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免拆模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用于建筑物的结构体,特别是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国内的建筑物结构体其中一种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在施工时,钢筋部分可在施工现场外预先做好材料的规格加工,然后运送到现场以后配合重机械作业,然而板模部分,不但无法在现场外预先做规格加工,现场也无法配合重机械作业,因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且易受作业人员良莠不齐的原因,导致产生许多施工问题,例如:增加模板材料拆损率、爆模、模板歪斜严重使施工期延长等等。另外,在土木水沟工程中,一个内径80厘米的水沟,其挖方泥土就需大于两倍水沟宽的数量,接着组水沟外的沟墙、扎钢筋、组立沟内两边墙模、灌浆、等混凝土达一定强度、拆模、然后组铺沟盖模、扎沟盖钢筋、灌浆,最后才回填水沟两侧挖出的泥土,如此长的施工时间,如果在施工期间遇大雨则会成为大水坑,路人的安全将会受到影响,并且将延长完工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可使免拆模的建筑结构不再需要花时间再搭建木板模,从而可减少人力、缩短工期。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包含:
一面板,具有多数个溢泥部;
两网状体,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令其中一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且每一网状体均包括多数根并排的纵向补强筋与多数根并排的横向补强筋,所述的纵向补强筋与横向补强筋互相纵横的每一连接处形成有一节点,同时,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纵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纵向补强筋错位排列;
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每一连接条呈蛇形状态连接所述的两网状体,并利用该等连接条的连接,而使每一节点和另一网状体对应该节点的最接近两节点连接,同时,令每一节点均可被至少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固接。—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包含:
一面板,具有多数个溢泥部;
两网状体,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令其中一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且每一网状体均包括多数根并排的纵向补强筋与多数根并排的横向补强筋,所述的纵向补强筋与横向补强筋互相纵横的每一连接处形成有一节点,同时,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横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横向补强筋错位排列;
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每一连接条呈蛇形状态连接所述的两网状体,并利用该等连接条的连接,而使每一节点和另一网状体对应该节点的最接近两节点连接,同时,令每一节点均可被至少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固接。进一步,还包含另一面板,使另一未固定于所述面板的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上。进一步,每一面板均具有一面板本体,且每一溢泥部具有一贯穿该面板本体的溢泥孔、一自该面板本体远离该灌浆空间延伸的悬片,及一垂直地自该悬片延伸并面向该溢泥孔的挡泥片。进一步,该面板还具有多数个凹陷形成于该面板本体的纵向固定槽,及多数个形成于该面板本体的横向固定部,每一纵向固定槽供一纵向补强筋穿伸定位,每一横向固定部具有一横向开口,及多数个分别连接该横向开口相对应两边的固定壁,且每一横向固定部供一横向补强筋穿伸定位。进一步,更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横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横向补强筋错位排列。进一步,固接于每一节点上的两连接条,该两连接条是对称地固接于所述的横向补强筋。因此,本发明的功效在于:利用面板取代了木板模,并配合网状体与连接条,使免拆模的建筑结构不再需要花时间再搭建木板模,所以相较于传统人力上的应用,将会大大的减少,并且大部份的建筑结构皆可预先在施工现场外完成,再加上不再需要架木板模、拆木板模、等待混凝土养成后的整体粉光等等传统需木板模的施工方式,将会较缩短于传统完工的日期。
图1是纵剖面图,说明本发明免拆模的`建筑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局部放大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面板与一网状体;
图3是类似于图2的视 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横剖面 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灌浆后的横剖面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纵剖面 图7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灌浆后的纵剖面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纵剖面 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横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 双面板结构单元 12 单面板结构单元 2 主筋21 垂直段
22 水平段3 面板
31溢泥部311溢泥孔 312悬片 313挡泥片
32面板本体33 节点开口 34 纵向固定槽 35 横向固定部 351横向开口 352 固定壁
4网状体41 纵向补强筋42横向补强筋43节点
5灌浆空间6连接条
7塑料布8支撑件
9箍筋。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免拆模的建筑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适用于具有主筋2的墙,但实际上需不需用主筋2主要是看所需的墙体强度。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为一双面板结构单元11包含:两具有多数个溢泥部31的面板3、两网状体4及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6,且网状体4与网状体4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5,使主筋2位于灌浆空间5内。两网状体4分别固定于一面板3,且每一网状体4均包括多数根并排的纵向补强筋41,与多数根并排的横向补 强筋42,且纵向补强筋41与横向补强筋42互相纵横连接形成有许多节点43,并在每一节点43处点焊纵向补强筋41与横向补强筋42,令其中一网状体4的每一纵向补强筋41与另一网状体4相对应的纵向补强筋41错位排列,及其中一网状体4的每一横向补强筋42与另一网状体4相对应的横向补强筋42错位排列。具体而言,纵向补强筋41与横向补强筋42为直径0.6厘米的钢筋,每一网状体4的纵向补强筋41之间的间隔为10厘米,横向补强筋42之间的间隔也为10厘米。每一连接条6呈蛇形连接两网状体4,使每一节点43和另一网状体4与该节点43相邻的两节点43连接,且每一连接条6绕过节点43再固接于该节点43上,同时令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6固接于每一节点43,该走向是如图4所示地朝两个不同的斜向缠绕,且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6是对称地固接于所述的横向补强筋42,即使双面板结构单元11形成如同衍梁一般的结构。具体而言,连接条6是直径0.3厘米的钢筋。面板3还具有一面板本体32、多数个节点开口 33、多数个纵向固定槽34及多数个横向固定部35。每一节点开口 33形成于面板本体32,且对应位于每一节点43处,提供连接条6可以穿伸并绕接于节点43。每一溢泥部31具有一贯穿面板本体32的溢泥孔311、一自面板本体32远离灌浆空间5延伸的悬片312,及一垂直地自悬片312延伸以面向溢泥孔311的挡泥片313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图面简洁及方便说明,所以图式中设置的溢泥部31数目仅为示意,实际在实施时,会在由纵向补强筋41与横向补强筋42所围绕的每个区域内设置有十六个溢泥部31,也就是说每十平方厘米内有十六个溢泥部31。每一纵向固定槽34由面板本体32朝灌浆空间5凹陷形成,且供一纵向补强筋41穿伸固定。每一横向固定部35具有一横向开口 351,及多数个固定壁352,每一固定壁352两端分别连接横向开口 351的两边,并供一横向补强筋42穿伸固定。而且面板3可以利用回收的废弃薄钢板、空罐或者油桶制成。参阅图3与图4,进一步说明每一连接条6的走向。固接于每一节点43的两连接条6,其中一连接条6焊接于纵向补强筋41,一连接条6焊接于横向补强筋42,并且焊接于纵向补强筋41的连接条6,在如图4所示的横切面,以蛇形来回缠绕于两网状体4间;焊接于横向补强筋42的连接条6,则如图1所示的纵切面,在两网状体4间呈蛇形来回缠绕。
参阅图5,本第一较佳实施例不需要在工地现场制作,可以预先在工地现场外制作完成,然后运到工地现场再配合重机械吊车安装,接着也不需要安装板模,即可以直接灌浆,并在灌浆的同时将从溢泥孔311 (见图2)流出的水泥砂浆以挡泥片313为基准面抹平,即达到整体粉光的作用,这样的作法比先前技术省时,因为不用等到混凝土养成以后才做水泥砂浆粉光;此外,完工以后所有的组件都将成为主结构体的一部分。参阅图6,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适用于水沟,其包含两间隔排列的双面板结构单元11,但是位于内侧的两面板3高度小于外侧的两面板3 ;本第二较佳实施例还包含一组纵切面呈U形的主筋2及一层塑料布7,主筋2包括两互相平行的垂直段21,及一连接两垂直段21的水平段22,两双面板结构单元11各设置于一垂直段21上,使垂直段21位于灌浆空间5内;塑料布7包覆于两外侧面板3及水平段22外。如同第一较佳实施例,第二较佳实施例也可以在工地现场外预先制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在施工时不需要用到木板模,以及先前技术需要于水沟内外都架起支撑物,而只需要支撑件8顶抵于两双面板结构单元11之间,所以不需要像先前技术一个80厘米宽的水沟,施工时要挖出约水沟本体两倍大的土沟,本第二较佳实施例则约只需要多8 10厘米的空隙。将本第二较佳实施例放入土沟内固定后,即对空隙一面灌沙一面灌水,使细沙扎实。参阅图7,本第二较佳实施例在灌浆同时,用干的水泥沙撒往内侧的两面板3,使从内侧两面板3溢出的泥浆能快速吸干而粉光;而从外侧两面板3溢出的泥浆,则因为塑料布7的包覆也自然达到粉光的效果,形成双重的保护层。另外,也可以选择不在两外侧的面板3设置溢泥部31,也就是说两外侧的面板3不具有溢泥部31。参阅图8,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适用于楼板,其包含一单面板结构单元12,单面板结构单元12的组件与双面板结构单元11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一双面板结构单元11具有两个面板3,而一单面板结构单元12只具有一个面板3,也就是其中一网状体4未与面板3固接。且在本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该未固定于面板3的网状体4,将直接利用原本用于楼板的配筋来作为该网状体4。参阅图9,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适用于具有主筋2与箍筋9的柱,且主筋2与箍筋9将构成一横切面呈方形的结构体;另外,此处须注意的是图9为了使图面简洁且方便说明,省略了一些细部的组件结构,如果需要看清楚细部的组件结构可参考图1。本第四较佳实施例包含四围绕主筋2与箍筋9的单面板结构单元12,每一单面板结构单元12的未固接于面板3的网状体4,将分别固接于主筋2与箍筋9所组成的方形结构体一面,且固接于面板3的网状体4的宽大于未固接于面板3的网状体4的宽。同样地,也可将单面板结构单元12应用于梁,除了梁与柱配筋上的根本差异外,主要在于梁是纵切面U字形的三面结构,而柱是横切面方形的四面结构,所以梁只需要用到三个单面板结构单元12。本发明的各较佳实施例,皆按建筑法规实施,且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因为网状体4的纵向补强筋41与横向补强筋42排列相当紧密,所以当先前技术的墙需用到两层以上的主筋2时,应用本第一较佳实施例后,网状体4会为墙带来额外的强度,可以减少一层主筋2的用量,而不会减少整体的强度,也就是说可以将原先前技术要用到的一层主筋2材料,转而用为网状体4的材料。综上所述,本发明使建造墙、水沟、梁柱、楼板,不再需要传统施工时用到的木板模,因而不需用到木板模工,所以相较于传统人力上的应用,将会大大的减少,并且大部份的建筑结构皆可预先在施工现场外完成,再加上不再需要架木板模、拆木板模、等待混凝土养成后的整体粉光等等传统需木板模的施工方式,将会较缩短于传统完工的日期,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面板,具有多数个溢泥部; 两网状体,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令其中一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且每一网状体均包括多数根并排的纵向补强筋与多数根并排的横向补强筋,所述的纵向补强筋与横向补强筋互相纵横的每一连接处形成有一节点,同时,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纵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纵向补强筋错位排列; 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每一连接条呈蛇形状态连接所述的两网状体,并利用该等连接条的连接,而使每一节点和另一网状体对应该节点的最接近两节点连接,同时,令每一节点均可被至少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固接。
2.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面板,具有多数个溢泥部; 两网状体,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令其中一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且每一网状体均包括多数根并排的纵向补强筋与多数根并排的横向补强筋,所述的纵向补强筋与横向补强筋互相纵横的每一连接处形成有一节点,同时,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横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横向补强筋错位排列; 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每一连接条呈蛇形状态连接所述的两网状体,并利用该等连接条的连接,而使每一节点和另一网状体对应该节点的最接近两节点连接,同时,令每一节点均可被至少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固接。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另一面板,使另一未固定于所述面板的网状体固定于该面板上。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面板均具有一面板本体,且每一溢泥部具有一贯穿该面板本体的溢泥孔、一自该面板本体远离该灌浆空间延伸的悬片,及一垂直地自该悬片延伸并面向该溢泥孔的挡泥片。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面板还具有多数个凹陷形成于该面板本体的纵向固定槽,及多数个形成于该面板本体的横向固定部,每一纵向固定槽供一纵向补强筋穿伸定位,每一横向固定部具有一横向开口,及多数个分别连接该横向开口相对应两边的固定壁,且每一横向固定部供一横向补强筋穿伸定位。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更令其中一网状体的每一横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相对应的横向补强筋错位排列。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固接于每一节点上的两连接条,该两连接条是对称地固接于所述的横向补强筋。
全文摘要
一种免拆模的建筑结构包含一面板、两网状体及多数根可弯曲的连接条,面板具有多数个溢泥部,网状体间隔围绕出一灌浆空间,且一网状体固定于面板。每一网状体均包括多数根纵向补强筋与多数根横向补强筋,且纵向补强筋与横向补强筋互相纵横的每一连接处形成有一节点,同时令其中一网状体的纵向补强筋或横向补强筋与另一网状体的纵向补强筋或横向补强筋错位排列。每一连接条呈蛇形状态连接两网状体,并利用连接条的连接,而使每一节点和另一网状体对应该节点的最接近二节点连接,同时令每一节点均可被至少两不同走向的连接条固接。本发明可使免拆模的建筑结构不再需要花时间再搭建木板模,从而可减少人力、缩短工期。
文档编号E04B5/38GK103088942SQ2012104089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洪燕清 申请人:洪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