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89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包括网板、保温层、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所述保温层的两侧设有竖向龙骨,所述网板由多个网片组装而成,所述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网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保温层的两侧。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的保温性能好、外墙与保温层一次性施工成型、无维护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与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背景技术】
[0002]目前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即通常所说的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为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节能效果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外墙保温等。
[0003]国内外墙保温施工的方法比较多,如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外墙内外保温,这三种外墙保温的施工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在外墙粉刷好的基础上,外墙的内外表面再粘附一层保温层,保温层施工完后,在保温层的表面增加一层保护层,比如外墙满铺钢丝网、粉刷抗裂砂浆等,整个施工过程的工艺非常复杂、保温性能差、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尤其是外墙施工后会产生空壳现象,严重时会引起外墙保温层脱落,外墙保温层的维护成本高,另夕卜,保温层粘附在外墙的表面上,当外墙的饰面层的重量比较重时,会影响外墙的装修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目前外墙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墙与保温层一次性施工成型、无维护成本、保温性能好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包括网板、保温层、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所述保温层的两侧设有竖向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板由多个网片组装而成,所述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网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保温层的两侧。
[0007]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保温层的两侧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
[0008]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为L型构件,所述L型构件的一侧或二侧设有穿孔。
[0009]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保温层的一侧或两侧设有防风阻拉结筋。
[0010]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竖向龙骨为C型竖向龙骨,所述C型竖向龙骨的厚度为0.4 IM以上。
[0011]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连接件为U型连接件和J型连接件。
[0012]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网片为金属网;所述网片与保温层形成的中空孔对称布置在保温层两侧。
[0013]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网片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所述网片表面上的孔为有规则的菱形孔。
[0014]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网板由多个网片组装而成,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网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保温层的两侧,等待网片和保温层全部安装后进行浇筑,因此施工过程中外墙与保温层一次性施工成型,网板外墙的保温性能好、无维护成本、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板外墙的正面网片接头位置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网板外墙的背面网片接头位置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U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J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包括网板、保温层1、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保温层I的两侧设有竖向龙骨3,所述网板由多个网片5组装而成,网片5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网片5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保温层I的两侧。
[0023]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网板的抗风能力,保温层的一侧或两侧设有防风阻拉结筋,防风阻拉结筋与两端的墙或柱上的预埋件进行连接,防风阻拉结筋的间距为100-150Cm,防风阻拉结筋固定后位于网片5的内侧与保温层I之间;网板外墙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固定好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然后固定保温层I 一侧的网片5,等待此侧的网片5全部固定好后用防风阻拉结筋对网片5进行加固,提高了网片5的抗风能力;然后安装保温层I和另一侧的网片5,保温层I由多个保温板组装而成,施工过程中便于工人的安装,保温板固定后受到的风阻力减少,确保施工安全,另外,安装好部分的保温板和网片5后,立即用连接件对保温板和网片5进行加固,逐步推进,直到安装完所有保温板和网片5,施工非常方便。
[0024]在实际应用中,网片5与保温层I形成的中空孔2对称布置在保温层I两侧。保温层I的两侧网片5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当外墙的高度非常高时,保温层I的一侧网片5的上下接头位置也相互错开,网片5为金属网或其它材料的网,网片5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网片5表面上的孔为有规则的菱形孔。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为L型构件,L型构件的一侧或二侧设有穿孔4,如图4、图5所示,连接件选用U型连接件9和J型连接件8,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为L型构件,安装过程中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的朝向应一致,当外墙为异型墙时,L型构件的形状与外墙的轮廓保持一致。
[00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安装时,首先将L型构件用射钉或带塑料套管的螺丝钉交错固定好,间距不大于600mm,用射钉固定连接墙与柱的L型构件,在高度方向L型构件的间距不大于600mm ;然后将网片5固定于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之间,用22#铁丝将网片5进行组装立网,保证网片5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防止网片5的接头位置对墙体受力的影响,网片5安装时应从门边或墙边开始依次组装,相邻的网片5用22#镀锌铁丝绑扎,间距不大于300mm,每个网片5与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的固定点均不少于2道,网片5安装过程中,须提前将门、窗两边及墙直角转角处的定型网固定好,以保证拐角及门边垂直,网片5组装完毕后应进行修整,主要修整网片5的平整度,并对网片5连接处进行适当加固,以保证墙体每边的浇筑厚度,进而保证墙体的整体厚度,每个网片5的宽度为54 Cm,每个网片5一般有三个波浪形的槽口,在两边的波浪形槽口的中间各加装一根C型竖向龙骨3,竖向龙骨3紧贴网片5,用22#铁丝将竖向龙骨3和网片5进行绑扎,C型竖向龙骨3的厚度为0.4mm以上,这样能加强网片5与上固定件6和下固定件7的连接,再用防风阻拉结筋对网板进行加固,确保网板的牢固、可靠;然后安装好保温板和另一侧的网片5,待网片5和保温板安装好后,最后用U型连接件9和J型连接件8将网片5和保温板连接成一个整体,U型连接件9用于两个网片5的拼接部位,将两个网片5和保温板连接成一个整体,J型连接件8用于网片5的中间部位,将网片5和保温板连接在一起,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人组装网片非常方便、安全,同时能防止网片的变形。网板验收合格后,外墙进行浇筑,外墙进行浇筑包括:第一步对网板进行填槽,填槽的物质一般为水泥砂浆,网板填槽时用1:3水泥砂浆,主要是将网板的凹槽填平,外墙浇筑时水泥砂浆不宜高出板面,以免二次抹面时厚度过厚;第二步冲筋并抹面,水泥砂浆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进行冲筋并抹面,抹面宜用1:2.5水泥砂浆,抹面厚度应严格控制,厚度较大应分层进行,以免开裂;第三步养护,墙面粉刷完毕后进行不少于2天的洒水养护,以防墙面出现裂缝。由上可见,施工过程中网板外墙与保温层一次性施工成型,网板外墙的保温性能好、无维护成本、安全,同时施工也非常方便。
[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包括网板、保温层、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所述保温层的两侧设有竖向龙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板由多个网片组装而成,所述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网片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保温层的两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两侧网片的接头位置相互错开。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为L型构件,所述L型构件的一侧或二侧设有穿孔。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一侧或两侧设有防风阻拉结筋。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龙骨为C型竖向龙骨,所述C型竖向龙骨的厚度为0.4 mm以上。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U型连接件和J型连接件。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片为金属网;所述网片与保温层形成的中空孔对称布置在保温层两侧。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片接头相互错开的网板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片的截面形状为波浪形,所述网片表面上的孔为有规则的菱形孔。
【文档编号】E04B2/56GK203603309SQ201320751851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5日
【发明者】赵海燕, 沈宝霖 申请人:良固建筑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