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5318发布日期:2022-06-29 00:3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


背景技术:

2.湿度条件与纺织工艺紧密相关,纺织工业生产使用的是纤维原料,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它们的物理特性和机械特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棉纤维,在相对湿度为60%-70%时,纤维的强力比干燥状态可提高50%左右,这是因为吸湿后的棉纤维,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增加,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对位移,所以纤维的伸长度随着相对湿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样,由纤维原料纺织而成的半成品纺织品,在进行后续加工之前,其湿度也比较重要,会影响后续各道工序的生产情况,直接影响成品的产量和质量,现有的纺织面料湿润装置多数把水通过雾化喷头喷出,对布料进行加湿,但是现有的湿润装置打湿效果不佳,很难对纺织布内部起到湿润的作用,从而导致布料湿润效果差,影响布料后续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其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有利于保证纺织布本体两面具有均匀的润湿度。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设有外壳,所述外壳侧壁设置有供纺织布本体进出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沿所述进料口至所述出料口方向,所述外壳内部依次设置有过第一驱动组件、吸尘组件、喷淋组件、吸水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上驱动辊和第一下驱动辊,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上驱动辊和第二下驱动辊,所述外壳内底面设有用于盛装水体的水槽,所述喷淋组件包括水泵、位于所述纺织布本体上方的上喷头和位于所述纺织布本体下方的下喷头,所述水泵通过抽水管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水泵输出端与所述上喷头和所述下喷头连通,所述上喷头的喷水口数量少于所述下喷头喷水口数量,所述上喷头的喷水口压力小于所述下喷头的喷水口压力。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纺织布本体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上喷头和下喷头,上喷头和下喷头分别对纺织布本体上下两面进行打湿,且上喷头喷水压力和数量与下喷头喷水压力和数量不同,可以保证纺织布本体两面达到较好的润湿效果,保证了纺织布本体两面均匀的湿润度,避免了影响布料后续加工,同时通过水泵将外壳内底面的水体输送到喷头,通过喷头对纺织布本体进行喷淋打湿,多余的水落入外壳内底面,实现循环使用,避免了水体的浪费。
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外部设置有驱动所述第一下驱动辊和所述第二下驱动辊转动的驱动电机。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下驱动辊和第二下驱动辊一端分别连接驱动电机,能够使第一下驱动辊和第二下驱动辊转动,从而可以带动纺织布本体进行移动。
8.进一步的,所述吸尘组件包括风机和分别位于所述纺织布本体上下两侧的上吸风
罩和下吸风罩,所述风机抽气端贯穿外壳侧壁上端连接主风管,所述主风管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分风管,所述分风管远离主风贯穿的一端分别连接上吸风罩和下吸风罩。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风机、上吸风罩和下吸风罩的设置,能够使纺织布本体上的灰尘和棉絮得到清除。
10.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组件包括分别位于纺织布本体上下两端上海绵轮和下海绵轮,所述上海绵轮和所述下海绵轮侧部设置有刮水槽。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喷淋后的纺织布本体,通过上海绵轮和下海绵轮在纺织布本体上滚动,能够将纺织布本体上残留的多余水分进行吸收,避免纺织布本体内部水分过多,影响后续的加工,同时刮水槽可以将上海绵轮和下海绵轮吸收的水分刮除,保证海绵轮具有一定的干度,有利于海绵轮的持续吸水。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侧壁下端贯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侧设有进水管。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便于排出外壳内的水体,通过进水管便于往外壳内输入干净的水体。
14.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端设有多个进气孔。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上端设置多个进气孔,便于风机进行吸尘工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1.通过在纺织布本体上下两侧分别设置多个喷头,能够对纺织布本体上下两面进行打湿,从而很容易对纺织布本体内部起到湿润的作用,保证了纺织布本体的湿润度,避免了影响布料后续加工,同时通过水泵将外壳内底面的水体输送到喷头,通过喷头对纺织布本体进行喷淋打湿,多余的水落入外壳内底面,实现循环使用,避免了水体的浪费;
18.2.通过风机、上吸风罩和下吸风罩的设置,能够使纺织布本体上的灰尘和棉絮得到清除;
19.3.经过喷淋后的纺织布本体,通过上海绵轮和下海绵轮在纺织布本体上滚动,能够将纺织布本体上残留的多余水分进行吸收,避免纺织布本体内部水分过多,影响后续的加工。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喷淋组件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图中:1、底座;2、外壳;3、纺织布本体;4、第一驱动组件;41、第一上驱动辊;42、第一下驱动辊;5、第二驱动组件;51、第二上驱动辊;52、第二下驱动辊;6、吸尘组件;61、风机;62、上吸风罩;63、下吸风罩;64、主风管;65、分风管;7、喷淋组件;71、水泵;72、抽水管;73、上喷头;74、下喷头;8、吸水组件;81、上海绵轮;82、下海绵轮;9、水槽;10、进料口;11、出料口;12、排水管;13、进水管;14、进气孔;15、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限制于此。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9.实施例一: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一种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请着重参照附图1-4,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外壳2,所述外壳2侧壁设置有供纺织布本体3进出的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沿所述进料口10至所述出料口11方向,所述外壳2内部依次设置有过第一驱动组件4、吸尘组件6、喷淋组件7、吸水组件8和第二驱动组件5;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上驱动辊41和第一下驱动辊4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5包括第二上驱动辊51和第二下驱动辊52,所述外壳2内底面设有用于盛装水体的水槽9,所述喷淋组件7包括水泵71、位于所述纺织布本体3上方的上喷头73和位于所述纺织布本体3下方的下喷头74,所述水泵71通过抽水管72与所述水槽9连通,所述水泵71输出端与所述上喷头73和所述下喷头74连通,所述上喷头73的喷水口数量少于所述下喷头74的喷水口数量,所述上喷头73的喷水口压力小于所述下喷头74的喷水口压力。
31.请着重参照附图2-3,包括底座1、外壳2和纺织布本体3,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外壳2,所述外壳2内壁设有第一驱动组件4,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一侧设有第二驱动组件5,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和第二驱动组件5之间设有吸尘组件6,所述吸尘组件6与第二驱动组件5之间设有喷淋组件7,所述喷淋组件7与第二驱动组件5之间设有吸水组件8,所述纺织布本体3依次经过第一驱动组件4、吸尘组件6、喷淋组件7、吸水组件8和第二驱动组件5;所述吸水组件8包括上海绵轮81和下海绵轮82,所述上海绵轮81和下海绵轮82分别位于纺织布本体3上下两端,且与纺织布本体3相接触,所述外壳2侧壁左右两端分别设有进料口10和出料口11,所述进料口10位于靠近第一驱动组件4的一端,所述出料口11位于靠近第二驱动组件5的一端,所述外壳2侧壁下端贯穿设有排水管12,所述排水管12上侧设有进水管13,所述外壳2上端设有多个进气孔14。
32.请着重参照附图4,包括底座1、外壳2和纺织布本体3,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外壳2,所述外壳2内壁设有第一驱动组件4,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包括第一上驱动辊41,所述第一上驱动辊41下侧设有第一下驱动辊42,所述吸尘组件6包括风机61、上吸风罩62和下吸风罩63,所述上吸风罩62位于第一上驱动辊41一侧,所述下吸风罩63位于第一下驱动辊42一侧,所述风机61抽气端贯穿外壳2侧壁上端连接主风管64,所述主风管64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分风管65,所述分风管65远离主风贯穿的一端分别连接上吸风罩62和下吸风罩63,所述上吸风罩62和下吸风罩63分别位于纺织布本体3上下两侧。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纺织用纺织布湿润装置的实施原理为:
34.使用时,纺织布本体3进入进料口10,首先经过第一上驱动辊41和第一下驱动辊42之间,再经过上吸风罩62和下吸风罩63之间,通过风机61使上吸风罩62和下吸风罩63将纺织布本体3上的灰尘和棉絮进行清除,纺织布本体3在经过喷淋区时,水泵71将水槽9的水输送到上喷头73和下喷头74,从而对纺织布本体3上下两面进行打湿,水槽9中多余的水落入外壳2内底面,循环使用,纺织布本体3再经过上海绵轮81和下海绵轮82之间,通过上海绵轮81和下海绵轮82在纺织布本体3上滚动,能够将纺织布本体3上残留的多余水分进行吸收,刮水槽将上海绵轮和下海绵轮中的水挤出,保证海绵轮具有一定的干度,然后纺织布本体再经过第二上驱动辊51和第二下驱动辊52之间,从出料口11移出。
35.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