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纺布,具体的涉及一种可冲散无纺布。
背景技术: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高,近年来,无纺布产品(洗脸巾、卸妆巾、棉柔巾等等)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凭借使用简单方便、用即弃等特点,在迅速融入日常生活中每个角落,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为此需要开发可冲散的无纺布以减轻环境压力。
3.经过研究,人们已经发现,通过在基体表面设置微凸起可以增加可冲散性,这是因为在表面设置微凸起时,一方面可以增加浸润面积及浸润速度,二方面当在水流中时,微凸起可以增加水流阻力从而便于无纺布的在水流作用力下冲散,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可冲散性能,文献号为cn109537168a,名称为:无纺布和湿巾的文献进一步揭示了一种在微凸起上进行毛化处理的方式,通过在微凸起上形成毛化,使得水流能够进一步对毛化结构的绒毛产生一个拉扯作用力,使得绒毛从微凸起上脱落,以进一步加快基体的被冲散,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微小的微凸起上形成毛化,实施难度大,同时,在干燥使用状态下,毛化结构容易产生掉粉/脱毛等现象,因此,这种结构仅适用于湿巾类产品,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常规的微凸起设置方式形成的可冲散性仍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可冲散性能并适用面广的可冲散无纺布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包括基层以及若干设置在基层上由多个凸起排列形成的线状凸起部,所述的线状凸起部呈波浪形,且相邻的凸起之间的间距沿线状凸起部的延伸方向规律性的变化。
6.进一步的,所述的基体包括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该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相互交错纠缠形成片状材料。
7.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的线状凸起部相同。
8.进一步的,所述的线状凸起部呈波浪形曲线,所述的波浪形曲线的拟合方程为:f(x)=k*sin(a*x+b)+n,k,a为大于0的常数,b,n为一常数,x为波浪形曲线上的点沿一预定方向与基体边缘的距离。
9.进一步的,所述的波浪形曲线包括波峰段、波谷段及连接段,其中,在波峰段及波谷段,相邻的凸起之间的间距小于连接段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
10.进一步的,所述的波浪形曲线包括若干相同的第一曲线段,所述的第一曲线段为一个周期内的曲线,所述的第一曲线段包括起始点、顶点、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底点及第三连接点、终点,多个所述的第一曲线段波浪形曲线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波峰段为起始点与第一连接点之间的曲线,波谷段为第二连接点与第三连接点之间的曲线,连接段为第
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及第三连接点与终点之间的曲线。
11.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曲线段中,起始点至顶点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顶点至第一连接点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以及,第二连接点至底点之间区域凸起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底点至第三连接点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
12.进一步的,所述的凸起大致呈球状,所述的凸起的直径为0.5-4.0mm,凸起的凸起高度为0.5-3mm。
13.进一步的,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为0.5-8mm。
14.进一步的,每一第一曲线中波峰段与波谷段的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一第一曲线中连接段的相邻凸起之间的间距相等。
15.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冲散无纺布,包括基层以及若干设置在基层上由多个凸起排列形成的线状凸起部,所述的线状凸起部呈波浪形,且相邻的凸起之间的间距沿线状凸起部的延伸方向规律性的变化,使得基体容易打散,同时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基体表面形成凹凸的效果,增加擦拭的摩擦力,能够适应不同的需要,以及不会出现掉粉现象。
附图说明
16.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冲散无纺布正视图;
17.图2 为图1中一个线状凸起部示意图;
18.图3 为可冲散无纺布的截面示意图;
19.基体10;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线状凸起部11;凸起110;起始点1101;顶点1102;第一连接点1103;第二连接点1104;底点1105;第三连接点1106;终点1107;波峰段111;波谷段112;连接段113,114。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参阅图1-图3,该无纺布包括基体10。
22.通常的,所述的基体10包括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该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相互交错纠缠形成片状材料。其中,天然纤维可以为木浆纤维、竹纤维、草浆纤维、甘蔗浆纤维、棉浆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在一实施方式中,天然纤维的长度在10mm以下,优选使用对水的分散性良好的纤维,也就是水分散性纤维。此处对水的分散性是指一种在与大量水接触时能够使纤维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另外,纤维长度是指平均纤维长度。
23.在天然纤维中,木浆纤维的水分散性较好。一方面,当含有木浆纤维的无纺布与大量的水接触时,由于木浆纤维的膨胀而使得木浆纤维容易从无纺布上脱落,从而使基体10变得容易水解,因此提高了无纺布的分散性。另一方面,在基体10中,木浆纤维也为基体10提供强度和基体10基础,若纤维长度过短,则会导致基体10强度不足,而过长则导致难以被
分散。优选的,天然纤维为纤维长度为1.5~6.5mm的木浆纤维,另外,由于针叶木木浆纤维具有更好的水分散性及更长的长度,优选的,木浆纤维为针叶木木浆纤维。
24.再生纤维与天然纤维相互交错纠缠,当纤维较细时,基体10更容易分散。优选的,再生纤维的纤维旦数优选在12旦以下,更优选在7旦以下,另外再生纤维的长径比为400至14000,此处的长径比为等于(纤维长度
÷
旦数)
×
1000,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的质量比为9:1-1:2,优选为7:3-2:1。
25.进一步,再生纤维包括第一再生纤维和第二再生纤维,以使得基体10能同时满足强度和水分散性的需要。通常,第一再生纤维与第二再生纤维分别可以是纤维长度不同的两种纤维,或者形状不同的两种纤维。相对较长的纤维能使得基体10具有更高的强度,而相对较短的纤维更容易分散,另外形状不同的纤维也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水分散性,当第一再生纤维与第二再生纤维为不同长度的两种纤维时,第一再生纤维长度可以为3-12mm。第二再生纤维长度可以为6-20mm。
26.优选的,再生纤维为粘胶纤维,当再生纤维为粘胶纤维时,粘胶纤维为扁平粘胶纤维、圆形粘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27.扁平粘胶纤维可以是将天然纤维溶解在相应的溶剂中后,再通过湿法纺丝获得的。相比于圆形粘胶纤维,扁平粘胶纤维具有更小的弯曲刚度,更易发生缠结。通常,基体10中纤维可以借助自身的物理性能得到缠结,且缠结为摩擦抱合作用。可以理解地,由于扁平粘胶纤维相比圆形粘胶纤维使用更少的外力即可实现缠结,因此在水中扁平粘胶纤维比圆形粘胶纤维更容易发生分散。那么,若基体10中含有过多的扁平粘胶纤维,则长时间浸泡在溶液中容易发生分散,进而导致无纺布的可应用性较差。因此粘胶纤维中同时含有扁平粘胶纤维与圆形粘胶纤维,优选的,第一再生纤维为扁平粘胶纤维,第二再生纤维为圆形粘胶纤维,第一再生纤维与第二再生纤维质量比为7:3-3:7,更优选的为7:3-1:1。
28.另外,在无纺布中,除了天然纤维与再生纤维之外,还可以含有其他纤维,比如:化学纤维,聚丙烯、聚乙烯醇、聚酯、聚丙烯腈等的合成纤维,或者由生物分解性合成纤维或聚乙烯等构成的合成纸浆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在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表面上发生了细微原纤化的纤维,也就是有一些粗细度为亚微级的微细纤维从上述纤维的表面上剥离开的原纤维人造丝。另外,作为适合于添加的纤维,优选的是能使无纺布即使在废弃于自然界时也能分解的生物分解性纤维。当含有其他纤维时,其他纤维在基体10中的质量应小于等于10%,更优选的小于等于7%。
29.所述的基体10包括沿厚度方向相对的第一表面101及第二表面102,其中第一表面101设置有若干线状凸起部11,所述的线状凸起部11由若干凸起110相邻排列形成,并呈波浪形曲线状,可以理解的,所述的线状凸起部11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表面102或者同时被设置在第一表面101与第二表面102。
30.可以理解的,当线状凸起部11设置在第一表面101时,凸起110呈从第一表面101向背离第一表面101方向凸出,同样的,当线状凸起部11设置在第二表面102时,凸起110呈从第二表面102背离第二表面102方向凸出。
31.可以理解的,所述的凸起110大致呈球形,其在基体10表面的投影大致呈圆形,具体的,所述的凸起110的直径为0.5-4.0mm,更优选的为1-2.5mm,可以理解的,凸起110的直径指凸起110在基体10表面投影的平均直径。凸起110的凸起110高度为0.5-3mm,但是一般
的凸起110的凸起110高度应小于基体10高度的50%,优选的凸起110高度为基体10高度的15%-40%。凸起110的高度测量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非接触式测量方式进行,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测量。
32.进一步的,每一线状凸起部11上的凸起110相同,所述的相同是指凸起110的形状、尺寸相同。
33.进一步的,所述的线状凸起部11包括一延伸方向,所述的延伸方向为一与各凸起110中心点之间拟合的虚拟曲线的长度方向,更具体的来说,所述的延伸方向为波浪线状。
34.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的线状凸起部11相同,所述的相同是指多个线状凸起部11的形状与尺寸相同,具体的,所述的线状凸起部11呈波浪形曲线,所述的波浪形曲线的拟合方程为:f(x)=k*sin(a*x+b)+n,k,a为大于0的常数,b,n为一常数,x为波浪形曲线上的点一预定方向与基体10边缘的距离,可以理解的,若设定各波浪形曲线有相同的基准点时,则有各波浪形曲线拟合方程中的参数的k,a,b相同,n呈等差数列。
35.可以理解的,所述的波浪形曲线包括若干相同的第一曲线段,所述的第一曲线段为一个周期内的曲线,具体的,所述的第一曲线段包括起始点1101、顶点1102、第一连接点1103、第二连接点1104、底点1105及第三连接点1106、终点1107,多个所述的第一曲线段沿一预定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的依次是指相邻第一曲线段中的前一第一曲线段的终点1107与后一第一曲线段的起始点1101相连接。
36.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若干凸起110在第一表面101或第二表面102呈非连续的相邻排列的方式形成线状凸起部11,并且相邻的凸起110之间的间距沿线状凸起部11的延伸方向规律性的变化。
37.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波浪形曲线包括波峰段111、波谷段112及连接段(113,114),其中,在波峰段111及波谷段112,相邻的凸起110之间的间距小于连接段113,114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更具体的,在第一曲线段中所述的波峰段111为起始点1101与第一连接点1103之间的曲线,波谷段112为第二连接点1104与第三连接点1106之间的曲线,连接段113为第一连接点1103与第二连接点1104之间的曲线,连接段114第三连接点1106与终点1107之间的曲线,可以理解的,在每一第一曲线段中相邻的凸起110之间的间距也沿凸起110的延伸方向呈规律的周期变化。
38.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曲线段中,起始点1101至顶点1102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顶点1102至第一连接点1103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以及,第二连接点1104至底点1105之间区域凸起110之间的间距逐渐缩小,底点1105至第三连接点1106之间的区域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加。
39.进一步的,每一第一曲线中波峰段111与波谷段112的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一第一曲线中连接段113,114的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相等。
40.进一步的,相邻凸起110之间的间距为0.5-8mm。
41.进一步,结合对本技术的可冲散无纺布的制造进行简单说明,该可冲散无纺布可以按下述方法制成,形成基体10的纤维被一托置网托置,所述的托置网上上设置有若干凹槽部,在托置网上方设置有高压水射流,高压水射流冲击纤维并使得之间相互穿插纠结形成湿态的基体10,同时后续经过干燥处理形成基体10,可以理解的凹槽部的形状、位置与凸起110的形状、位置对应。
42.另外,用这种水力喷射处理获得的无纺布的性质随纤维网片的单位面积重量、喷嘴的孔径、喷嘴的孔数、处理纤维网片时的通过速度(处理速度)等参数的不同而变化。
43.另外,在形成纤维网片之后,优选是不待其干燥即对其施加水力喷射处理,这样在工序上较为简单。另外,一旦在纤维网片干燥之后,也可以对其施加水力喷射处理。
44.另外,无纺布并不限定于水力喷射处理,也可以利用针或空气等使纤维交错来制造。
45.实施例1:
46.使用木浆与粘胶纤维形成基体10,木浆与粘胶纤维的配比大致为7:3,水力喷射成型,凸起110高度0.6mm,基重90g,波浪形线状凸起部11的拟合方程f(x)=k*sin(a*x+b)+n中k=1,a=0.12,b=0,各n为1的等差数列,同一线状凸起部11中相邻凸起110的间距为0.5-2mm周期性变化。
47.其中,冲散性试验采用下述方法进行:
[0048] (1)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按照inda/edana方法,将待测样品投入20l水中,搅拌30秒。
[0049] (2)进行冲散性试验:晃动箱内加入2l水(水温22
±
3℃),晃动频率至33rpm,启动晃动箱并计时,记录样品瓦解用时,所述的瓦解为从无纺布布体上分离出第一片小片样。
[0050]
经过实测,实施例1的冲散性为402s,远远好于通常要求的600s的冲散性要求。
[0051]
实际上,申请人研究发现,由于采用上述布置方式,使得凸起110能够在水流运动时,对流过凸起110的水流形成迟滞阻力,形成一个拉扯力,即容易使得凸起110110区域的纤维拉扯出基体10,凸起110使得流过基体10表面的水流形成湍流,即使得水流对基体10表面形成各方向的拉扯力,使得基体10容易打散,同时,由于线状凸起部11呈波浪形设置以及凸起110之间的间距周期性变化使得水流在基体10表面流过时容易有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对凸起110形成周期性的“拍打”效果,从而实现相对于现有技术更明显的冲散效果,另外,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基体10表面形成凹凸的效果,增加擦拭的摩擦力,能够适应不同的需要,以及不会出现掉粉现象。
[00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