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05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用水泥预制构件,具体涉及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建筑科技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空间需求对于建筑的要求使得建筑结构出现逐步细分化特性,地下车库、商场、写字楼等建筑适合大开间、无梁结构的应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技术的需求应运而生。在大跨度、大开间建筑结构中,和传统的实心楼盖或预应力楼盖相比,现浇空心楼盖具有降低层高、跨度大、自重轻、抗震性能强、隔热、防火和隔声性能好、经济性好等诸多优点。目前,在我国跨度较大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现浇空心楼盖结构已经被较多采用。
在目前的现浇空心楼盖技术领域中,通常采用在楼盖中埋设预制的填充构件,然后进行混凝土的现场浇注,凝固硬化后形成整体的空心楼盖。早期填充构件主要为填充管,现阶段市场主要的填充构件产品为填充箱,填充箱采用硫铝酸盐快硬水泥由人工一次性手工制作,箱体为整体式封闭结构,箱体包括上壁、下壁和周围四块侧壁。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填充箱体系整体式封闭结构,无法实现用机器压制成型,只能采用传统的工人手工方式制作,因此存在箱体生产效率低、箱体壁厚不均强度不匀、容易出现箱体破损等缺陷,且整体式箱体内部中空外部封闭,单个箱体所占空间大,运输时单车装载数量少,运输不便且运输成本昂贵。鉴于现有技术中的填充构件存在以上诸多缺陷,因此研制一种采用机器制作、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运输方便的用于现浇空心楼盖的薄壁填充构件,已经成为现浇空心楼盖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研制了一种采用机器制作的、生产速度快、生产效率高、产品破损率低、壁厚均匀、结构合理、运输施工方便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可以满足大规模的现浇空心楼盖对批量化的薄壁填充构件的需要,实现生产高效、运输施工便捷的最佳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包括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定位壁,所述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构成盆状结构,所述孔洞壁围成现浇混凝土的流通道,所述定位壁位于流通道的下端,所述定位壁中间部位有与流通道连接的流通孔,所述述流通孔边缘有至少一个定位壁的凸出部位,所述定位壁上有用于固定填充构件的固定孔。更为优选的,所述上壁上设置有半圆球形凸起。更为优选的,所述上壁上设置的半圆球形凸起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半圆球形凸起呈对称分布。更为优选的,所述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的至少一个中含有加强肋或加强筋。更为优选的,所述周围侧壁与孔洞壁之间的距离上窄下宽。更为优选的,所述流通道上宽下窄。
更为优选的,所述流通道横截面为圆形。更为优选的,所述上壁和周围侧壁之间的转角部位为斜角或弧形角。本发明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没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的整体式封闭结构的填充构件,而是通过对填充构件产品结构进行改进,采用了半封闭式的构件,可以直接利用压力机械直接在模具中将填充构件压制成型。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的填充构件采用机械压制,其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且产品密度均匀、强度大、产品破损率低。且本发明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系半封闭式结构,在堆放、运输时可以将多个构件叠合,节省空间且运输方便。在将该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应用到实际施工中时,只需将两个填充构件扣合,然后用固定物通过固定孔将两个薄壁填充构件固定,即可将填充构件安放到楼盖的预定部位,从而实现构件的便捷和快速施工。



图I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剖面图。图2为定位壁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俯视图。图4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使用状态图。图5为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详细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采用胶凝材料制成,胶凝材料可以是水泥砂浆、混凝土或其他物理化学性能相近的材料,所用的胶凝材料在凝固硬化后具备现浇空心楼盖施工所需的强度,此外为起到增强薄壁填充构件强度的作用,还可以在胶凝材料中增加玻璃纤维丝、纤维束等增强型材料。如附图I所示,本发明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包括上壁I、周围侧壁2、孔洞壁3、定位壁4,其中上壁I、周围侧壁2、孔洞壁3构成盆状结构,即本发明的半封闭式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由于本发明薄壁填充构件采用的是半封闭式结构,而非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整体封闭式结构,因此可以利用压力机械在模具中直接压制薄壁填充构件,具体的做法是压力机械带动内模推向已经布好材料的外模,外模内的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压制成形,脱模后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即已初步成品只需后续养护即可。如图I所示,为方便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从模具中脱模,周围侧壁2和和孔洞壁3之间的距离上窄下宽,使得机制填充构件整体上呈正梯台形结构。同时,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破损率,上壁I和周围侧壁2之间的转角部位为斜角9,斜角9与直线角相比可以减少碰撞等外力对薄壁填充构件的破坏,同时,转角部位为斜角9还可以增大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减小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在空心楼盖现浇过程中承受的压强。此外上壁I和周围侧壁2之间的转角部位还可以设置为弧形角,可以起到与斜角9基本相同的作用。如图I所示,孔洞壁3围成现浇混凝土的流通道5,当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应用到现浇空心楼盖具体施工时,流通道5可以供现浇的混凝土或者排出的空气通过。为方便现浇的混凝土或排出的空气通过,流通道5可以设置成上宽下窄的喇叭口结构。如图I所示,定位壁4位于流通道5的下端。定位壁4中间部位有与流通道5连接的流通孔6,定位壁4上有用于固定填充构件的固定孔8。图2为定位壁4的俯视结构图,如图2所示,定位壁4中间部位有与流通道5连接的流通孔6,定位壁4上有用于固定填充构件的固定孔8,定位壁4在流通孔6边缘有向外的凸出部位7,定位壁4上的突出部位7可以提供较大的面积,从而方便在上边设置横截面积较大的定位孔8。图3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俯视图。为增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强度,可以在上壁I、周围侧壁2、孔洞壁3的至少一个或全部上设置加强肋10,如图3所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上壁I上设置有两条垂直相交的加强肋10。为方便在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与现浇空心楼盖模板之间隔开距离,方便现浇的混凝土填满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与楼盖模板之间的空间,可以在上壁I上设置半圆球形凸起11,半圆球形凸起11至少设置两个以上,如图3所示,上壁I上设置有四个对称布置的半圆球形凸起11。流通道5位于上壁I的中间部位,流通道·5的横截面为圆形。图4为机制薄壁填充构件的使用状态图,两个开口方向相对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扣合在一起,定位壁4相互叠合,定位物12插入定位孔8,将两个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固定住,防止二者位置移动或挪动。定位物12可以为定位栓、定位棒或其他可以定位作用的物体。图5为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结构剖面图。如图5所示,在修建至建筑的楼盖时,先搭建好楼盖的底模板13,然后铺设底板钢筋14,根据楼盖应用的不同技术体系,也可以使用钢丝网代替底板钢筋14,再绑扎肋钢筋15,肋钢筋15通过交叉的S钩16固定,然后再在纵横交错的肋钢筋15形成的空格中布放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做好抗浮措施后,铺设好顶板钢筋17,然后进行混凝土的现场浇注,现浇的混凝土与底板钢筋14结合成底板18,混凝土与肋钢筋15结合成肋梁19,肋梁19呈两端宽中间窄的沙漏型结构,混凝土与顶板钢筋结合成顶板20,机制薄壁填充构件位于底板18、肋梁19和顶板20围成的空腔中。待混凝土凝固硬化后,拆除模板13即可得到成型的现浇空心楼盖。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末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包括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定位壁,所述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构成盆状结构,所述孔洞壁围成现浇混凝土的流通道,所述定位壁位于流通道的下端,所述定位壁中间部位有与流通道连接的流通孔,所述述流通孔边缘有至少一个定位壁的凸出部位,所述定位壁上有用于固定填充构件的固定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壁上设置有半圆球形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壁上设置的半圆球形凸起数量为两个以上,半圆球形凸起呈对称分布。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的至少一个中含有加强肋。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围侧壁与孔洞壁之间的距离上窄下宽。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道上宽下窄。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道横截面为圆形。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壁和周围侧壁之间的转角部位为斜角或弧形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制薄壁填充构件,包括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定位壁,所述上壁、周围侧壁、孔洞壁构成盆状结构,孔洞壁围成现浇混凝土的流通道,定位壁位于流通道的下端,定位壁中间部位有与流通道连接流通孔,流通孔边缘有至少一个定位壁的凸出部位,定位壁上有用于固定填充构件的固定孔。本发明的机制薄壁填充构件采用半封闭式结构,可以直接利用压力机械在模具中将填充构件压制成型,其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且产品密度均匀、强度大、产品破损率低。该薄壁填充构件节省空间且运输方便,应用到实际施工中时,只需将两个填充构件扣合、用固定物通过固定孔将构件固定,即可实现构件的便捷和快速施工。
文档编号E04B5/36GK102704604SQ20121019159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潘君 申请人:潘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