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6966发布日期:2021-11-06 05:0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钢丝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


背景技术:

2.复合钢丝绳专业名称叫阻旋转钢丝绳,就是多股钢丝绳,如35*7或19*7结构,这种钢丝绳内外层采用相反的捻制方向,优点是钢丝绳具有阻旋转特性,在货物悬空以后,可以尽量避免钢丝绳旋转而缠绕在一起,适合在高扬程起重机使用。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刚度不够导致断裂或者出现旋转时受到不同方向扭力反复作用,容易出现钢丝绳内部松散,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分层,俗称起灯笼,出现这种情况钢丝绳只能报废处理,使用寿命不长,不方便使用。
4.因此,发明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通过设置内芯层和捻合层配合使用,提高了钢丝绳机械性能,提高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捻合层内壁设置抱箍一和抱箍二防止钢丝绳分层,并且在捻合层的外部套接抱箍三和软胶防护层对钢丝绳外壁紧密包裹,以解决防止钢丝绳分层,提高使用寿命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包括内芯层、捻合层和绕卷防护层,所述内芯层外侧设有捻合层,所述捻合层外部设有绕卷防护层,所述捻合层还包括黏合芯,所述黏合芯通过钢丝绞合形成圆柱状,所述黏合芯外层包裹左旋层,所述左旋层外壁紧密包裹右旋层,所述右旋层外壁套接抱箍一,所述抱箍一均匀分布在右旋层外壁,所述抱箍一外壁包裹环绕层一,所述环绕层一外壁包裹环绕层二,所述捻合层设有十二组,所述捻合层均匀分布在内芯层外壁,相邻所述捻合层夹缝中设有填充丝,十二组所述捻合层外壁套接抱箍二。
7.优选的,相邻所述抱箍一间距设置为50毫米,相邻所述抱箍二间距设置为30毫米。
8.优选的,所述左旋层绕黏合芯外壁绕逆时针方向绕卷,所述左旋层绕卷方向与黏合芯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9.优选的,所述右旋层绕黏合芯外壁绕顺时针方向绕卷,所述右旋层绕卷方向与黏合芯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10.优选的,所述绕卷防护层包括绕卷层一,所述绕卷层一通过绕卷形式紧密包裹在捻合层外壁。
11.优选的,所述绕卷层一外壁紧密包裹绕卷层二,所述绕卷层二绕卷方向与绕卷层一方向相反。
12.优选的,所述绕卷层二外壁套接抱箍三,所述抱箍三均匀分布在绕卷层二外壁上,所述抱箍三外壁包裹软胶防护层。
13.优选的,所述内芯层包括中心层,所述中心层外壁绞合加固丝。
14.优选的,所述绕卷防护层端部套接固定扣,所述绕卷防护层通过u形螺纹扣与固定扣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绕卷防护层包括尼龙防护层,所述尼龙防护层包裹在抱箍三外壁。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设置内芯层和捻合层配合使用,提高了钢丝绳机械性能,提高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捻合层内壁设置抱箍一和抱箍二防止钢丝绳分层,在捻合层的外部套接抱箍三和软胶防护层对钢丝绳外壁紧密包裹,防止钢丝绳分层,提高了钢丝绳使用寿命;
18.2.通过设置黏合芯并在黏合芯外部设置左旋层和右旋层牌并采用抱箍一进行固定,同时设置环绕层一和环绕层二对抱箍一外壁进一步加固,提高了钢丝绳的机械性能,延长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截面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2的尼龙防护层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内芯层100、中心层110、加固丝组120、固定扣130、u形螺纹扣140、捻合层200、黏合芯210、左旋层220、右旋层230、抱箍一240、环绕层一250、环绕层二260、填充丝270、抱箍二280、绕卷防护层300、绕卷层一310、绕卷层二320、抱箍三330、软胶防护层340、尼龙防护层350。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实施例1:
26.参照附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包括内芯层100、捻合层200和绕卷防护层300,具体的,所述内芯层100外侧设有捻合层200,所述捻合层200外部设有绕卷防护层300,所述捻合层200还包括黏合芯210,所述黏合芯210通过钢丝绞合形成圆柱状,所述黏合芯210外层包裹左旋层220,所述左旋层220外壁紧密包裹右旋层230,所述右旋层230外壁套接抱箍一240,所述抱箍一240均匀分布在右旋层230外壁,所述抱箍一240外壁包裹环绕层一250,所述环绕层一250外壁包裹环绕层二260,所述捻合层200设有十二组,所述捻合层200均匀分布在内芯层100外壁,相邻所述捻合层200夹缝中设有填充丝270,十二组所述捻合层200外壁套接抱箍二280;
27.内芯层100具有方便填充捻合层200中心部分间隙和提高钢丝绳强度的作用,捻合层200具有提高钢丝绳强度,提高钢丝绳机械性能的作用,绕卷防护层300具有包裹捻合层200防止捻合层200受力分层的作用,左旋层220和右旋层230配合使用,具有提高钢丝绳受力强度提高载重性能的作用,抱箍一240具有固定左旋层220和右旋层230,防止左旋层220和右旋层230发生分层现象,提高钢丝绳使用寿命,环绕层一250和环绕层二260具有提高钢
丝绳承载性能的作用,捻合层200设置12组具有方便将钢丝绳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提高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填充丝270具有填充捻合层200和内芯层100之间的间隙,提高钢丝绳结构稳定的作用,方便受力均匀,防止钢丝绳受力不均导致旋转,抱箍二280具有固定填充丝270和捻合层200的作用,防止捻合层200发生松散现象;
28.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抱箍一240间距设置为50毫米,相邻所述抱箍二280间距设置为30毫米,具体的,抱箍一240均匀分布具有节省材料的作用,同时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将抱箍二280间距设置为30毫米具有区别抱箍一240的位置,防止钢丝绳外壁局部凸起,提高钢丝绳外壁的美观性;
29.进一步地,所述左旋层220绕黏合芯210外壁绕逆时针方向绕卷,所述左旋层220绕卷方向与黏合芯210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具体的,左旋层220绕卷方向与黏合芯210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具体提高左旋层220绕卷密度和增大承重性能的作用;
30.进一步地,所述右旋层230绕黏合芯210外壁绕顺时针方向绕卷,所述右旋层230绕卷方向与黏合芯210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具体的,右旋层230绕卷方向与黏合芯210截面夹角设置为15
°
具体提高右旋层230绕卷密度和增大承重性能的作用;
31.进一步地,所述绕卷防护层300包括绕卷层一310,所述绕卷层一310通过绕卷形式紧密包裹在捻合层200外壁,具体的,绕卷层一310具有保护捻合层200外壁,提高捻合层200使用寿命的作用;
32.进一步地,所述绕卷层一310外壁紧密包裹绕卷层二320,所述绕卷层二320绕卷方向与绕卷层一310方向相反,具体的,绕卷层二320具有保护绕卷层一310,提高钢丝绳使用寿命和加强钢丝绳机械强度的作用;
33.进一步地,所述绕卷层二320外壁套接抱箍三330,所述抱箍三330均匀分布在绕卷层二320外壁上,所述抱箍三330外壁包裹软胶防护层340,具体的,抱箍三330具有方便固定绕卷层二320,防止绕卷层二320发生分层现象;
34.进一步地,所述内芯层100包括中心层110,所述中心层110外壁绞合加固丝120,具体的,中心层110具有安装捻合层200进行定位的作用,加固丝120具体提高中心层110强度的作用;
35.进一步地,所述绕卷防护层300端部套接固定扣130,所述绕卷防护层300通过u形螺纹扣140与固定扣130连接,具体的,固定扣130具有方便固定钢丝绳的作用,u形螺纹扣140具有方便将钢丝绳进行固定的作用。
3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将左旋层220和右旋层230按要求绕卷包裹在黏合芯210外壁,然后将抱箍一240均匀分布安装在右旋层230外部对右旋层230进行固定,然后在抱箍一240外壁包裹环绕层一250和环绕层二260,然后将捻合层200包裹在内芯层100外壁围成一圈,在缝隙中插入填充丝270,再通过抱箍二280进行固定,然后将绕卷层一310、绕卷层二320依次包裹在抱箍二280外壁,通过抱箍三330固定,最后通过挤塑形式包裹尼龙防护层350,然后将钢丝绳端部安装在固定扣130即可使用。
37.实施例2:
38.参照附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股阻旋转复合钢丝绳,包括尼龙防护层350;
39.进一步地,所述绕卷防护层300包括尼龙防护层350,所述尼龙防护层350包裹在抱
箍三330外壁,具体的,尼龙防护层350采用尼龙材质,具有保护钢丝绳外壁,防止钢丝绳内部发生分层现象和提高钢丝绳耐磨性能的作用。
4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将左旋层220和右旋层230按要求绕卷包裹在黏合芯210外壁,然后将抱箍一240均匀分布安装在右旋层230外部对右旋层230进行固定,然后在抱箍一240外壁包裹环绕层一250和环绕层二260,然后将捻合层200包裹在内芯层100外壁围成一圈,在缝隙中插入填充丝270,再通过抱箍二280进行固定,然后将绕卷层一310、绕卷层二320依次包裹在抱箍二280外壁,通过抱箍三330固定,最后通过挤塑形式包裹软胶防护层340,然后将钢丝绳端部安装在固定扣130即可使用。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