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

文档序号:1838673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文物保护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的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文物保护方面,特别是对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异地加固保护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事。影响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搬迁加固保护的因素主要是潮湿的土遗址的泥粘连没有强度,搬迁时会变形,也使其上的表面遗物也失去支持。如果等潮湿的土遗址干燥或使其干燥,则异地搬迁时,土遗址开裂,破坏了土遗址的原貌,又不符合《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修旧如旧”的原则和要求。
在本发明之前,人们采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乙烯醇、有机硅、丙烯酸树脂、水性环氧树脂、水玻璃、正硅酸乙酯等加固土遗址表面,又采用石膏或聚氨脂等发泡材料固定土遗址上的表面遗物。而对于潮湿的土遗址人们就只有必须等其土壤干后,才能实现搬迁,进行异地保护,放入室内。但这种方法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一是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聚乙烯醇、有机硅、丙烯酸树脂、水性环氧树脂、水玻璃、正硅酸乙酯等会使土遗址起壳、颜色变深或发黑,破坏文物;二是石膏易碰伤表面遗物,且重量太重,不利于异地搬迁,最重要的是对高度潮湿的土遗址没有明显的作用和效果;潮湿的土遗址异地保护后进入室内,脱离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因而土遗址极易变形、开裂,从而改变了土遗址的原貌,这是文物保护所不允许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和要求的潮湿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主要技术步骤为表面加固对土遗址表面喷洒水溶性硅丙或氟硅树脂,对土遗址上的表面遗物进行加固;淤泥层加固对流塑态淤泥层,向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在四周用板围住,用高分子水泥浆料封堵外壁,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向流塑态淤泥层中注入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或对可塑态淤泥层,在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向可塑态淤泥层中注入无机加固材料;分段切割用平板锹对土遗址四壁进行切割;钢板插入隔断先从遗址的中间点开始,然后沿中间向两边等距离用千斤顶将钢板材插入遗址基层底部,以隔断与土体的联系,然后,再用千斤顶将槽钢沿导槽、导板依次顶入土遗址底部,最后,将槽钢、钢板焊接成一体;
发泡材料固形在土遗址表面、土遗址表面上的表面遗物上用高分子材料发泡固形。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的加固方法,不破坏文物本身,使得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在“修旧如旧”原则下得到异地保护,保持原貌。本发明之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适于推广。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效果将在下面继续描述。


图1——在土遗址表面喷洒水溶性硅丙或氟硅树脂图。
图2——对流塑态淤泥层采用水泥注浆措施图。
图3——对可塑态淤泥层采用化学灌浆措施图。
图4——对潮湿土遗址分段切割图。
图5——钢板插入隔断焊接结构图。
图6——对切割焊接后的土遗址表面用发泡材料固形示意图。
图7——内直径2~10毫米不等的加固材料注浆器结构图。
图8——加固材料注浆器上有多个2~5毫米直径的注浆口孔眼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表面进行加固即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表面喷洒水溶性硅丙或氟硅树脂,使其表面固化,不变形;然后对土遗址上的表面遗物进行加固。如图1所示。
其次,对淤泥层进行加固如果潮湿土是流塑态淤泥层,则向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加固材料注浆器采用内直径2~10毫米的管子,中间是空的,其上设置有多个2~5毫米直径的注浆口孔眼;将潮湿土周围用板围住;用重铬酸钾1~5份、硫酸铜1~5份、硫酸亚铁1~5份、钾铬矾1~5份、明矾1~5份、水玻璃400份、水60份与425号水泥调成高分子加水泥浆料封堵外壁;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注入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是是由多氰酸酯和多羟基聚醚进行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图2所示;或者如果是可塑态淤泥层,则向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向可塑态淤泥层中注入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或水玻璃或氟硅酸盐等无机加固材料,再输入二氧化碳,进行催化固结作用。如图3所示。
再次,对潮湿土遗址采用分段整体切割用平板锹对土遗址四壁进行切割,保证切面横平竖直,如图4所示。
第四,在潮湿土遗址底部采用钢板插入隔断先从遗址中间点开始,然后由中间点向两边每隔30厘米等距离,用千斤顶将钢板材插入遗址基层底部,以隔断与土体的联系,然后,再用千斤顶将槽钢沿导槽、导板依次顶入土遗址底部,最后,将槽钢、钢板焊接成一体,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槽钢上下或左右偏离设计的插入方向,在钢板隔断所要搬迁的土遗址部分后,外露的钢板即为导板,导槽是在导板上先焊接一个与导板长度相等并等于或小于槽钢内径的T字型钢长条,再在钢板上焊接多个L倒钩呈『型,形成两边倒钩的L,以控制槽钢在顶入土遗址底部左右、上下的方向。
最后,对潮湿土遗址整体切割后的表面采用发泡材料固形在土遗址表面、土遗址表面上的表面遗物上先用1~2层宣纸分别罩住土遗址表面和土遗址表面上表面遗物;然后在宣纸上铺上海绵,再在海绵上覆盖1~2层塑料薄膜,最后用高分子材料发泡固形。即可起运,放入室内进行更好的异地保护,如图6所示。
加固材料注浆器结构如图7、图8所示。
本发明在实际中非常实用,可在不同的土遗址上反复进行,效果良好。
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
权利要求
1.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步骤为表面加固对土遗址表面喷洒水溶性硅丙或氟硅树脂,对土遗址上的表面遗物进行加固;淤泥层加固对流塑态淤泥层,向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在四周用板围住,用高分子水泥浆料封堵外壁,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向流塑态淤泥层中注入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或对可塑态淤泥层,在其中插入加固材料注浆器,然后用高压泵通过加固材料注浆器向可塑态淤泥层中注入无机加固材料分段切割用平板锹对土遗址四壁进行切割;钢板插入隔断先从遗址的中间点开始,然后沿中间向两边等距离用千斤顶将钢板材插入遗址基层底部,以隔断与土体的联系,然后,再用千斤顶将槽钢沿导槽、导板依次顶入土遗址底部,最后,将槽钢、钢板焊接成一体;发泡材料固形在土遗址表面、土遗址表面上的表面遗物上用高分子材料发泡固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可塑态淤泥层中插入的加固材料注浆器是一根管子,中间是空的,在其周围设置有多个注浆孔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用高分子水泥浆料是重铬酸钾、硫酸铜、硫酸亚铁、钾铬矾、明矾、水玻璃、水的混合物,与水泥搅拌在一起的浆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可塑态淤泥层中注入的无机加固材料是石灰水、氢氧化钡、水玻璃、氟硅酸盐的混合物,再输入二氧化碳,进行催化固结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土遗址表面、土遗址表面上的表面遗物上覆盖一层宣纸,再在宣纸上铺上海绵,再用发泡材料固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固材料注浆器向流塑态淤泥层中注入的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是是由多氰酸酯和多羟基聚醚进行化学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钢板插入隔断步骤中,由中间点向两边每隔30厘米等距离,用千斤顶将钢板材插入遗址基层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钢板插入隔断步骤中,在钢板隔断所要搬迁的土遗址部分后,外露的钢板即为导板,导槽是在导板上先焊接一个与导板长度相等并等于或小于槽钢内径的T字型钢长条,再在钢板上焊接多个L倒钩呈『型,形成两边倒钩的L,以控制槽钢在顶入土遗址底部左右、上下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异地保护的加固方法。本发明采取对土遗址表面喷洒水溶性硅丙或氟硅树脂表面加固;对流塑态淤泥层用高分子水泥浆料封堵外壁,注入水溶性聚氨酯化学材料,或对可塑态淤泥层注入无机加固材料;平板锹对土遗址四壁进行切割;用千斤顶将钢板材插入遗址基层底部,再将槽钢沿导槽、导板依次顶入土遗址底部,将槽钢、钢板焊接成一体;在土遗址表面及遗物上用高分子材料发泡固形。解决了现有方法存在的破坏文物、潮湿土干燥变形等缺陷。本发明使得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在“修旧如旧”原则下得到异地保护,保持原貌。本发明之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适于推广。
文档编号E04G23/06GK1912316SQ200610088440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3日
发明者李克彪 申请人:李克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