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087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建筑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1),包括第一表面板件(2),第二表面板件(3)和位于其间的隔热层(4),所述第一表面板件(2)和第二表面板件(3)粘附到其上。至少一个所述表面板件是复合板件(12),所述隔热层(4)和所述复合板件(12)一起形成复合结构。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所述构件包含第一表面板件,第二表面板件和位 于这些板件之间的,所述第一表面板件和所述第二表面板件粘附至其上的隔热层。 建筑构件

【背景技术】
[0002] 金属涂覆的夹心型建筑构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墙壁和天花板结构。
[0003] 现有技术已知这些建筑构件,其中多层结构由表面板件和其间的隔热材料,如矿 物棉或发泡TOR/PIR/EPS隔热材料构成。在现有技术中,这种建筑构件的承重能力通过压 型(profiling) -个或两个表面板件而增加,如出版物W02007/144863中所公开的。可替代 地,承载能力通过在建筑构件内部放置支撑框架而增加,如出版物W02011/073535中所公 开的。用于增加建筑构件承重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增加表面板件的厚度。
[0004] 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的问题是,它们不适合于生产无需外部增强物或隔热层内部的 支撑框架,或者无需增加表面板件的厚度,本身用作承重天花板、墙壁或地板构件的大尺寸 建筑构件。仅为表面板件提供轮廓并不足以实现大尺寸构件所需的承重能力,并且由于这 个原因,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大型构件并不允许在无支撑结构下获得足够的跨距长度。由添 加支撑框架或增加表面板件的厚度产生的问题是建筑构件的沉重重量,增加的制造成本和 材料成本以及由制造过程所带来的限制。
[0005] 在现有技术建筑构件中,隔热层(PUR/PIR)在表面板件之间发泡并且所述表面板 件仅通过粘合剂粘合附连至所述隔热层。因此,表面板件和隔热层之间没有产生复合效应, 但是表面板件和所述隔热层起到了通过隔热层的粘合作用保持在一起的单独结构的作用。 这并未对建筑构件提供允许其用作大型构件而无单独的支撑结构的特性。
[0006] 上述问题对于中等尺寸的构件并不会出现,但它们会在将要制造无单独支撑格栅 的大尺寸构件时出现。由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对于制造旨在用于实现尽可能 长的跨距长度和在变化的负载作用下的长期强度的大尺寸构件而言,已经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7]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构件,其适用于天花板、地板和墙壁 结构,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以下的特征部分 的建筑构件而实现,所述建筑构件包括第一表面板件,第二表面板件和位于其间的隔热层, 所述第一表面板件和第二表面板件粘附至所述隔热层,并且所述建筑构件特征在于至少一 个表面板件是复合板件并包括多种形状,所述形状在所述复合板件和所述隔热层之间产生 复合效应并且防止所述隔热层在三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复合板件移动。
[0008]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公开于以下优选实施方案中。
[0009]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中所用的隔热材料是聚氨酯 (TOR)或聚异氰脲酸酯(PIR)。
[0010] 优选地,所述复合板件包括纵向折叠,所述纵向折叠防止所述复合板件在横向方 向上相对于折叠移动。
[0011] 优选地,抵靠所述隔热层设置的所述纵向折叠的至少一个表面,提供有处于相对 于彼此的固定距离并横向于所述纵向折叠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折叠形式的表面轮廓,用于防 止所述复合板件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纵向折叠移动。
[0012] 优选地,所述纵向折叠有开槽并且包括底部和连接至所述底部的至少一个腹板, 所述腹板将所述底部连接至所述复合板件。
[0013] 优选地,所述纵向折叠从所述复合板件朝向所述隔热层内部加宽(W2>W1)并且防 止所述复合板件在宽度和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折叠移动。
[0014] 优选地,所述纵向折叠的所述腹板和所述底部通过侧面折叠连接,形成所述侧面 折叠使得它们相对于所述腹板突出,并且其特征在于横向于所述纵向折叠的纵向方向的所 述横向折叠安置在所述侧面折叠上并在其顶部延伸。
[0015] 优选地,热回收管道被整合在所述隔热层中,靠近外部表面板件,流体在所述管道 内循环就是从外部空气中吸收热量。
[0016] 优选地,在所述隔热层的附近,靠近内部表面板件,具有整合的热分配管道,流体 在其中循环以将热量递送至所述建筑内部。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于当至少一个表面板件是复合板件时,该建筑构件的承重能 力显著提高,其中通过对纵向、横向和侧面折叠形式的板件做出不同轮廓优选地考虑具有 隔热性的复合效应。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表面板件之一可以由承重波纹板或平板制成。 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两个表面板件都是复合板件。所述复合板件中折叠的形状都经过 优化以有利于所述复合效应,从而允许隔热材料(PUR/PIR)突出并且允许所述复合板件形 成复合结构。所述复合板件具有三种形状,这些形状防止所述隔热材料相对于所述复合板 件移动或滑动。在复合结构中,所述表面板件和所述突出的隔热材料构成建筑构件,所述建 筑构件能够比现有技术的建筑构件承载显著更高的负载。这允许在天花板和地板结构中提 供更大的跨距长度,这进而又降低了支撑结构的数量,加快建设过程,并提供了在变化负载 下更好的长期耐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 附图和标号的简单说明
[0019] 现在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其中: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中所用的复合板件的局部视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的局部视图;以及
[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建筑构件的视图。
[0023] 标号
[0024] 1 建筑构件
[0025] 2 第一表面板件
[0026] 3 第二表面板件
[0027] 4 隔热层
[0028] 5 纵向折叠
[0029] 6 底部
[0030] 7 横向折叠
[0031] 8 腹板(侧板,web)
[0032] 9 侧面折叠
[0033] 10 热回收管道
[0034] 11 热分配管道
[0035] 12 复合板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本实用新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
[0037]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1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用的复合板件12。该复 合板件12提供了用来在复合板件12和隔热层4之间实现复合效应而形成的折叠。提供复 合效应的形状防止隔热层4和复合层12在三个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优选地提供这种复 合效应的形状防止隔热层4和复合层12在三个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或滑动。纵向折叠 5防止隔热层4和复合层12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即在相对于纵向折叠5的横向 方向上。纵向折叠5有开槽并且包括底部6和连接至底部的至少一个腹板(侧板,web)8, 该腹板8进而将底部6连接至复合板件1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抵靠隔热层4设置的 纵向折叠5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由位于彼此固定距离并横向于纵向折叠5的纵向方向的横 向折叠7制成的表面轮廓,用于防止复合板件12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纵向折叠5移动。纵 向折叠5的底部6优选与处于彼此固定距离的横向折叠7形成轮廓以防止复合板件12和 隔热层4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或滑动。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纵向折叠5从 复合板件12朝向隔热层4内部加宽(W2>W1)并且纵向折叠5的腹板8和底部6优选地通 过侧面折叠9连接,形成侧面折叠9以相对于腹板8突出(凸出,protrude),这些都防止了 复合板件12和隔热层4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或滑动。相对于纵向折叠5横向的 折叠(7)优选安置在侧面折叠9上并在其顶上延伸。
[0038] 纵向折叠、横向折叠和侧面折叠 5、7、9的目的是在建筑构件中实现强复合效应从 而能够在复合板件12和隔热层4之间提供均匀结构。复合效应容许大尺寸建筑构件1以可 以为6?8m级别的大跨距长度用于这些建筑构造中。使用这样的跨距长度以及在高负载 下,复合效应在述建筑构件1中是高度重要的,复合效应显著增加了表面板件的抗弯强度。 本实用新型无支撑结构的建筑构件1的尺寸可以是6?8X2?4m的级别。
[0039]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1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 一表面板件2是复合板件12而第二表面板件3是承重波纹板件。该承重波纹板件不同于 所述复合板件12在于,虽然承重波纹板件的轮廓增提高了其刚度,但是该板件没有提供复 合效应的形状。因此,承重波纹板件仅通过其自身刚度增强了建筑构件1,而不是作为具有 隔热层的均匀结构。所述隔热层4中使用的材料优选聚氨酯(PUR)或聚异氰脲酸酯(PIR)。
[0040] 当建筑构件1用于外壁或屋顶结构时,用于热回收或热分配目的的管道在制造期 间可以安装于建筑构件1中。图2显示了整合于隔热层4中的热回收管道10,接近外表面 板件,流体在管道中循环是指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在隔热层4附近,靠近内表面板件, 具有整合的热分配管道11,流体在其中循环以将热量递送至建筑内部。当建筑构件1用于 地板结构时,用于地板加热的管道可以在混凝土或其他薄板涂层浇铸到建筑构件表面上之 前安装至该构件的表面。
[0041]图3显示了建筑构件1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其中两个表面板件都是复合板件12。 [〇〇42]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随着技术进步,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能够 以许多不同方式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而可以 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变化。
【权利要求】
1. 一种建筑构件(1),包括第一表面板件(2),第二表面板件(3)和位于其间的隔热层 (4) ,所述第一表面板件(2)和第二表面板件(3)粘附至所述隔热层(4),其特征在于至少一 个所述表面板件(2, 3)是复合板件(12)并包括多种形状,所述形状在所述复合板件(12) 和所述隔热层(4)之间产生复合效应并且防止所述隔热层(4)在三个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复 合板件(12)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⑷中所用的隔热材 料是聚氨酯或聚异氰脲酸酯。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板件(12)包括纵向折叠 (5) ,所述纵向折叠防止所述复合板件(12)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纵向折叠(5)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抵靠所述隔热层(4)设置的所述 纵向折叠(5)的至少一个表面,提供有处于相对于彼此的固定距离并横向于所述纵向折叠 (5)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折叠(7)形式的表面轮廓,用于防止所述复合板件(12)在纵向方向 上相对于所述纵向折叠(5)移动。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折叠(5)有开槽并且包 括底部(6)和连接至所述底部的至少一个腹板(8),所述腹板(8)将所述底部(6)连接至所 述复合板件(12)。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折叠(5)从所述复合板 件(12)朝向所述隔热层(4)内部加宽并且防止所述复合板件(12)在宽度和高度方向上相 对于所述折叠(5)移动。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折叠(5)的所述腹板(8) 和所述底部(6)通过侧面折叠(9)连接,形成所述侧面折叠(9)使得它们相对于所述腹板 (8)突出,并且横向于所述纵向折叠(5)的纵向方向的所述横向折叠(7)安置在所述侧面折 叠(9)上并在其顶部延伸。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构件(1)进一步包括热 回收管道(10),所述热回收管道(10)被整合在所述隔热层(4)中,靠近外部表面板件,流体 在所述管道内循环是指从外部空气中吸收热量。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层(4)的附近,靠近内 部表面板件,具有整合的热分配管道(11),流体在其中循环以将热量递送至所述建筑内部。
【文档编号】B32B27/40GK203891328SQ201320777849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0日
【发明者】佩卡·罗伊维奥, 尔基·内格基, 于尔基·凯斯蒂 申请人:罗奇钢铁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