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3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包括采用成型模板浇筑成型且连接于所砌筑填充墙与预先施工完成的砼结构件之间的砼连接带,成型模板包括两个分别支立在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之间连接处左右两侧的侧模板,两个侧模板之间的间距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填充墙和砼结构件均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相接的接触面为竖直向或水平向接触面;砼连接带和填充墙的左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一,砼连接带和填充墙的右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二;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之间的接触面上植有多道植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效果好,能有效控制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交界处裂缝的产生。
【专利说明】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填充墙与砼接触面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墙体按照结构受力情况不同,有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之分。框架结构中填充在立柱之间的墙称框架填充墙,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梁柱承担。框架结构分全框架和半框架,全框架没有承重墙,半框架有承重墙。填充墙为砖砌体,其与轮结构件为两种不同的材质,因而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之间的交界处理是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一个施工难点,交界处裂缝的产生是建筑工程质量预控重点。现如今,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之间的交界处理施工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施工方法可遵循,因而实际施工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操作比较随意、不规范、施工质量较差、交界处易出现裂缝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效果好,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交界处结合能力强,能有效控制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交界处裂缝的产生。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成型模板浇筑成型且连接于所砌筑填充墙与预先施工完成的砼结构件之间的砼连接带,所述成型模板包括两个分别支立在填充墙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连接处左右两侧的侧模板,所述填充墙的厚度d=dO_Ad,其中d0为所述5仝结构件的厚度,Δ d=40mm?50mm ;两个所述侧模板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侧模板的宽度大于填充墙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两个所述侧模板之间的间距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的长度均大于填充墙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长度;所述填充墙和所述砼结构件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相接的接触面为竖直向接触面或水平向接触面,所述竖直向接触面与填充墙之间的接缝宽度dl=10cm?14cm,所述水平向接触面与填充墙之间的接缝宽度d2=8cm?12cm ;所述砼连接带和填充墙的左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一,所述砼连接带和填充墙的右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二,所述抹灰层一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左侧壁相平齐,所述抹灰层二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右侧壁相平齐;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相接的接触面上植有多道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植筋,多道所述植筋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呈左右对称布设,两列所述植筋中位于左侧的植筋与所述砼结构件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两列所述植筋中位于右侧的植筋与所述砼结构件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多道所述植筋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植筋均与填充墙呈平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中上下相邻两道所述植筋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植筋的外端至其根部的长度大于填充墙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
[0005]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相接的接触面为混凝土接触面,所述抹灰层一与所述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一,所述抹灰层二与所述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二,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的宽度均为2cm±0.5cm,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内均设置有胶凝材料填充层,所述胶凝材料填充层的外侧铺贴有一层IOcm?20cm宽的玻纤布。
[0006]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砼结构件为布设在填充墙正上方的钢筋混凝土横梁或者布设在填充墙一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或钢筋混凝土立柱,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钢筋混凝土立柱相接的填充墙均为填充墙一,所述填充墙一中靠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或所述钢筋混凝土立柱一侧的砌筑方式为马芽援。
[0007]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侧模板外侧通过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直杆进行加固,两个所述直杆的长度均与侧模板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直杆对称布设在侧模板的中心轴线两侧。
[0008]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两个所述直杆之间通过多个加固件进行加固,相邻两个所述加固件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加固件包括两道沿侧模板宽度方向布设的连接杆和连接于两道所述连接杆中部之间的连接件,两道所述连接杆呈平行布设,且两个所述直杆均固定在两道所述连接杆上。
[0009]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两个所述侧模板之间通过多个对拉螺栓进行紧固连接,两个所述侧模板的中部均对应开有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对拉螺栓安装的螺栓安装孔,多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其沿所述侧模板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
[0010]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两个所述侧模板上所设置的多个所述加固件呈左右对称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均呈水平向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均与侧模板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的数量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对拉螺栓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对拉螺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上。
[0011]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对拉螺栓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的所述连接件上。
[0012]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件为蝶形卡。
[0013]上述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侧模板为镜面板,所述直杆和连接杆均为方木。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投入施工成本较低
[0016]2、施工处理方法简单、操作简易且实现方便。
[0017]3、施工效果好,具有层层设防、多重预控特点,首先通过植筋增加砼连接带的素砼连接,抹灰留缝后采用石膏胶泥进行补缝处理,同时粘贴玻纤布进一步有效防止裂缝产生,填充墙与砼结构件的交界处理效果好,交界处结合能力强且不易出现裂缝,因而本实用新型有效控制了砼接触面裂缝的产生,并且减少了维修费用、降低了工程成本,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实际施工时,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增加砼连接带与留缝贴布双重预控的方法,消除墙面裂缝的产生。
[0018]4、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所有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过程。
[00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效果好,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交界处结合能力强,能有效控制填充墙与砼结构件交界处裂缝的产生。
[002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模板的支立状态示意图。[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接触面上植筋的布设位置示意图。[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直杆与加固件的组装状态示意图。[0026]附图标记说明:[0027]I 一填充墙;2一植筋; 3—侧模板;[0028]3-1—直杆;3-2一连接杆;3-3—蝶形卡;[0029]4一对拉螺栓;5-1—抹灰层一 ; 5-2—抹灰层二 ;[0030]6—I父凝材料填充层;7—玻纤布; 8—钢筋混凝土到力墙[0031]9一轮连接带。【具体实施方式】
[0032]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采用成型模板浇筑成型且连接于所砌筑填充墙I与预先施工完成的砼结构件之间的砼连接带9,所述成型模板包括两个分别支立在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连接处左右两侧的侧模板3,所述填充墙I的厚度d=dO-A d,其中d0为所述5全结构件的厚度,Δ d=40mm~50mm。两个所述侧模板3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3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侧模板3的宽度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两个所述侧模板3之间的间距与填充墙I的厚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3的长度均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长度。所述填充墙I和所述砼结构件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为竖直向接触面或水平向接触面,所述竖直向接触面与填充墙I之间的接缝宽度dl=10cm~14cm,所述水平向接触面与填充墙I之间的接缝宽度d2=8cm~12cm。所述砼连接带9和填充墙I的左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一 5-1,所述砼连接带9和填充墙I的右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二 5-2,所述抹灰层一 5-1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左侧壁相平齐,所述抹灰层二 5-2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右侧壁相平齐。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上植有多道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植筋2,多道所述植筋2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呈左右对称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中位于左侧的植筋2与所述砼结构件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两列所述植筋2中位于右侧的植筋2与所述砼结构件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多道所述植筋2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植筋2均与填充墙I呈平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中上下相邻两道所述植筋2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植筋2的外端至其根部的长度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
[0033]实际施工时,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为混凝土接触面,所述抹灰层一 5-1与所述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一,所述抹灰层二 5-2与所述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二,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的宽度均为2cm±0.5cm,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内均设置有胶凝材料填充层6,所述胶凝材料填充层6的外侧铺贴有一层IOcm?20cm宽的玻纤布7。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的宽度均为2cm,所述玻纤布7的宽度为15c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的宽度以及玻纤布7的宽度进行相应调整。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凝材料填充层6为石膏胶泥,实际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石膏的低收缩性进行裂缝防治。并且,所述石膏胶泥由建筑胶粉和石膏按1: 3的质量比均匀配制而成。
[0036]实际施工过程中,所述砼结构件为布设在填充墙I正上方的钢筋混凝土横梁或者布设在填充墙I 一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或钢筋混凝土立柱,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和钢筋混凝土立柱相接的填充墙I均为填充墙一,所述填充墙一中靠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或所述钢筋混凝土立柱一侧的砌筑方式为马芽槎。本实施例中,所述砼结构件为布设在填充墙I 一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
[0037]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3外侧通过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直杆3-1进行加固,两个所述直杆3-1的长度均与侧模板3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直杆3-1对称布设在侧模板3的中心轴线两侧。
[0038]实际施工时,所述植筋2为直径Φ5mm?Φ8mm的钢筋。本实施例中,所述植筋2为直径Φ 6mm的钢筋。
[0039]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3为镜面板。
[0040]如图5所示,两个所述直杆3-1之间通过多个加固件进行加固,相邻两个所述加固件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加固件包括两道沿侧模板3宽度方向布设的连接杆3-2和连接于两道所述连接杆3-2中部之间的连接件,两道所述连接杆3-2呈平行布设,且两个所述直杆3-1均固定在两道所述连接杆3-2上。
[0041 ]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侧模板3之间通过多个对拉螺栓4进行紧固连接,两个所述侧模板3的中部均对应开有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安装的螺栓安装孔,多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其沿所述侧模板3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
[0042]实际施工时,两个所述侧模板3上所设置的多个所述加固件呈左右对称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均呈水平向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均与侧模板3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的数量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对拉螺栓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上。
[0043]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拉螺栓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的所述连接件上。
[0044]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蝶形卡3-3。所述直杆3-1和连接杆3-2均为方木。[0045]实际布设安装时,多个所述加固件呈均匀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3为由多块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平直面板拼装而成的组合式模板。
[0046]实际施工过程中,对砼连接带9进行浇筑之前,先对所述混凝土接触面进行毛化处理;并且支立侧模板3时,采用双面胶带进行粘贴,保证不漏浆。
[00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成型模板浇筑成型且连接于所砌筑填充墙(I)与预先施工完成的砼结构件之间的砼连接带(9),所述成型模板包括两个分别支立在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连接处左右两侧的侧模板(3),所述填充墙(I)的厚度d=dO-Ad,其中d0为所述砼结构件的厚度,Ad=40mm~50mm ;两个所述侧模板(3)呈平行布设,两个所述侧模板(3)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侧模板(3)的宽度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两个所述侧模板(3)之间的间距与填充墙(I)的厚度相同,两个所述侧模板(3)的长度均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长度;所述填充墙(I)和所述砼结构件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为竖直向接触面或水平向接触面,所述竖直向接触面与填充墙(I)之间的接缝宽度dl=10cm~14cm,所述水平向接触面与填充墙(I)之间的接缝宽度d2=8cm~12cm ;所述轮连接带(9)和填充墙(I)的左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一(5-1),所述砼连接带(9)和填充墙(I)的右侧壁上均均匀涂刷有一层抹灰层二(5-2),所述抹灰层一(5-1)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左侧壁相平齐,所述抹灰层二(5-2)的外侧壁与所述砼结构件的右侧壁相平齐;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上植有多道结构和尺寸均相同的植筋(2),多道所述植筋(2)分左右两列进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呈左右对称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中位于左侧的植筋(2)与所述砼结构件左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两列所述植筋(2)中位于右侧的植筋(2)与所述砼结构件右侧壁之间的间距为35mm~45mm,多道所述植筋(2)均呈水平向布设,且多道所述植筋(2)均与填充墙(I)呈平行布设;两列所述植筋(2)中上下相邻两道所述植筋(2)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植筋(2)的外端至其根部的长度大于填充墙(I)与所述砼结构件之间接缝的宽度。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砼结构件上与填充墙(I)相接的接触面为混凝土接触面,所述抹灰层一(5-1)与所述混凝土接触 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一,所述抹灰层二(5-2)与所述混凝土接触面之间的接缝为接缝二,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的宽度均为2cm±0.5cm,所述接缝一和所述接缝二内均设置有胶凝材料填充层(6),所述胶凝材料填充层(6)的外侧铺贴有一层IOcm~20cm宽的玻纤布(7)。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砼结构件为布设在填充墙(I)正上方的钢筋混凝土横梁或者布设在填充墙(I)一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或钢筋混凝土立柱,与所述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和钢筋混凝土立柱相接的填充墙(I)均为填充墙一,所述填充墙一中靠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8)或所述钢筋混凝土立柱一侧的砌筑方式为马芽槎。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3)外侧通过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直杆(3-1)进行加固,两个所述直杆(3-1)的长度均与侧模板(3)的长度相同,两个所述直杆(3-1)对称布设在侧模板(3)的中心轴线两侧。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直杆(3-1)之间通过多个加固件进行加固,相邻两个所述加固件之间的间距为450mm~550mm,所述加固件包括两道沿侧模板(3)宽度方向布设的连接杆(3-2)和连接于两道所述连接杆(3-2)中部之间的连接件,两道所述连接杆(3-2)呈平行布设,且两个所述直杆(3-1)均固定在两道所述连接杆(3-2 )上。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模板(3)之间通过多个对拉螺栓(4)进行紧固连接,两个所述侧模板(3)的中部均对应开有多个分别供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安装的螺栓安装孔,多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其沿所述侧模板(3)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模板(3)上所设置的多个所述加固件呈左右对称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均呈水平向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均与侧模板(3)呈垂直布设,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的数量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数量相同,且多个所述对拉螺栓(4)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加固件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对拉螺栓(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上。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4)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位置正对的所述加固件的所述连接件上。
9.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蝶形卡(3-3)。
10.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涂料饰面的后砌填充墙同砼接触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3)为镜面板, 所述直杆(3-1)和连接杆(3-2)均为方木。
【文档编号】E04G21/02GK203412293SQ201320419714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3日
【发明者】程建峰, 樊进, 王纾, 解崇晖, 钟青, 房桂梅, 周其胜, 张愿锋, 景旬祥, 黄沛 申请人:陕西建工集团第十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