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31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平台式木框架剪力墙的施工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平台式木框架剪力墙建筑施工中,当木框架剪力墙在侧向水平荷载作 用下,在剪力墙端部以及门窗洞口下部的墙骨柱与底梁板会产生分离,墙骨 柱被上拔,影响了木框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以及使用性能。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新型抗上拔装置是轻型木结构中的主要连接件之一,国外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列成 果并大量用于住宅等民用建筑中,保证了房屋的安全与使用的舒适。目前, 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已相继建设了轻型平台式木结构住宅,其主要承重结构均 为木框架剪力墙,但其主要连接件等均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而且施工不 方便。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方便施工、能减少墙骨柱上拔、加强墙骨 柱与底梁板连接的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一 L形钢板和两端分别连接在L钢板上的一矩形钢板, 所述L形钢板由两块矩形平板组成,两块矩形平板之间的夹角为90。,在两 块矩形平板上分别设置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分别布置在矩形钢板和L形钢板 的连接线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方便制作,方便施工,使用时,将L形钢
板从其角部顶置在木框架剪力墙的墙角,借助螺栓、螺母、通过L形钢板上 的螺栓孔分别与墙骨柱、底梁板形成固定连接,加强剪力墙端部以及门窗洞 口部位墙骨柱与底梁板间的连接,增强木框架剪力墙的整体性,改善木框架 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减少墙骨柱在侧向水平荷载作用下被上拔与底梁板脱离, 本实用新型对于推动轻型木结构在推广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实用新型所述L形钢板的一块矩形平板上分两纵、三横向均布六个螺 栓孔。目的是上述对称布置的方式能保证传力均匀以及螺栓孔间净间距要求, 防止剪切破坏。同时、经试验验证,四个螺栓孔墙骨柱仍有可能被上拔,与 底梁板板相脱离,八个螺栓孔一是材料用量加大,成本高,二是过于偏安全。根据现行《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整个底梁板与基础通过 预埋螺栓穿过底梁板中线上的单个螺栓孔将底梁板与基础相连。故,本实用 新型所述L形钢板的另一块矩形平板上、相对两列螺栓孔的轴孔连接线中心 设置一个底梁板螺栓孔。为了形成稳定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矩形钢板与焊接L钢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L形钢板1由两块矩形平板组成,两块矩形平板之间的夹 角为90° 。在一块矩形平板上分两纵、三横向均布六个螺栓孔3,在另一块矩形平 板上、相对两列螺栓孔3的轴孔连接线中心设置一底梁板螺栓孔4。一矩形钢板2的两端分别焊接在L形钢板1的两块矩形平板上,且,使 六个螺栓孔3和底梁板螺栓孔4分别布置在矩形钢板2和L形钢板1的连接
线外侧。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加强剪力墙端部以及门窗洞口部位墙 骨柱与底梁板间的连接,增强木框架剪力墙的整体性。L形钢板l的六个孔 分别与墙骨柱用自攻螺钉固定,另一侧的底梁板螺栓孔4与底梁板之间通过螺 栓、螺母固定,可起到防上拔的作用。
权利要求1、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L钢板和两端分别连接在L形钢板上的一矩形钢板,所述L形钢板由两块矩形平板组成,两块矩形平板之间的夹角为90°,在两块矩形平板上分别设置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分别布置在矩形钢板和L钢板的连接线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L形钢板的一块矩形平板上分两纵、三横向均布六个螺栓孔。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L形钢板的另一块矩形平板上、相对两列螺栓孔的轴孔连接线中心设 置一个底梁板螺栓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钢板与L形钢板焊接。
专利摘要木框架剪力墙中骨架间的抗上拔装置,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平台式木框架剪力墙的施工技术领域。包括一L形钢板和两端分别连接在L钢板上的一矩形钢板,L形钢板由两块矩形平板组成,两块矩形平板之间的夹角为90°,在两块矩形平板上分别设置螺栓孔,螺栓孔分别布置在矩形钢板和L形钢板的连接线外。本实用新型方便制作,方便施工,借助螺栓、螺母、通过L形钢板上的螺栓孔分别与墙骨柱、底梁板形成固定连接,加强剪力墙端部以及门窗洞口部位墙骨柱与底梁板间的连接,增强木框架剪力墙的整体性,改善木框架剪力墙的受力性能,减少墙骨柱在侧向水平荷载作用下被上拔与底梁板脱离。
文档编号E04B2/00GK201214834SQ20082004027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日
发明者雁 刘 申请人:扬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