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35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组合房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行业,即一种适于小型建筑的组合房屋。
背景技术
现有中小型建筑一般都是砖混结构,尽管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柱、梁、板等现代建筑构件,但仍需砖、瓦、砂桨等材料实行搭接,而且操作起来步骤繁琐,工序复杂,耗时、耗料、耗力、耗资,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结果工程质量还难以保证,时有整体坍塌和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另一方面房屋落成以后,遇特殊情况想将房子移动、搬迁,只能望“屋”兴叹,唯一的选择是将房子作破坏性的拆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的房屋建筑中步骤多、不安全,而且建成后不能搬迁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组合房屋。
这种组合房屋有墙壁、屋顶、地板、门窗,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一间房子作为一个基本结构,若干个基本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组合而成。
作为基本结构的房间由顶板和四壁组成,下层房间的顶板即为上层房间的地板,组合房屋的内墙为2块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组合房屋的外墙为一块双层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下层房间的顶板,即上层房间的地板,为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组合房屋的屋顶,即最高层的房间的顶板为双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
作为基本结构的房间的顶板的4个角和底板的4个角的墙壁上,浇注混凝土时,预埋有角钢,预留有螺栓孔,组装后,同一层高的相邻房间,在顶板和底板的4个角上,通过螺栓和预埋的角钢连接,相邻的上、下层,在上层房间的底板和下层房间的顶板的4个角的墙壁的连接螺栓之间有连接钢板。
组合房进行组合时,先按建筑要求打埋好房基和地梁,然后运用吊装设备将预制的单间房运至组合点组装,中心线找正,水平线找平,不得有任何局部的歪斜,间与间、层与层、房与地之间要对齐,组合好以后各个组合面相依无缝,再用螺栓、连接钢板实行整体连接,栓牢,然后可以在组合房顶安装栏柱,扶手,用防水、防漏材料将房顶的缝隙灌平,利用夹墙空隙设置电线、上下水管道。如果考虑到整体的艺术装饰性,在屋顶可加盖一些带装饰性的顶棚、顶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结构紧凑坚实,防震性强,比砖混结构的墙的厚度小,增大了实用面积;2、组合的型式灵活多样,可反复拆卸、移动、重组,建造、拆卸速度快;3、组合房屋表面平整光滑,内外墙不必抹灰,可直接装饰;4、可实行集中机械化生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5、可利用夹墙缝隙走电线、水管;6、不用砖瓦,节约土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房屋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B-B剖视图。
图4是B-B剖面中的水平中心连接点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C-C剖面图。
图中1、内墙,2、角钢,3、螺栓,4、连接钢板,5、外墙,6、非房屋顶板的房间顶、底,7、屋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以8个基本结构的房间组成的房屋具体详述如下房屋共2层,一层4间,呈田字状,二层亦4间和下层对齐,主视图如图1所示,在图2、3中可看出,内墙1和隔板6为单层,外墙5和顶板7为双层结构。
在图4中,螺栓3通过角钢2将相邻房间的内墙1紧紧地连在一起,16个螺栓将同一层的4间房连在一起,在图5中,螺栓3通过连接钢板4把上、下房间顶、底板连在一起,8块连接钢板将1层和2层连在一起。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房屋,有墙壁、屋顶、地板、门窗,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一间房子作为一个基本结构,若干个基本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组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房屋,其特征在于作为基本结构的房间由顶板和四壁组成,下层房间的顶板即为上层房间的地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房屋,其特征在于组合房屋的内墙为2块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组合房屋的外墙为一块双层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下层房间的顶板,即上层房间的地板,为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组合房屋的屋顶,即最高层的房间的顶板为双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房屋,其特征在于,在上层房间的底板和下层房间的顶板的4个角的墙壁上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之间有连接钢板。
专利摘要一种组合房屋,有墙壁、屋顶、地板、门窗,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一间房子作为一个基本结构,若干个基本结构通过连接件连接组合而成。作为基本结构的房间由顶板和四壁组成,它的墙壁,当它处于组合房屋的内墙时,它是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当它处于外墙时,它是双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基本结构的房间的顶板,当它处于组合房屋的内层时,它是单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当它处于屋顶时,它是双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双层的空隔中有混凝土柱。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结构紧凑坚实,防震性强,比砖混结构的墙的厚度小,增大了实用面积;2.组合的型式灵活多样,可反复拆卸、移动、重组,建造、拆卸速度快。
文档编号E04B1/343GK2752374SQ200420068598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30日
发明者李庭和 申请人:李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