的连接,既能实现衣物处理装置内部的合理紧凑化布局,又有助于缩短管路组件500的长度,简化管路布置,降低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6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
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