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砌块及其形成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33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异形砌块及其形成的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的一种用于形成建筑墙体的砌块,以及形成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房屋建筑墙体,砌筑缝的漏水因素占了绝大多数。设置伸缩缝、加强梁柱、减少屋盖同砌体的温差是目前减轻裂缝防漏水的主要方法;也有采用带凹槽凸榫类砌块的设计,通过砌块互相砌合使砌体具有一些防漏作用,但或因生产复杂、或因砌筑不便、或因功能欠缺,但最终都没能根本解决砌筑缝的防漏问题。
例如,名称为“干砌砖型砌块”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00103227.5,公开了一种用于与其它相同砌块叠砌成墙的砌块,所述砌块有顶面、底面、前后面和端面,前面和后面基本上是平面,顶面出脊,底面有槽以便该底面与脊镶嵌,同时端部有切口以便搭接。”在其说明书第3页详细说明“脊3最好具有前坡部6和后坡部26。脊3的坡部6、26使可能进入砖层间的水从砌砖间排出。”该干砌砖型砌块适宜于干砌方式,必须“同时端部有切口以便搭接”;从其权利要求1、说明书和附图都说明该砌块最高的“脊3”也只能“使可能进入砖层间的水从砌砖间排出”,也就是说该砌块只能对进入砌体相邻上下砖层之间的横缝中的水有一定拦阻排出作用,其脊、槽、切口如其权利要求1所说的是起“镶嵌”、“搭接”作用,没有解决直接从墙外面流入竖缝的水在各种气象环境下的整体防漏问题。
实际上,从防水原理、特征、方法上分析比较,有许多砌块具有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00103227.5类似的情况,如专利申请号为86106157、93105572.5、03218670.3、86106157、93105572.5、03218670.3、00103227.5、98114537.X、200420073890.0、200410071516.1等。
上述横缝挡水技术、叠瓦式单面挡水技术都有不足,因此,建筑墙体防漏问题直到今日还是业界重大难题。
因此,水工、交通等建筑墙体的透水留土问题直到今日还是业界重大难题。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由砌块形成的墙体的砌筑缝防漏性能差、抗震性能差、不具有透水留土功能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增强所形成的墙体防漏性能、抗震稳固的异形砌块,以及任一面防止漏水、同时抗震稳固,具有良好的透水留土效果的墙体结构。
一种异形砌块,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顶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以及第五顶面,所述底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第四底面以及第五底面;其中第二顶面比第一顶面、第三顶面低,第四顶面比第三顶面、第五顶面低;第五顶面比第一顶面高;第二底面比第一底面、第三底面高,第四底面比第三底面、第五底面高;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和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的宽度,第四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的宽度;第二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的宽度,第四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右侧面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右顶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右底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所述第一顶面与第二顶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平行,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平行。
作为优选的另一种方案所述的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面、第一底面设有纵向或竖向凹槽。
更进一步,所述的砌块内部设有孔。
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所述砌块配合的附加砌块,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底面为水平面,所述顶面与砌块的底面配合。附加砌块位于墙体结构的底部。
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所述砌块配合的辅助砌块,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顶面为水平面,所述底面与砌块的顶面配合。辅助砌块位于墙体结构的顶部。
一种用所述的异形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所述的墙体包括所述的砌块纵向相接形成的墙层,所述的墙层层层叠置,相邻墙层的砌块之间相互交错布置,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顶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以及第五顶面,所述底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第四底面以及第五底面;其中第二顶面比第一顶面、第三顶面低,第四顶面比第三顶面、第五顶面低;第五顶面比第一顶面高;第二底面比第一底面、第三底面高,第四底面比第三底面、第五底面高;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和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的宽度,第四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的宽度;第二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的宽度,第四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进一步,所述右侧面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右顶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右底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所述第一顶面与第二顶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平行,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平行。
更进一步,所述的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顶面和上面砌块的顶面配合、底面与下面砌块的底面配合,能起结构联锁、承载稳定作用,既使非承重墙体也砌合紧密;2、对于从墙体两面进入横缝、竖缝的水都具有阻拦作用,不论是墙体哪一侧,当墙体表面水要深入墙体内时,受到阻隔可以起到防漏作用;3、砌筑缝留有贯通墙体两侧的缝隙、尤其是干砌时,墙体一侧的水经支承坡的阻挡积升后,从砌筑缝隙溢流到另一侧,由于第五顶面比第一顶面高,水中的泥土在积升过程中留积。


图1是本发明的异形砌块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右侧面由两个倾斜面组成、各个顶面、底面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的砌块结构图。
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顶面设有槽口,底面设有另一槽口的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在图1的基础上,顶面设有凹槽,底面设有企口的砌块结构图。
图5是在图2的基础上,顶面设有槽口,底面设有另一槽口的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6是在图2的基础上,顶面设有凹槽,底面设有企口的砌块结构图。
图7是在图2的基础上,左侧面与砌块本体错位的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8是在图2的基础上,左侧面设有倒角的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9是在形成墙体结构时,与图1所示的砌块配合的辅助砌块结构图。
图10是形成墙体结构时,与图1所示的砌块配合的附加砌块结构图。
图11是在形成墙体结构时,与图2所示的砌块配合的辅助砌块结构图。
图12是形成墙体结构时,与图2所示的砌块配合的附加砌块结构图。
图13是用图1所示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图。
图14是用图2所示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异形砌块,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1、底面2、两个端面3和两个侧面4,所述的顶面1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1.1、第二顶面1.2、第三顶面1.3、第四顶面1.4以及第五顶面1.5,所述底面2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2.1、第二底面2.2、第三底面2.3、第四底面2.4以及第五底面2.5;其中第二顶面1.2比第一顶面1.1、第三顶面1.3低,第四顶面1.4比第三顶面1.3、第五顶面1.5低;第五顶面1.5比第一顶面1.1高;第二底面2.2比第一底面2.1、第三底面2.3高,第四底面2.4比第三底面2.3、第五底面2.5高;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1.5和第五底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1.2与第三顶面1.3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2.4与第五顶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2.2与第三底面2.3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2.4与第五底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1.2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1.5的宽度,第四顶面1.4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1.3的宽度;第二底面2.2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2.5的宽度,第四底面2.4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2.3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2.5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2.2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2.4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2.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2.4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2.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2.2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2.5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1.2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1.5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1.3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1.4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1.4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1.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1.5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1.2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参照图2,所述右侧面4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第五顶面1.5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5,第五底面2.5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6;所述第一顶面1.2与第二顶面1.2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5平行,所述第一底面2.1与第二底面2.2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6平行。
所述的第二顶面1.2与第三顶面1.3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1.4与第五顶面1.5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2.2与第三底面2.3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2.4与第五底面2.5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第三顶面1.3与第四顶面1.4之间的连接面为倾斜面,第三底面2.3与第四底面2.4之间的连接面为倾斜面。
参照图3,在图1的基础上,第一顶面1.1设有纵向槽口7,底面设有另一个槽口8。
参照图4,在图1的基础上,第一顶面1.1设有中间凹槽9,底面设有企口10。
参照图5,在图2的基础上,第一顶面1.1设有纵向槽口7,底面设有另一个槽口8。
参照图6,在图2的基础上,第一顶面1.1设有中间凹槽9,底面设有企口10。
参照图7,左侧面4与砌块本体错位参照图8,左侧面4设有倒角11。所述的砌块内部也可以设有孔等其他结构。
参照图9、11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所述砌块配合的辅助砌块,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1、底面2、两个端面3和两个侧面4,所述的顶面为水平面,所述底面与砌块的顶面配合。辅助砌块位于墙体结构的顶部。
参照图10、图12,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所述砌块配合的加砌块,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1、底面2、两个端面3和两个侧面4,所述的底面为水平面,所述顶面与砌块的底面配合。附加砌块位于墙体结构的底部。
实施例2参照图1、图13,一种用所述的异形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所述的墙体包括所述的砌块纵向相接形成的墙层,所述的墙层层层叠置,相邻墙层的砌块之间相互交错布置,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1、底面2、两个端面3和两个侧面4,所述的顶面1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1.1、第二顶面1.2、第三顶面1.3、第四顶面1.4以及第五顶面1.5,所述底面2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2.1、第二底面2.2、第三底面2.3、第四底面2.4以及第五底面2.5;其中第二顶面1.2比第一顶面1.1、第三顶面1.3低,第四顶面1.4比第三顶面1.3、第五顶面1.5低;第五顶面1.5比第一顶面1.1高;第二底面2.2比第一底面2.1、第三底面2.3高,第四底面2.4比第三底面2.3、第五底面2.5高;第一顶面1.1和第二顶面1.2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1.5和第五底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1.2与第三顶面1.3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2.4与第五顶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2.2与第三底面2.3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2.4与第五底面2.5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1.2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1.5的宽度,第四顶面1.4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1.3的宽度;第二底面2.2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2.5的宽度,第四底面2.4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2.3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2.5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2.2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2.4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2.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2.4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2.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2.2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2.5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1.2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1.5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1.3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1.4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1.4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1.3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1.5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1.2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参照图2、图14,,所述右侧面4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第五顶面1.5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5,第五底面2.5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6;所述第一顶面1.2与第二顶面1.2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5平行,所述第一底面2.1与第二底面2.2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6平行。
所述的第二顶面1.2与第三顶面1.3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1.4与第五顶面1.5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2.2与第三底面2.3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2.4与第五底面2.5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第三顶面1.3与第四顶面1.4之间的连接面为倾斜面,第三底面2.3与第四底面2.4之间的连接面为倾斜面。
权利要求
1.一种异形砌块,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以及第五顶面,所述底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第四底面以及第五底面;其中第二顶面比第一顶面、第三顶面低,第四顶面比第三顶面、第五顶面低;第五顶面比第一顶面高;第二底面比第一底面、第三底面高,第四底面比第三底面、第五底面高;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和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的宽度,第四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的宽度;第二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的宽度,第四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面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右顶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右底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所述第一顶面与第二顶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平行,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异形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异形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面、第一底面设有纵向或竖向凹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异形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砌块内部设有孔。
6.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如权利要求1所述砌块配合的附加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底面为水平面,所述顶面与砌块的底面配合。
7.一种在形成墙体时与如权利要求1所述砌块配合的辅助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砌块为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顶面为水平面,所述底面与砌块的顶面配合。
8.一种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所述的墙体包括所述的砌块纵向相接形成的墙层,所述的墙层层层叠置,相邻墙层的砌块之间相互交错布置,所述的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以及第五顶面,所述底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第四底面以及第五底面;其中第二顶面比第一顶面、第三顶面低,第四顶面比第三顶面、第五顶面低;第五顶面比第一顶面高;第二底面比第一底面、第三底面高,第四底面比第三底面、第五底面高;第一顶面和第二顶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之间的距离之和与第五顶面和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二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顶面的宽度,第四顶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顶面的宽度;第二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五底面的宽度,第四底面的宽度不小于第三底面的宽度;当所述的砌块与下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五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底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二底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底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当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时,下面砌块的第二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五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三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四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四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三顶面接触,下面砌块的第五顶面与所述砌块的第二顶面接触;从而将两个砌块锁定,阻止了相对的横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面由两个倾斜面组成,所述右顶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上倾斜面,右底面与纵向中心线之间为下倾斜面;所述第一顶面与第二顶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上倾斜面平行,所述第一底面与第二底面之间的连接面与下倾斜面平行。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顶面与第三顶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的第四顶面与第五顶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底面与第三底面之间的连接面、所述第四底面与第五底面之间的连接面均为倾斜面且相互平行。
全文摘要
一种异形砌块,砌块是纵向型材,包括顶面、底面、两个端面和两个侧面,所述的顶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以及第五顶面,所述底面包括自左向右排列的第一底面、第二底面、第三底面、第四底面以及第五底面;所述的砌块与上面的类似砌块反向交错叠砌形成墙体。以及提出一种用所述异形砌块形成的墙体结构。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增强所形成的墙体防漏性能、抗震稳固的异形砌块,以及任一面防止漏水、同时抗震稳固,具有良好的透水留土效果的墙体结构。
文档编号E04B1/02GK101067341SQ200710068760
公开日2007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5日
发明者汪浩 申请人:汪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