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悬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50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移动悬挑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悬挑架,其结构简单,同时适用于建筑外立面和室内高处施工,移动方便,减少施工材料使用,节约人力,提高施工效率。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包括架体和悬挑平台,所述悬挑平台固定连接在架体上方,并在长度方向具有伸出架体一侧的悬挑部,悬挑平台的底部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支撑在架体上顶面上,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架体下端与悬挑部相对的一侧设有吊重。
【专利说明】移动悬挑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移动悬挑架,属于建筑施工辅助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建筑外立面施工作业平台有两种,外脚手架和吊篮,外脚手架在建筑主体完成后就会拆除,而对于高层建筑外立面需要施工如涂刷防腐、防火涂料时,一般采用吊篮作业平台施工,但其施工效率低,无法满足建筑施工进度的需要。另外,传统的室内高处作业平台采用普通钢管扣件式搭设,不便移动,搭设需要人力多,物料周转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悬挑架,其结构简单,同时适用于建筑外立面和室内高处施工,移动方便,减少施工材料使用,节约人力,提高施工效率。
[0004]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包括架体和悬挑平台,所述悬挑平台固定连接在架体上方,并在长度方向具有伸出架体一侧的悬挑部,悬挑平台的底部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支撑在架体上顶面上,所述架体的底部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架体下端与悬挑部相对的一侧设有吊重。
[0005]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其中所述架体由水平钢管a、竖直钢管a搭接而成,所述水平钢管a与竖直钢管a之间还连接有斜撑钢管a,所述悬挑平台由水平钢管b、竖直钢管b搭接而成,所述悬挑部自由端与架体间连接有斜撑钢管b。
[0006]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在架体上方设置悬挑平台,通过设置在架体底部相对侧的吊重保持平衡,并在架体底部安装带有刹车的万向轮,这样的结构在室内施工时可根据需要自由移动,悬挑部又可经窗口或玻璃幕墙未安装的开放墙等由室内探出,方便人工对建筑外立面施工,同样可通过底部的万向轮在室内移动,满足外立面移动施工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同时适用于建筑外立面和室内高处施工,移动方便,相比于固定搭建的脚手架,减少了施工材料使用,克服了材料周转紧张的问题,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施工效率。
[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悬挑架作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的主视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的俯视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悬挑架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2、3所示,本实施方式移动悬挑架包括架体10和悬挑平台20,悬挑平台20固定连接在架体10上方,并在长度方向具有伸出架体10 —侧的悬挑部21。[0012]架体10由水平钢管al3、竖直钢管al4通过扣件搭接而成,水平钢管al3与竖直钢管al4之间还连接有斜撑钢管al5进一步加固架体,分担施工荷载。
[0013]悬挑平台20由水平钢管b23、竖直钢管b24通过扣件搭接而成,悬挑部21自由端与架体10间连接有斜撑钢管b25,进一步加强架体对悬挑平台的支撑。
[0014]悬挑平台20的底部安装有底板22,底板22支撑在架体10上顶面上,底板采用方木或木板铺成。
[0015]架体10的底部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11,架体10下端与悬挑部21相对的一侧设有吊重12,用以保持平衡。
[001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移动悬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10)和悬挑平台(20),所述悬挑平台(20)固定连接在架体(10)上方,并在长度方向具有伸出架体(10)—侧的悬挑部(21),悬挑平台(20)的底部安装有底板(22),所述底板(22)支撑在架体(10)上顶面上,所述架体(10)的底部设有带刹车的万向轮(11 ),架体(10)下端与悬挑部(21)相对的一侧设有吊重(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悬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0)由水平钢管a(13)、竖直钢管a (14)搭接而成,所述水平钢管a (13)与竖直钢管a (14)之间还连接有斜撑钢管a (15),所述悬挑平台(20)由水平钢管b (23)、竖直钢管b (24)搭接而成,所述悬挑部(21)自由端与架体(10)间连接有斜撑钢管b(25)。
【文档编号】E04G1/15GK203531345SQ201320591497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曾德骅, 高振洲, 李松, 武科, 朱小六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