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件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93349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管件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管件连接装置,包括:上撑片;以及与上撑片非紧连接的下撑片;上撑片和下撑片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调节孔,螺钉穿过调节孔将上撑片和下撑片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下撑片中开设通孔,顶紧螺钉穿过通孔顶紧上撑片使上撑片和下撑片反方向张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管件连接装置,上撑片和下撑片中开设调节孔,螺钉穿过调节孔将上撑片和下撑片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将相互之间非紧连接的上撑片和下撑片置于两个待连接管件端部的内壁,下撑片中开设通孔,顶紧螺钉穿过开设的通孔顶紧上撑片使得上撑片和下撑片反方向张开,进而压紧待连接管件的内壁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成一体,使得管件之间连接固定简易,所需耗费的成本较低且管件连接处的缝隙较少。
【专利说明】管件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件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护栏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和实施,护栏扶手的管件之间常常由于各种因素而需要进行连接固定。
[0003]因为,为解决护栏扶手的管件之间的连接固定,多数采用焊接,也可通过一个套筒在螺钉、结构胶或紧配合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护栏扶手中的管件连接固定非常麻烦,所需耗费的成本较高,且管件连接处的缝隙较多。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连接固定简易,所需耗费的成本较低且管件连接处的缝隙较少的管件连接装置。
[0005]一种管件连接装置,包括:
[0006]上撑片;以及
[0007]与所述上撑片非紧连接的下撑片;
[0008]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调节孔,螺钉穿过所述调节孔将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
[0009]所述下撑片中开设通孔,顶紧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顶紧所述上撑片使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反方向张开。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撑片包括第一管件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底部的上耳板,所述上耳板中开设第一调节孔。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撑片包括第二管件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顶部的下耳板,所述下耳板中开设与所述第一调节孔相对应的第二调节孔。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耳板置于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下耳板置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的中间位置。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孔为腰形孔或长形孔。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中开设与所述通孔相对应且设置了螺纹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盲孔。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中,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分别置于两个待连接管件端部的内壁上,所述通孔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的端部,所述待连接管件端部开设连接孔,所述顶紧螺钉与螺母相配合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定位孔中,以通过拧紧的顶紧螺钉固定反方向张开的上撑片和下撑片,压紧待连接管件的内壁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成一体。
[001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0017]管件连接装置,其包括上撑片和下撑片,上撑片和下撑片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调节孔,螺钉穿过调节孔将上撑片和下撑片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将相互之间非紧连接的上撑片和下撑片置于两个待连接管件端部的内壁,下撑片中开设通孔,顶紧螺钉穿过开设的通孔顶紧上撑片使得上撑片和下撑片反方向张开,进而压紧待连接管件的内壁以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成一体,以使得管件之间连接固定简易,所需耗费的成本较低且管件连接处的缝隙较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管件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0019]图2为管件连接装置与管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0]图3为上撑片的立体图;
[0021]图4为管件连接装置连接固定管件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了解实用新型新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实用新型新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0023]如图1至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管件连接装置,包括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 0
[0024]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分别用于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撑作用将两个待连接的管件连接为一个整体。具体的,下撑片30将与上撑片10非紧连接,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调节孔,螺钉50穿过调节孔将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以得以调节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而得以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管径的管件之间的连接固定。
[0025]此时,将如上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置于两个待连接管件的端部内壁,即如图2所示的第一待连接管件1和第二待连接管件3,下撑片30中开设通孔310,顶紧螺钉70穿过通孔310顶紧上撑片10使得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反方向张开,进而使得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均与待连接管件的端部内壁相抵接,以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为一个整体。
[0026]进一步的,上撑片10包括第一管件支撑板110和连接于第一管件支撑板110底部的上耳板130,该上耳板130中开设第一调节孔131。
[0027]其中,第一管件支撑板110可为平板状或者圆弧板状,以便于管件内壁相抵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件支撑板110为圆弧板状,从而得以与管件内壁相契合,使得管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更为稳定可靠。
[0028]上耳板130可为与第一管件支撑板110所在的平面或者切面相垂直的长条形平板,其上所开设的第一调节孔131可为腰形也是或者矩形孔,以便于实现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之间的上下调节。
[0029]进一步的,下撑片30包括第二管件支撑板330和连接于第二管件支撑板330顶部的下耳板350。下耳板350中开设与第一调节孔131相对应的第二调节孔351。
[0030]相应的,下撑片30可为平板状或者圆弧板状,以与管件内壁相抵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管件支撑板330为圆弧状,从而与管件内壁相契合,使得管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更为稳定可靠。
[0031]下耳板350可为与第二管件支撑板330所在的平面或者切面相垂直的长条形平板,其上所开设的第二调节孔351可为腰形孔或矩形孔,以便于实现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之间的上下调节。
[0032]进一步的,上耳板130置于第一管件支撑板110的中间位置,下耳板350置于第二管件支撑板330的中间位置。
[0033]如图3所示,第一管件支撑板110中开设与通孔310相对应且设置了螺纹的定位孔111,该定位孔111为盲孔。
[0034]结合参阅图4,通孔310开设于第二管件支撑板330中,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分别置于两个待连接件管件的端的内壁上,通孔310分别开设于第二管件支撑板330的端部,待连接管件端部开设连接孔5,顶紧螺钉70与螺母相配合依次穿过连接孔5和通孔310且螺纹连接于定位孔111中,以通过拧紧的顶紧螺钉70固定反方向张开的上撑片10和下撑片30,压紧待连接管件的内壁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成一体。
[0035]通过如上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将实现了管件之间的快速安装以及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使得相互连接的管件外表面平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0036]由技术常识可知,以上实施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式来实现,故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因此,上述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都只是举例说明,还可以有若干变形,并不是仅有,所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等同范围内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撑片;以及 与所述上撑片连接的下撑片; 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中分别开设相对应的调节孔,螺钉穿过所述调节孔将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可相对滑动地非紧连接; 所述下撑片中开设通孔,顶紧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顶紧所述上撑片使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反方向张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片包括第一管件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底部的上耳板,所述上耳板中开设第一调节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撑片包括第二管件支撑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顶部的下耳板,所述下耳板中开设与所述第一调节孔相对应的第二调节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耳板置于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的中间位置,所述下耳板置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的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为腰形孔或长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支撑板中开设与所述通孔相对应且设置了螺纹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盲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中,所述上撑片和下撑片分别置于两个待连接管件端部的内壁上,所述通孔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二管件支撑板的端部,所述待连接管件端部开设连接孔,所述顶紧螺钉与螺母相配合依次穿过所述连接孔和所述通孔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定位孔中,以通过拧紧的顶紧螺钉固定反方向张开的上撑片和下撑片,压紧待连接管件的内壁将两个待连接管件连接成一体。
【文档编号】E04F11/18GK204238485SQ201420582284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9日
【发明者】白宝鲲 申请人: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