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舱式床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55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舱式床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它包括至少一个床位单元,床位单元包括上下间隔叠置的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之间设置有墙板,墙板、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围合成半封闭的方体床位空间;墙板上设置有折叠门和换气装置,折叠门与换气装置分别位于不同方向侧的墙板上。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空间设计的思路,即一个独立的床位单元即是一个完整的私密空间,通过换气装置来进行床位空间内部的空气流通,并利用折叠门实现住户的进出以床房的封闭锁合;同时,多个床位单元可根据安装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无限水平拼装和/或无限的上下叠置拼装;其采用人性化结构设计、装配方便、私密性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舱式床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舱式床房。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安装于多床位场所的床体大都采用开放式结构,如:集体宿舍、旅店或其他装设有双床位以上的建筑物,以及火车、汽车或轮船等交通工具。这些床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却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私密性及舒适性差,人性化欠缺,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2、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3、私人物品及人身安全得不到充足保障,容易发生盗窃事件。
[0003]基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床体进行结构和功能改进,以满足人们实际的使用需求。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功能丰富,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提供舒适个人空间的新型舱式床房。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它包括至少一个床位单元,所述床位单元包括上下间隔叠置的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所述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之间设置有呈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侧分布的墙板,所述墙板、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围合成半封闭的方体床位空间;
[0007]所述墙板上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出的折叠门和用于实现床位空间内的空气流动的换气装置,所述折叠门与换气装置分别位于不同方向侧的墙板上。
[0008]优选地,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装设于墙板上的窗架壳,所述窗架壳凸出于墙板的外表面,所述窗架壳的内侧形成有盥洗槽、电气装设口和若干个风口,所述风口内装设有风扇,所述盥洗槽内设置有梳妆镜。
[0009]优选地,所述墙板上开设有一开门口,所述折叠门装设于开门口上,所述开门口的外侧还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将折叠门的四周轮廓封装于墙板和防护罩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床位单元还包括一梯级脚踏连接件,所述梯级脚踏连接件位于折叠门所处的墙板的延伸方向上。
[0011]优选地,所述床位单元的顶部、位于顶部格栅板的四个边角的上方向上延伸有“L”形支撑柱。
[0012]优选地,所述顶层格栅板上还铺设有中层板,所述中层板上、对应于折叠门的位置相对于墙板向外延伸有脚踏。
[0013]优选地,所述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均包括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纵梁和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纵梁的顶部或底部。
[0014]优选地,所述“ L ”形支撑柱上还设置有一扶手。
[0015]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空间设计的思路,即一个独立的床位单元即是一个完整的私密空间,通过换气装置来进行床位空间内部的空气流通,并利用折叠门实现住户的进出以床房的封闭锁合;同时,多个床位单元可根据安装场所的实际情况进行无限水平拼装和/或无限的上下叠置拼装;其采用人性化结构设计、装配方便、私密性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以第一种实施例为例进行拼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它包括至少一个床位单元A,多个床位单元A可以进行无限水平拼装和/或无限上下叠置拼装;床位单元A包括上下间隔叠置的顶层格栅板I和底层格栅板2,在顶层格栅板I和底层格栅板2之间设置有呈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侧分布的墙板3,墙板3、顶层格栅板I和底层格栅板2围合成半封闭的方体床位空间;同时,在墙板3上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出的折叠门4和用于实现床位空间内的空气流动的换气装置,折叠门4与换气装置分别位于不同方向侧的墙板3上,以增加空气流通的效果及床房使用的便利性,折叠门4与换气装置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床房具体的装配场所进行设置,以折叠门4所处的墙板3为前方向侧,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可设置于左方向侧或右方向侧;也可如图3所示设置于后方向侧。如此,可使一个独立的床位单元A形成一个私密空间,避免住户之间的相互影响,住户利用底层格栅板2放置床垫等床上用品,可由折叠门4进出并通过折叠门4将整个床房锁合,而换气装置则有效的增强了床位空间内的空气流通,而且折叠门4与换气装置的设置位置也有利于提高床位空间内的空气对流,进而提闻换气效果。
[0022]为最大限度的增强床房的功能,本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包括装设于墙板3上并凸出于墙板3的外表面的窗架壳5,在窗架壳5的内侧形成有盟洗槽6、电气装设口 7和若干个风口 8 ;如此,可在风口 8内装设风扇(图中未示出)或空调等装置,在盥洗槽6内设置梳妆镜(图中未示出)等装置,在电气装设口 7内装设电源插座、灯具开关件、电气控制开关等众多电气装置。
[0023]为保证折叠门4的装配效果并便于住户使用,在墙板3上开设有一开门口,折叠门4装设于开门口上;同时,在开门口的外侧还设置有防护罩9,如此,可利用防护罩9将折叠门4的四周轮廓封装于墙板3和防护罩9之间,以使折叠门4与整个床房的其他部件形成为一体。
[0024]同时,为便于多个床位单元A之间的水平拼装,提高拼装速度并保证拼装的牢固性,本实施例的床位单元A还包括一梯级脚踏连接件10,梯级脚踏连接件10位于折叠门4所处的墙板3的延伸方向上;如此,利用梯级脚踏连接件10不但可以进行相邻的两个床位单元A之间的水平拼装(如图4所示),也可以自然形成梯级,便于住户上下。同时,为了保证多个床位单元A之间的上下叠置拼装(如图4所示),在床位单元A的顶部、位于顶部格栅板I的四个边角的上方向上延伸有“L”形支撑柱11,利用“L”形支撑柱11可以实现对叠置的床位单元A的边角的包裹保证床位单元A的拼装的牢固性,同时,也可实现定位导向功能,保证床位单元A之间的拼装速度。
[0025]当存在上下叠置的多个床位单元A时,为便于住户由折叠门4内上下进出,在顶层格栅板I上还铺设有中层板12,在中层板12上、对应于折叠门4的位置相对于墙板3向外延伸有脚踏13 (具体为脚踏13设置于开门口的正上方)。
[0026]另外,为能够在保证床房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床房的结构,减小整个床房的材料用量和重量,本实施例的顶层格栅板I和底层格栅板2均包括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纵梁14和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横梁15,横梁15设置于纵梁14的顶部或底部。为进一步方便用户进出,在“L”形支撑柱11上(具体为对应于梯级脚踏连接件10所在位置的上方)还设置有一扶手16。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个床位单元,所述床位单元包括上下间隔叠置的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所述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之间设置有呈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侧分布的墙板,所述墙板、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围合成半封闭的方体床位空间; 所述墙板上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出的折叠门和用于实现床位空间内的空气流动的换气装置,所述折叠门与换气装置分别位于不同方向侧的墙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装置包括装设于墙板上的窗架壳,所述窗架壳凸出于墙板的外表面,所述窗架壳的内侧形成有盟洗槽、电气装设口和若干个风口,所述风口内装设有风扇,所述盥洗槽内设置有梳妆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上开设有一开门口,所述折叠门装设于开门口上,所述开门口的外侧还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将折叠门的四周轮廓封装于墙板和防护罩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位单元还包括一梯级脚踏连接件,所述梯级脚踏连接件位于折叠门所处的墙板的延伸方向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位单元的顶部、位于顶部格栅板的四个边角的上方向上延伸有“L”形支撑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格栅板上还铺设有中层板,所述中层板上、对应于折叠门的位置相对于墙板向外延伸有脚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格栅板和底层格栅板均包括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纵梁和若干个并排间隔排列的横梁,所述横梁设置于纵梁的顶部或底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舱式床房,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支撑柱上还设置有一扶手。
【文档编号】E04H1/12GK204098539SQ201420518375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0日
【发明者】陈存建 申请人:陈存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