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1970发布日期:2022-12-28 10:18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品染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


背景技术:

2.染色设备,是纺织品生产时的一项重要设备,主要功能是为各种纺织品进行面料的染色,纺织品有单向染色和双向染色两种,其中双向染色是通过两面同时进行印花从而完成染色。
3.根据公开号cn211921939u所公开的一种服装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虽然也具备有一定的染色和烘干的功能,但是其内部布料在染色至排出的过程中由于是采用电动卷绕轴进行对绕行,而电动卷绕轴由于无法对布料进行直接的夹持使得卷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褶皱,不利于收集,因此,需有种改进型的双向染色设备来弥补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包括染色主体和染料机构,上述染色主体的一侧设有进布通道,上述进布通道的上端面设有卡合盖,上述卡合盖与染色主体的顶端为铰接连接,上述卡合盖的内部设有与进布通道内相互抵接的步进装置,上述进布通道朝向染色主体内的一端设有布料通道,上述布料通道延伸入染色主体内的弯曲处均设有导向板和引导轮,上述引导轮的一侧均设有用于驱动的驱动电机,上述染料机构设于布料通道远离进布通道的一端;
6.上述染料机构包括有染料架和抵近架,上述染料架的传动带与布料通道的内部相互抵接,上述染料架采用双向设计,分别位于布料通道的顶端和底壁;
7.上述染料机构远离进布通道的一端设有烘烤机构,上述烘烤机构包括烘烤架和烘烤轮,上述烘烤轮与染料架同样采用双向设计,分别位于布料通道的顶端和底壁。
8.进一步的,上述染色主体远离进布通道的一端开设有出布通道,上述出布通道延伸入染色主体内的一端与布料通道相通,上述出布通道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汲取道。
9.进一步的,上述抵近架设于染料架远离布料通道的一端,上述抵近架均与染料架两侧的支架固定连接,上述抵近架的中部与染料架的接触面设有染料出料部。
10.进一步的,上述抵近架远离染料出料部的一面设有设有染料输入部,上述染料输入部远离抵近架的一端设有无杆腔,上述染料机构的一侧设有油缸和染料箱,上述染料出料部和无杆腔分别通过连接管与油缸和染料箱的内部相连。
11.进一步的,上述烘烤轮通过烘烤架与布料通道的顶端和底壁固定连接,上述烘烤轮远离布料通道的一端设有导热轮组,上述导热轮组与烘烤轮相互抵接,上述导热轮组远离烘烤轮的一端设有加热板。
12.进一步的,上述烘烤机构远离染料机构的一端设有冷却装置,上述冷却装置设于
布料通道的顶端和底壁,上述冷却装置与布料通道的接触面均设有斜向的出风腔,上述出风腔与布料通道的内部相通,上述冷却装置均与汲取道相通。
13.该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的技术效果和优点:由于导向板和引导轮的设立,通过布料通道进入的布料在通过经过的导向板的引导后使得布料会沿着导向板的斜面完成转向,同时通过引导轮的旋转使得对布料的导向从而完成布料的转向,降低布料翻转扭曲的几率;
14.同时由于染料机构和烘烤机构的设立,使得沿着布料通道进入的布料在通过染料机构进行夹持后经由染料出料部对染料架的染料涂抹后,通过染料架的相互抵接从而完成对布料的双向染料,并经由烘烤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烘干设计,从而一次完成对布料的染色与定色。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实施例沿a-a处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实施例的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染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烘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染色主体;2、卡合盖;3、进布通道;4、出布通道;5、步进装置;6、油缸;7、染料箱;8、布料通道;9、导向板;10、引导轮;11、染料机构;1101、染料架;12、抵近架;13、染料出料部;14、染料输入部;15、无杆腔;16、烘烤机构;1601、烘烤架;17、烘烤轮;18、导热轮组;19、加热板;20、冷却装置;21、出风腔;22、汲取道。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请参阅如图1-图5所示的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包括染色主体1和染料机构11,染色主体1的一侧设有进布通道3,进布通道3的上端面设有卡合盖2,卡合盖2与染色主体1的顶端为铰接连接,卡合盖2的内部设有与进布通道3内相互抵接的步进装置5,进布通道3朝向染色主体1内的一端设有布料通道8,布料通道8延伸入染色主体1内的弯曲处均设有导向板9和引导轮10,引导轮10的一侧均设有用于驱动的驱动电机,由于卡合盖2的展开,使得布料自身通过展开的卡合盖2进行布料的送入,随后通过将卡合盖2重新合上后,布料通过步进装置5的轮组逐渐送入布料通道8的内部,并在布料通道8的内部通过导向板9以及引导轮10的引导进行转向,从而使得布料得以进行较为平整的进入染料机构11的内部;
23.染料机构11设于布料通道8远离进布通道3的一端,染料机构11包括有染料架1101和抵近架12,染料架1101的传动带与布料通道8的内部相互抵接,染料架1101采用双向设计,分别位于布料通道8的顶端和底壁,抵近架12设于染料架1101远离布料通道8的一端,抵近架12均与染料架1101两侧的支架固定连接,抵近架12的中部与染料架1101的接触面设有染料出料部13,抵近架12远离染料出料部13的一面设有设有染料输入部14,染料输入部14
远离抵近架12的一端设有无杆腔15,染料机构11的一侧设有油缸6和染料箱7,染料出料部13和无杆腔15分别通过连接管与油缸6和染料箱7的内部相连,由于染料机构11采用双向设计,分别位于布料通道8的顶端和底壁,染料机构11通过无杆腔15向油缸6的齿轮液压泵进行加压后,抵近架12带动染料架1101进行上下施压从而完成对布料的挤压,染料架1101的染料主要通过染料输入部14抽取染料箱7内部的染料后再输送至染料出料部13,通过染料出料部13与染料机构11的传动带接触后为传动带率先染色,随后通过传动带与布料的抵接完成二次染色;
24.染料机构11远离进布通道3的一端设有烘烤机构16,烘烤机构16包括烘烤架1601和烘烤轮17,烘烤轮17与染料架1101同样采用双向设计,分别位于布料通道8的顶端和底壁,烘烤轮17通过烘烤架1601与布料通道8的顶端和底壁固定连接,烘烤轮17远离布料通道8的一端设有导热轮组18,导热轮组18与烘烤轮17相互抵接,导热轮组18远离烘烤轮17的一端设有加热板19,经由染料机构11染色后的布料,通过布料通道8输送至烘烤机构16,由于位于布料通道8顶端和底壁烘烤机构16与染料机构11的不同之处在于,烘烤机构16是通过烘烤架1601固定的两组烘烤轮17相互抵接的,烘烤轮17通过加热板19对导热轮组18的导热后逐渐加热,采用多向传热的方式是用以放置温度上升过快导致布料烘烤过程中产生过热造成布料损伤;
25.染色主体1远离进布通道3的一端开设有出布通道4,出布通道4延伸入染色主体1内的一端与布料通道8相通,出布通道4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汲取道22,烘烤机构16远离染料机构11的一端设有冷却装置20,冷却装置20设于布料通道8的顶端和底壁,冷却装置20与布料通道8的接触面均设有斜向的出风腔21,出风腔21与布料通道8的内部相通,冷却装置20均与汲取道22相通,烘烤机构16进行挤压烘烤的同时将布料进一步的沿着布料通道8进行输送,当染色后的布料进行转运至冷却装置20时,冷却装置20内的风扇通过汲取道22向内吸取空气,由于汲取道22的外部设有滤网,因此可较大的程度降低灰尘率,同时由于出风腔21均为朝向出布通道4的斜向设计,使得布料在通过出风腔21时,会通过出风腔21对布料的斜向吹风完成冷却,同时由于是朝向出布通道4的斜向设计,因此内部的布料会在出风腔21的引导下进一步的朝向出布通道4平铺,从而在冷却的同时降低褶皱率。
26.该纺织品生产用双向染色设备,使用时,首先将卡合盖2进行展开,布料平铺于进布通道3,确认平铺后,将卡合盖2进行下压,随后布料通过卡合盖2的步进装置5逐渐向着染色主体1内的布料通道8推进,在布料通道8的内部的拐角处通过导向板9进行方向的偏转后再通过引导轮10的带动下降可能发生弯折的地方进行扫动后进行位置调整,随后进入染料机构11的内部,通过染料机构11内时,染料机构11首先通过染料输入部14抽取染料箱7内部的染料后再输送至染料出料部13,通过染料出料部13与染料机构11的传动带接触后为传动带率先染色,随后经由无杆腔15向油缸6的齿轮液压泵进行加压后,抵近架12带动染料架1101进行上下施压从而完成对布料的挤压,通过传动带与布料的抵接完成二次染色;
27.经由染料机构11染色后的布料,通过布料通道8输送至烘烤机构16,布料通过输入烘烤轮17的内部进行碾压烘烤,烘烤轮17通过加热板19对导热轮组18的导热后逐渐加热,采用多向传热的方式是用以放置温度上升过快导致布料烘烤过程中产生过热造成布料损伤;
28.当染色后的布料进行转运至冷却装置20时,冷却装置20内的风扇通过汲取道22向
内吸取空气,布料在通过出风腔21时,会通过出风腔21对布料的斜向吹风完成冷却,同时由于是朝向出布通道4的斜向设计,因此内部的布料会在出风腔21的引导下进一步的朝向出布通道4平铺,从而在冷却的同时降低褶皱率。
29.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