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011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安装于建筑基础部分和建筑上部结构之间,所述支座包括抗震结构和减振结构,所述抗震结构连接于减振结构下方的中部。本发明涉及的这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结构简单,将抗震与减振、降噪结合在一起,既节省了施工成本,也节省了材料使用成本,并减少建筑二次结构噪声等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用于建筑抗震、振动及噪音控制领域,针对地震及振动源对建筑产生的破坏及噪音振动污染进行控制,本发明为一种建筑基础支座。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以其便捷、快速、准时、节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优势,迅速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热点。但振动与噪音污染也会对沿线建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其沿线的建筑在满足国家相应抗震规范设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振动与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为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在满足建筑抗震要求的同时,对建筑附近的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噪音污染进行控制。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所述支座安装于建筑基础部分和建筑上部结构之间,所述支座包括抗震结构和减振结构,所述抗震结构连接于减振结构下方的中部;所述减振结构包括连接套筒、承接板和减振板,所述连接套筒开口朝下设置,承接板设置于连接套筒内顶部、两端置顶于连接套筒内壁上,承接板顶部连接减振板。
[0005]连接套筒采用筒状设计,深度超过承接板位置,这样的设计能充分的节省施工成本及材料成本,并保证了生产的的简便。连接套筒安装就位后,可在承接板与连接套筒的缝隙中喷涂密封胶。这样在保证结构稳定同时也很好的隔绝了减振板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可进一步保护减振板,为减振板抗老化、抗腐蚀等性能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承接板的设计功能是连接上部减振部分与下部抗震部分,为更好的提高连接套筒整体稳定性承接板外圈采用凸起设计,即使支座受较大的外部横向力承接板的凸起也能很好的稳定支座上部减振部分,使连接套筒不至于倾覆。为了使减振板的位置固定在外部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连接板上部采用上部采用凹槽设计。连接板整体设计是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减少材料的使用
为保证支座在大地震灾害下不至于结构性的破坏,能更好的保护建筑。连接板与叠层橡胶的外圈设置限位圈,限位圈的与支撑板面的角度根据建筑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0006]本发明涉及的这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具有减振降噪功能,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附近建筑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减振、降噪方案。本发明结构简单,应用成本较其他建筑减振方案低,抗震、减振、降噪三者结合为一体,使工艺简化,既节省了施工成本,也节省了材料使用成本,且能解决建筑二次结构噪声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08]图1本发明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的俯视图;
图2为发明剖面图;
图3为发明半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结构图及剖视图。减振结构包括连接套筒1、承接板3和减振板7,所述连接套筒I开口朝下设置,承接板3设置于连接套筒I内顶部、两端置顶于连接套筒I内壁上并留有一定缝隙,施工安装好后,须在其缝隙里喷涂密封胶,承接板3底部连接减振板7。连接套筒I增加了减振部分的稳定性,当抗震结构发生水平剪切时也能通过连接套筒与承接板保证减振部分结构的稳定。
[0010]减振部分主要由连接套筒1、承接板3、减振板7组成。减振板7材料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并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其固有频率、刚度、抗化学腐蚀性、耐火性等技术指标,通过减振板7把建筑基础部分与建筑上部结构隔离,从而达到隔振的作用,进而对建筑附近振动源产生的振动与噪音进行控制。
[0011]抗震结构包括内部钢板4和叠层橡胶5,内部钢板4与叠层橡胶5交叉连接。抗震结构还包括铅芯8,所述铅芯8支撑在承接板3底部中间处,铅芯8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2上。内部钢板与叠层橡胶整体叠加呈圆筒形,铅芯8为圆柱形,三者的中心线同轴。内部钢板4和叠层橡胶5的外侧具有保护层6。
[0012]保护层6的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圈21,限位圈21固定在支撑板2上。当支座发生较剧烈的形变时可通过支撑板上的限位圈能很好的保持抗震结构的稳定性,并保护支座结构不受到严重水平破坏。
[0013]横波为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的主要能量,当地震时橡胶支座发生水平变形,整个铅芯由于被支撑板2及承接板3约束而强迫发生剪切变形,因铅芯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能极大的耗散低能的能量。支撑板2、承接板3、内部钢板4、层叠橡胶5、铅芯8共同组成抗震结构结构具有较好的滞回特性,能在地震时充分的耗散地震产生的能量。
[0014]抗震结构与减振部分通过承接板联结,使抗震功能与减振降噪功能合理的集合在本发明中,承接板的外观形状设计方式使减振部分与抗震结构结合更稳定,能有效的把建筑上部结构自重传递给建筑基础。
[0015]本发明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凡是在本发明构思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安装于建筑基础部分和建筑上部结构之间,所述支座包括抗震结构和减振结构,所述抗震结构连接于减振结构下方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结构包括连接套筒、承接板和减振板,所述连接套筒开口朝下设置,承接板设置于连接套筒内顶部、两端置顶于连接套筒内壁上,承接板顶部连接减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结构包括内部钢板和叠层橡胶,内部钢板与叠层橡胶交叉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结构包括铅芯,所述铅芯支撑在承接板底部中间处,铅芯的底部连接在支撑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钢板和叠层橡胶的外侧具有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抗震、减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外侧设有椎体形状的限位圈,限位圈固定在支撑板上。
【文档编号】E04B1/98GK104131617SQ201410352250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3日
【发明者】房海元, 邵斌, 孙燕, 佟小朋, 王超, 高淑华, 梁国君, 刘伟, 李贵花, 李腾, 任奇, 孙方遒, 曾凡冲, 周迎春, 邹长云 申请人: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