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14452发布日期:2022-01-29 14:2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辅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其缝纫机。


背景技术:

2.后叉,是指在上衣后背下端或上衣两侧的开叉结构,这种结构在如今的服装中十分常见,尤其是职业服装中。目前在服装上进行后叉缝制时,多数是先人工测量并在布料上做好标记,接着由操作人员按照标记翻折布料缝制后叉叉角,再将缝制好叉角的布料对齐缝合叉顶来完成的。然而,该人工缝纫后叉的方法,人工操作的部分容易产生误差,导致缝合后的后叉摆角不够方正,此外,该方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操作简便,能够提高缝纫效率。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包括:
5.底板,所述底板具有第一侧;
6.叉顶压板,所述叉顶压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所述叉顶压板设有第一车缝槽;
7.第一叉角压板,所述第一叉角压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且所述第一叉角压板位于所述叉顶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叉角压板设有第二车缝槽;
8.第二叉角压板,所述第二叉角压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叉顶压板,所述第二叉角压板设有第三车缝槽,所述叉顶压板对应所述第三车缝槽设置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与所述第三车缝槽连通,所述第二叉角压板相对所述叉顶压板转动至叠设于所述叉顶压板上时,所述第三车缝槽与所述第一车缝槽间隔设置;
9.所述底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车缝槽、所述第二车缝槽以及所述第三车缝槽分别设置有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三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第三通槽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车缝槽、所述第二车缝槽、第三车缝槽连通。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叉顶压板具有第二侧,所述第二侧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叉角压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叉角压板叠设于所述叉顶压板上时,所述第二叉角压板未覆盖所述叉顶压板设置有所述第一车缝槽的位置。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叉顶压板、所述第二叉角压板为方形板,所述叉顶压板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一边缘侧,所述第二叉角压板具有第二边缘侧,所述第二边缘侧至所述第一边缘侧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三车缝槽贯穿所述第二边缘侧。
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叉角压
板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一叉角压板具有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为所述第一叉角压板具有直角边的一侧,所述第三侧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四侧为所述第一叉角压板的具有斜边的一侧,所述第二车缝槽贯穿所述第四侧,且所述第二车缝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斜边垂直。
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还包括第三叉角压板,所述第三叉角压板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三叉角压板设有第四车缝槽,所述第三叉角压板相对所述底板转动至叠设于所述第一叉角压板上时,所述第四车缝槽与所述第二车缝槽重合。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叉角压板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三叉角压板具有第五侧,所述第五侧为所述第三叉角压板具有斜边的一侧,当所述第一叉角压板转动至叠设于所述底板上时,所述第五侧与所述第四侧抵接,所述第四车缝槽贯穿所述第五侧,所述第四车缝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侧的斜边垂直。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裁片定位线,所述裁片定位线用于定位裁片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位置。
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叉顶压板、第一叉角压板以及第二叉角压板均为聚氯乙烯板。
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叉顶压板、第一叉角压板以及第二叉角压板的厚度均为0.5mm-3mm。
1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通过设置与底板转动连接的叉顶压板、第一叉角压板,以及与叉顶压板可转动连接的第二叉角压板,在叉顶压板、第一叉角压板、第二叉角压板上分别设置第一、第二、第三车缝槽,从而当使用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进行后叉缝纫时,可将外层裁片放在底板上,利用第一叉角压板盖合外层裁片,再在第一叉角压板上设置内层裁片,盖合叉顶压板,从而通过第一车缝槽,可将内层裁片和外层裁片缝合在一起,完成后叉叉顶的缝制,而第一叉角压板的设置,能够实现外层裁片翻折并通过第二车缝槽缝制外层叉角,第二叉角压板的设置,可实现将内层裁片翻折并通过第三车缝槽实现对翻折后的内层裁片的叉角的缝制。由此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能够实现对服装后叉的缝制,无需人工进行划线定位,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后叉缝纫的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整体盖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叉角压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标:1、底板;2、叉顶压板;3、第一叉角压板;4、第二叉角压板;5、第三叉角压板;11、第一侧;12、第一通槽;13、第二通槽;14、第三通槽;15、裁片定位线;21、第一车缝槽;22、避空槽;23、第二侧;24、第一边缘侧;31、第二车缝槽;32、第三侧;33、第四侧;41、第三车缝槽;42、第二边缘侧;51、第四车缝槽;52、第五侧。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8.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1.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32.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整体盖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叉角压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可用于缝纫机,以辅助服装后叉的缝制,而服装后叉的缝制包括后叉叉顶、后叉外层叉角以及后叉内层叉角的缝制。具体地,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包括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底板1具有第一侧11,叉顶压板2可转动连接于底板1的第一侧11,叉顶压板2设有第一车缝槽21,第一叉角压板3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侧11,且第一叉角压板3位于叉顶压板2的一侧,第一叉角压板3设有第二车缝槽31,第二叉角压板4可转动连接于叉顶压板2,第二叉角压板4设有第三车缝槽41,叉顶压板2对应第三车缝槽41设置有避空槽22,避空槽22与第三车缝槽41连通,第二叉角压板4相对叉顶压板2转动至叠设于叉顶压板2上时,第三车缝槽41与第一车缝槽21间隔设置。底板1上对应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以及第三车缝槽41分别设置有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第三通槽
14,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第三车缝槽41连通。
33.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第三通槽14分别与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第三车缝槽41连通是指:当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转动至叠设在底板1上,且第二叉角压板4转动叠设在叉顶压板2上时,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第三通槽14分别与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第三车缝槽41连通且第一通槽、第二通槽、第三通槽的形状、尺寸分别与第一车缝槽、第二车缝槽、第三车缝槽的形状、尺寸相适配。
34.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通过设置与底板1转动连接的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与叉顶压板2转动连接的第二叉角压板4,并在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上分别设置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以及第三车缝槽41,同时,在底板1上设置有与第一车缝槽21、第二车缝槽31以及第三车缝槽41对应的第一通槽12、第二通槽13以及第三通槽14。在使用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进行缝纫时,将外层裁片放在底板1上,利用第一叉角压板3压住外层裁片,再在第一叉角压板3上放置内层裁片,盖合叉顶压板2,从而通过第一车缝槽21,可将内层裁片和外层裁片缝合在一起,完成后叉叉顶的缝制,而第一叉角压板3的设置,能够实现外层裁片翻折并通过第二车缝槽31缝制外层叉角,第二叉角压板4的设置,可实现将内层裁片翻折并通过第三车缝槽41实现对翻折后的内层裁片的叉角的缝制。由此可知,采用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能够实现对服装后叉的缝制,且无需人工进行划线定位,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从而提高了后叉缝纫的效率,同时,提高了服装成品的品质和品质稳定性。
35.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过程中,叉顶压板2叠设于底板1上,第二叉角压板4叠设于叉顶压板2上,当沿着第三车缝槽41缝制内层裁片的叉角时,在叉顶压板2与底板1之间,对应于第三车缝槽41的位置,并未放置有裁片,以免缝制内层叉角时,误将其他部分的裁片与内层叉角处的裁片缝制在一起。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均可为聚氯乙烯板。选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相比金属板而言,聚氯乙烯板较为轻便,便于携带和周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除聚氯乙烯板之外,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也可为金属板、纤维板等。
37.进一步地,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的厚度均为0.5mm-3mm。示例性地,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第二叉角压板4的厚度可为0.5mm、1mm、1.5mm、2mm、3mm等。这样,可使得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的整体厚度较薄,满足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的轻薄化设计。
38.进一步地,由于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第二叉角压板4的厚度均较薄,因此,上述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与底板1转动连接,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与叉顶压板2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胶带粘黏或铰链连接的方式实现。例如,将叉顶压板2的一侧与底板1的第一侧11相对放置后,再用胶带将叉顶压板2的一侧与底板的第一侧11粘接在一起,这样,可使得叉顶压板2可转动连接于底板1。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铰链将底板1的第一侧11与叉顶压板2连接以实现叉顶压板2可转动连接于底板1的第一侧11。
39.同理,第一叉角压板3和第二叉角压板4也可通过胶带或铰链连接的方式,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侧11以及叉顶压板2,具体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
作具体限定。
40.值得说明的是,底板1、叉顶压板2、第一叉角压板3以及第二叉角压板4的尺寸,以及叉顶压板2与第一叉角压板3在底板1上的间隔(即叉顶压板2与第一叉角压板3沿着底板1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可根据实际需要缝制的后叉大小进行调整,如可根据后叉叉顶到叉角的距离调节第一叉角压板3与叉顶压板2在底板1上的距离,以及根据缝制的后叉裁片大小设置底板1的尺寸大小,以使后叉裁片能够放置在底板1上。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上设置有裁片定位线15,裁片定位线15用于定位裁片放置在底板1上的位置。具体地,可以在底板1上粘贴胶带,利用胶带可作为裁片定位线15,或者,也可在底板1上划出划痕,将划痕作为裁片定位线15,从而利用该裁片定位线15能够定位裁片放置在底板1上的位置,无需操作人员手动划线进行定位,定位方式更加简单、可靠。换言之,当在底板1上设置裁片定位线时,操作人员能够将后叉外层裁片的侧边与底板1上的裁片定位线15对齐,并将外层裁片放置在底板1与第一叉角压板3、叉顶压板2之间,使得第一叉角压板3盖合压住部分外层裁片时,第二车缝槽31与外层裁片需要缝制的位置能够对应一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裁片定位线15,而是直接将底板1的形状与外层裁片的形状相匹配,从而操作人员能够将外层裁片对应底板1的形状放置在底板1上,如对应外层裁片的直角边,将底板1上位于同一面的两侧边设为垂直边,以在操作人员放置外层裁片时,将外层裁片的两个相邻的直角边对齐底板1的两侧边摆放。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叉顶压板2具有第二侧23,第二侧23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侧11,第二叉角压板4可转动连接于第二侧23,第二叉角压板4叠设于叉顶压板2上时,第二叉角压板4未覆盖叉顶压板2设置有第一车缝槽21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使得第二叉角压板4与叉顶压板2可绕同一侧转动,方便操作人员操作叉顶压板和第二叉角压板,与此同时,选用合适的第二叉角压板4,使其叠设于叉顶压板2上时,不会覆盖第一车缝槽21,从而不会影响沿着第一车缝槽21缝制后叉的叉顶。
43.进一步地,叉顶压板2、第二叉角压板4均可为方形板,叉顶压板2还具有连接于第二侧23的第一边缘侧24,第二叉角压板4具有第二边缘侧42,第二边缘侧42至第一边缘侧24之间具有间距,第三车缝槽41贯穿第二边缘侧42。具体地,该第二叉角压板4的尺寸小于叉顶压板2的尺寸,且该第二叉角压板4叠设于叉顶压板2上时,第二叉角压板4可大致叠设在叉顶压板2的中部位置,这样,利用该第二叉角压板4能够实现内层裁片的翻折以缝制内层叉角。
44.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叉顶压板2和第一叉角压板3沿着底板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该第一边缘侧24为叉顶压板2朝向第一叉角压板3的一侧,第二叉角压板4的第二边缘侧42为背离第一叉角压板3的一侧,这样,使得放置在底板1与叉顶压板2之间的内层裁片,能够沿着第一边缘侧24向第二叉角压板4的方向翻折,从第二叉角压板4与叉顶压板2之间穿过再沿第二边缘侧42进行二次翻折,进而覆盖在第三车缝槽41上,以实现内层裁片叉角的缝制。而第一边缘侧24与第二边缘侧42之间具有间距,能够保证缝制的每个后叉的内层叉角,在后叉中的位置一致。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调节该间距,以调整二次翻折后覆盖在第三车缝槽41上的剩余内层裁片的宽度。
45.进一步地,第三车缝槽41贯穿第二边缘侧42,能够使得内层裁片的叉角缝制完成后,内层裁片能够顺着第三车缝槽41从第二叉角压板4上脱出。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叉角压板3为直角三角形板,第一叉角压板3具有第三侧32和第四侧33,第三侧32为第一叉角压板3具有直角边的一侧,第三侧32转动连接于第一侧11,第四侧33为第一叉角压板3的具有斜边的一侧,第二车缝槽31贯穿第四侧33,且第二车缝槽31的延伸方向与斜边垂直。通过设置第一叉角压板3为直角三角形板,即,第一叉角压板3第三侧32与第四侧33之间呈45
°
角,这样,当将外层裁片放置于底板1与第一叉角压板3之间时,外层裁片的叉角部分的一直角处能沿第四侧翻折,使得该直角处可形成对折的样式,从而沿第二车缝槽将对折部分缝合,以实现外层叉角的缝制。此外,由于第二车缝槽31的延伸方向与斜边垂直,则沿第二车缝槽31缝制的缝线与外层裁片的对折线垂直,使得缝制后的外层裁片沿缝线翻折后的叉角呈直角,后叉外层叉角方正平整。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还可包括第三叉角压板5,第三叉角压板5可转动连接于底板1,第三叉角压板5设有第四车缝槽51,第三叉角压板5相对底板1转动至叠设于第一叉角压板3上时,第四车缝槽51与第二车缝槽31重合。换言之,该第三叉角压板5可相对底板1朝背离该第一叉角压板3的方向转动至叠设于底板1上,即,该第三叉角压板5可相对底板1转动至相对该第一叉角压板3展开的状态,或者,该第三叉角压板5可相对底板1沿朝向第一叉角压板3的方向转动至叠设在第一叉角压板3上的状态。这样,可以根据实际缝纫情况,实现利用第三叉角压板5压合放置在底板上的外层裁片,或者是利用第三叉角压板5压合翻折至第一叉角压板3上的外层裁片。
48.进一步地,第三叉角压板5为直角三角形板,第三叉角压板5具有第五侧52,第五侧52为第三叉角压板5具有斜边的一侧,当第一叉角压板3转动至叠设在底板上时,第五侧52与第四侧33抵接,即,该第三叉角压板5的斜边和第一叉角压板3的斜边相互抵接,此时,第三叉角压板5和第一叉角压板3拼接形成方形。换言之,第三叉角压板5的形状、尺寸与第一叉角压板3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从而当第三叉角压板5转动至叠设在第一叉角压板3上时,该第三叉角压板5能够完全与第一叉角压板3叠合,从而可方便该外层裁片的叉角的缝制。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叉角压板5也可为方形板或多边形板,只要第三叉角压板5转动至叠设于第一叉角压板3上时,第四车缝槽51能够与第二车缝槽31重合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9.进一步地,第四车缝槽51可贯穿第五侧52,且第四车缝槽51的延伸方向与第五侧52的斜边垂直。这样,当第一叉角压板3叠设于底板1上时,第一叉角压板3的第四侧33与第三叉角压板5的第五侧52抵接,此时,可转动第三叉角压板5,带动放置在第三叉角压板5上的部分外层裁片,沿着第四侧33翻折于第一叉角压板3之上。
50.具体地,第三叉角压板5可同样为聚氯乙烯板,第三叉角压板5可进一步选用透明的聚氯乙烯板,以便操作人员在第三叉角压板5叠设于底板1上时,能够透过第三叉角压板5观看到底板1上的裁片定位线15,从而方便按照裁片定位线15摆放外层裁片。
51.下面将结合具体使用过程对本实施例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进行说明。
52.首先将叉顶压板2和第一叉角压板3打开,并处于展开状态,即叉顶压板2和第一叉角压板3均不叠设于底板1,而第三叉角压板5朝背离第一叉角压板3的一侧转动,叠设于底板1,接着将外层裁片按照裁片定位线15放在底板1上,部分外层裁片覆盖在第三叉角压板5上,盖合第一叉角压板3压住部分外层裁片,接着对应外层裁片放置内层裁片,此时盖合叉顶压板2,叉顶压板2压住另一部分外层裁片以及部分内层裁片,按照叉顶压板2上的第一车
缝槽21将外层裁片与内层裁片缝制在一起,以实现后叉叉顶的缝制。然后,将内层裁片沿着第一边缘侧24向第二叉角压板4方向翻折,盖合第二叉角压板4压住翻折的内层裁片,将翻折后的内层裁片再次沿着第二叉角压板4的第二边缘侧42进行翻折,覆盖在第二叉角压板4的第三车缝槽41上,沿着第三车缝槽41缝纫二次翻折后的内层裁片,以实现内层叉角的缝制,最后,将第三叉角压板5翻折,使得位于第三叉角压板5上的外层裁片沿第一叉角压板3的第四侧33翻折,按照第二车缝槽31缝纫以实现外层裁片叉角的缝制,至此,也完成了整个后叉的缝制。
5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缝纫机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该后叉缝纫辅助模板用以辅助进行后叉缝纫。
5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后叉缝纫辅助模板及缝纫机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