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002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行业中,外墙板采用预制的方式进行工厂化生产,然后现场组装,因而能实现标准化,且质量可控,高效快捷。目前,在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湿挂连接,由预埋在外墙板中的连接钢筋上段伸入叠合梁上部的现浇层,进行现浇混凝土固定连接,这种单纯的用钢筋连接的方式不稳固,且在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误差、偏移,后期安装不易于修正;另一种方式采用干挂连接,在外墙板中埋设较长的锚筋或钢板连接件,锚筋或钢板连接件通过角钢与埋设在框架梁中的另一种预埋件进行刚性连接,这种方式相对工期较短,但是安装不便,在设计时预埋件按照预定间距进行预埋,要求设计尺寸十分精准,否则难以对接成功,一旦对接不上,不仅耗时耗工,甚至造成外墙板无法挂接,造成浪费。同时,预制外墙板的现场装配过程中,要对其拼接处进行防水处理,避免雨水沿外墙板的拼接缝渗入室内,同时如果渗水现象严重,将致使连接部位疏松,长期使用导致预制外墙的有效承受荷载能力下降,带来了重大的工程隐患。传统的外挂墙板的防水通常是在接缝处打防水胶,不仅施工的工作量大,而且防水胶随着时间的长久会出现老化,最后导致漏水现象的发生,影响装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和建筑质量。综上所述,亟需开发一种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安装节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的外墙板安装节点。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包括上外墙板、下外墙板和横梁,以及用于固定上外墙板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锚固件,所述连接板上部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锚固件位于连接板下部并与连接板相连,所述横梁上端设有现浇层,所述锚固件锚固在现浇层内,所述限位件由上外墙板底端插入上外墙板中;所述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设有防水板,所述上外墙板底端设有槽口,所述防水板的一侧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中,所述防水板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中。在墙板的预制过程中,将所述防水板的一侧预埋在下外墙板的顶部,其预埋的位置与上外墙板的槽口位置相对应。当然,防水板也可是在下外墙板落位后设置在下外墙板上,尤其是针对保温外墙板,防水板可在下保温外墙板落位后直接插入下保温外墙板的外叶板与内叶板之间的任意位置。施工过程中,在现浇层未浇筑之前,将所述锚固件固定在待浇筑的位置,然后浇筑混凝土,随着现浇层混凝土的凝固,锚固件固定连接在现浇层中;随着上外墙板的落位,防水板伸入所述槽口中,所述限位件插入所述上外墙板中,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外墙板运输和对接的过程中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保温层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所述槽口可以是在上外墙板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优选设置在保温层,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底部的保温层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或密封条进行封堵。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和下外墙板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应当理解,防水板也可由其他材质制备,如弹性材料,如塑料,当然,如采用塑料材质的防水板,所述防水板露出下外墙板的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为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有利于防水板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进一步,所述防水板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刚度的凸肋。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本身弯折形成凸肋,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伸入槽口的一侧弯折。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的刚度。进一步,所述防水板为U型防水板,所述U型防水板的两侧均锚固在在所述下外墙板中。如此设置,一方面增加了防水板与下外墙板的锚固力,同时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防水板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进一步,所述U型防水板的一侧预埋在所述下墙板中,另一侧与下外墙板活动连接。如此设置,同样是提高防水板的刚度,一方面防水板为两层,本身刚度增加,另外下外墙板的顶面对U型防水板与下外墙板活动连接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这样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碰撞变形过大。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弯折部形成U型槽,所述U型槽中包裹有泡沫条。如此设置,泡沫条对防水板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进一步,所述防水板的弯折部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的弯折部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靠近上外墙板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与槽口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与上外墙板发生碰撞。进一步,所述防水板锚固在下外墙板中的部位设有孔和/或缺口。如此设置,在防水板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一方面避免墙板预制过程中在防水板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墙板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在下外墙板中的锚固力。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槽口设置在保温层,所述槽口内设有导水板,所述导水板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结构层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而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中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自结构层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导,防止其沿导水板向室内渗透。进一步,所述导水板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与防水板发生碰撞。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然后沿保温层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保温层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底部后沿结构层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在结构层底部开设滴水槽,当然,所述滴水槽在结构层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的外侧。进一步,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和结构层,所述U型防水板与下墙板活动连接的一侧位于所述下外墙板保温层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与下外墙板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的保温层,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进一步,所述上外墙板内预埋有用于固定所述限位件的紧固件。在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通过连接件将上外墙板与横梁上部的现浇层相连,紧固件的预埋便于插入上外墙板中的限位件与上外墙板形成可靠连接。进一步,所述紧固件为灌浆管,所述灌浆管连通所述上墙板的底端和侧壁,所述限位件由上外墙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浆管中,所述灌浆管中灌注有浆料。吊装上外墙板的过程中使得所述限位件由上外墙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浆管中,然后从灌浆管的另一端灌入浆料,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外墙板安装方式的缺陷,不仅连接牢固,而且安装方便。进一步,所述紧固件为连接盒,所述连接盒的底板设有插入孔,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插入孔后插入所述连接盒中。吊装上外墙板的过程中使得所述限位件由上外墙板底端插入所述连接盒中,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预埋连接盒可以对上外墙板局部进行加强,那么在上外墙板落位时,连接部位不会由于局部应力过大碰碎上外墙板混凝土,同时连接盒的底板与连接件接触,可以满足局部受压的要求。应当说明的是,为了使限位件与连接盒对接方便,所述连接盒底板开设的插入孔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可根据安装过程的具体情况而设定。进一步,所述锚固件一端与连接板相连,另一端向远离可调件的方向延伸,所述锚固件与连接板平行。以往为了增加锚固件在现浇层中的锚固力,故将锚固件设置成与连接板垂直的方式,尽量的增大锚固件在现浇层的伸出长度,但由于现浇层中预埋有通长筋、箍筋等钢筋,钢筋较密、较多,往往会出现锚固件与预埋钢筋位置打架的情况,严重影响安装效率。本发明将锚固件设置成与连接板平行的方式,这样,锚固件伸入至现浇层中的位置并不深,可有效避免在安装过程中锚固件与现浇层中的钢筋位置打架,即不会出现锚固件避让预埋钢筋而导致无法保证连接板与外挂板的连接位置的情况,增加施工效率。当然,为了增加锚固力,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预埋钢筋与锚固件相连。进一步,所述锚固件由两个以上平行设置的锚固支腿构成。如此设置,锚固支腿之间存在间隙,可进一步避免锚固件与预埋钢筋位置打架。进一步,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可调件,所述可调件穿接所述连接板并可相对连接板在竖直方向移动。可调件的设置用于上外墙板的高度的微调,将上外墙板固定在预定的安装位置,使得外墙板的安装更为精确、细致。进一步,所述可调件包括开设在连接板上的螺孔和与所述螺孔配合使用的螺杆,所述螺杆穿接所述螺孔并可沿所述螺孔的轴向移动。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使得螺杆沿所述螺孔的轴向移动,螺杆顶端顶住上外墙板进而带动上外墙板移动,将上外墙板移动至预定的安装位置。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开设有通孔,所述可调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底面开孔处的螺母和与所述螺母配合使用的螺杆,所述螺杆穿接所述螺母和通孔并可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使得螺杆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螺杆顶端顶住上外墙板进而带动上外墙板移动,将上外墙板移动至预定的安装位置。进一步,所述可调件还包括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螺杆顶部,所述限位件连接在所述调节板的上部。调节板的设置,主要是扩大可调件与上外墙板底端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可调件承受上外墙板的荷载。将所述限位件连接在所述调节板的上部,这样可通过调节可调件可调节限位件的位置,容易使其与灌浆管对接。进一步,所述限位件与可调件轴线错位设置。此处所述的轴线错位设置是指限位件与螺杆的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使得限位件在调节板上沿螺杆的轴线转动,这样可对限位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便于限位件与灌浆管的对接,提高安装效率,提高外墙板安装过程的容错率。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底面设有防护件,所述防护件围合在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的一端。如此设置,首先可以防止混凝土将螺纹杆吃死,导致螺纹杆无法调节,另外,还能方便整个外墙板的固定,最为重要的是,防护件的一个端面紧贴现浇层,在现浇层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可以形成对防护件端面的倚靠支撑,防止连接板因承受墙板的自重而弯曲变形。进一步,所述灌浆管为波纹管。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灌浆管与灌入灌浆管中浆料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二者之间的粘结力。附图说明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放大图;图3~6分别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9~12分别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3和15分别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无连接件处的剖面图;图1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墙板安装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16~21分别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2和23分别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型卡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U型卡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水板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型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图1中所涉及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29为28中所涉及的连接件的正视图;图30为图28中所涉及的连接件的左视图;图31为图28中所涉及的连接件的右视图;图32为图28中所涉及的连接件的俯视图;图33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外墙板2下外墙板3防水板4槽口5防水胶6密封条7泡沫条8弯折部9孔10缺口11U型槽12凸肋13凹槽14U型卡15连接板16凸块17凸条18导水板19滴水槽20保温层21结构层22限位件23锚固件24连接板25螺杆26螺母27调节板28防护件29灌浆管30连接盒31横梁32现浇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本发明实施例如下,参照图1和图2,一种外墙板安装节点,包括上外墙板1、下外墙板2和横梁31,以及用于固定上外墙板1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24和锚固件23,所述连接板24上部设置有限位件22,所述锚固件23位于连接板24下部并与连接板24相连,所述横梁31上端设有现浇层32,所述锚固件23锚固在现浇层32内,所述限位件22由上外墙板1底端插入上外墙板1中;所述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设有防水板3,所述上外墙板1底端设有槽口4,所述防水板3的一侧锚固在所述下外墙板2中,所述防水板3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槽口4中。在墙板的预制过程中,将所述防水板3的一侧预埋在下外墙板2的顶部,其预埋的位置与上外墙板1的槽口4位置相对应。当然,防水板3也可是在下外墙板2落位后设置在下外墙板2上,尤其是针对保温外墙板,防水板3可在下保温外墙板2落位后直接插入下保温外墙板的外叶板与内叶板之间的任意位置。施工过程中,在现浇层32未浇筑之前,将所述锚固件23固定在待浇筑的位置,然后浇筑混凝土,随着现浇层32混凝土的凝固,锚固件23固定连接在现浇层32中;随着上外墙板1的落位,防水板3伸入所述槽口4中,所述限位件22插入所述上外墙板1中,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1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拼装完成后,此时的防水板3起到了类似于防水企口的榫头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室外雨水渗漏至室内,提供了可靠的防水保证,外墙板运输和对接的过程中不会由于碰撞而损坏,同时也不会损坏构件,即不会对保温层20和装饰面层造成损坏,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建筑质量。所述槽口4可以是在上外墙板1预制的过程中预留,也可以是安装过程中开设,针对保温外墙板,所述槽口4优选设置在保温层20,这样装配过程中仅需将上外墙板1底部的保温层20挖掉部分即可形成槽口4,简化施工程序,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装配完成后,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可在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的连接处的内、外侧分别采用和防水胶5或密封条6进行封堵。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板3的材质为不锈钢。如此设置,所述防水板3即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且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即耐久性好,同时刚度适中,在吊装时,上外墙板1和下外墙板2发生碰撞不会导致构件以及防水件本身损坏,且其本身不会由于碰撞变形过大无法复原。应当理解,防水板3也可由其他材质制备,如弹性材料,如塑料,当然,如采用塑料材质的防水板3,所述防水板3露出下外墙板2的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防水板3为折线形或波浪形。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同时,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折线状的防水板3有利于防水板3之间的连接,采用同种折线形的钢板将两段用胶水连接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述防水板3设有至少一条用于加强防水板3刚度的凸肋12。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所述凸肋12可以是另外设置在防水板3上的加强件,当然优选为防水板3本身弯折形成凸肋12,这样可尽可能的节省材料,同时简化施工程序,降低成本。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述防水板3伸入槽口4的一侧弯折。如此设置,可增加防水板3的刚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述防水板3为U型防水板3,所述U型防水板3的两侧均锚固在在所述下外墙板2中。如此设置,一方面增加了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的锚固力,同时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防水板3的刚度,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且无法复原时影响其防水效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述U型防水板3的一侧预埋在所述下墙板中,另一侧与下外墙板2活动连接。如此设置,同样是提高防水板3的刚度,一方面防水板3为两层,本身刚度增加,另外下外墙板2的顶面对U型防水板3与下外墙板2活动连接的一侧提供一定的支撑力,这样有效防止吊装过程防水板3碰撞变形过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9,所述防水板3的弯折部8形成U型槽11,所述U型槽11中包裹有泡沫条7。如此设置,泡沫条7对防水板3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吊装过程中,当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时,有效防水板3因碰撞变形过大,从而影响防水效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述防水板3的弯折部8呈倒“V”型。由于在外墙板的对接过程中会出现偏差,防水板3的弯折部8呈倒“V”型可尽可能的减少防水板3靠近上外墙板1的侧面的面积,有利于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防水板3与槽口4的对接,尽可能的避免防水板3与上外墙板1发生碰撞。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6以及图11和图12,所述防水板3锚固在下外墙板2中的部位设有孔9和/或缺口10。如此设置,在防水板3预埋的过程中,混凝土能够穿过防水板3,一方面避免墙板预制过程中在防水板3两侧形成空隙,从而导致墙板强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加防水板3在下外墙板2中的锚固力。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槽口4设置在保温层20,所述槽口4内设有导水板18,所述导水板18一侧锚固在上外墙板1结构层21内,另一侧延伸至防水板3的外侧。应当理解,所述的防水板3外侧与外墙板的外侧一致,即靠近室外的一侧。对于保温外墙板而言,尤其是保温装饰外墙板,防水板3一般是设置在保温层20的内侧,这样雨水可能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然后沿保温层20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然后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而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可将保温层20中的雨水引导至防水板3的外侧,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优选,所述导水板18自结构层21向外略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雨水的引导,防止其沿导水板18向室内渗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述导水板18紧贴在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如此,一方便于导水板18的设置,另一方面避免墙板的拼接过程中导水板18与防水板3发生碰撞。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如此设置,当有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然后沿保温层20向下流动,直至流至上述节点的下方节点,由于上外墙板1保温层20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这样雨水不会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20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水效果,避免雨水到达保温层20底部后沿结构层21向室内渗透,可优选在在结构层21底部开设滴水槽19,当然,所述滴水槽19在结构层21上的位置须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保温层20的底部的内侧壁位于所述防水板3的外侧,实现方式可以是将保温层20整体做薄,另外可以仅仅是保温层20底部做薄,此时,结构层21底部相应变厚,当然也可将防水板3设置在保温层20的内侧,但这样不便于防水板3的设置以及槽口4的开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5,所述外墙板至少包括保温层20和结构层21,所述U型防水板3与下墙板活动连接的一侧位于所述下外墙板2保温层20的外侧。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雨水沿上外墙板1与下外墙板2之间的拼接缝进入下外墙板2的保温层20,从而杜绝雨水沿保温层20向下流至下方节点绕过防水板3进入室内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外墙板防水的效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上外墙板1内预埋有用于固定所述限位件22的紧固件。在外墙板的安装过程中,通过连接件将上外墙板1与横梁31上部的现浇层32相连,紧固件的预埋便于插入上外墙板1中的限位件22与上外墙板1形成可靠连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紧固件为灌浆管29,所述灌浆管29连通所述上墙板的底端和侧壁,所述限位件22由上外墙板1底端插入所述灌浆管29中,所述灌浆管29中灌注有浆料。吊装上外墙板1的过程中使得所述限位件22由上外墙板1底端插入所述灌浆管29中,然后从灌浆管29的另一端灌入浆料,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1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外墙板安装方式的缺陷,不仅连接牢固,而且安装方便。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述紧固件为连接盒30,所述连接盒30的底板设有插入孔,所述限位件22穿过所述插入孔后插入所述连接盒30中。吊装上外墙板1的过程中使得所述限位件22由上外墙板1底端插入所述连接盒30中,这样连接件对上外墙板1起到支撑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载。预埋连接盒30可以对上外墙板1局部进行加强,那么在上外墙板1落位时,连接部位不会由于局部应力过大碰碎上外墙板1混凝土,同时连接盒30的底板与连接件接触,可以满足局部受压的要求。应当说明的是,为了使限位件22与连接盒30对接方便,所述连接盒30底板开设的插入孔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可根据安装过程的具体情况而设定。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8~30,所述锚固件23一端与连接板24相连,另一端向远离可调件的方向延伸,所述锚固件23与连接板24平行。以往为了增加锚固件23在现浇层32中的锚固力,故将锚固件23设置成与连接板24垂直的方式,尽量的增大锚固件23在现浇层32的伸出长度,但由于现浇层32中预埋有通长筋、箍筋等钢筋,钢筋较密、较多,往往会出现锚固件23与预埋钢筋位置打架的情况,严重影响安装效率。本发明将锚固件23设置成与连接板24平行的方式,这样,锚固件23伸入至现浇层32中的位置并不深,可有效避免在安装过程中锚固件23与现浇层32中的钢筋位置打架,即不会出现锚固件23避让预埋钢筋而导致无法保证连接板24与外挂板的连接位置的情况,增加施工效率。当然,为了增加锚固力,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预埋钢筋与锚固件23相连。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8,所述锚固件23由两个以上平行设置的锚固支腿构成。如此设置,锚固支腿之间存在间隙,可进一步避免锚固件23与预埋钢筋位置打架。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可调件,所述可调件穿接所述连接板24并可相对连接板24在竖直方向移动。可调件的设置用于上外墙板1的高度的微调,将上外墙板1固定在预定的安装位置,使得外墙板的安装更为精确、细致。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可调件包括开设在连接板24上的螺孔和与所述螺孔配合使用的螺杆25,所述螺杆25穿接所述螺孔并可沿所述螺孔的轴向移动。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25使得螺杆25沿所述螺孔的轴向移动,螺杆25顶端顶住上外墙板1进而带动上外墙板1移动,将上外墙板1移动至预定的安装位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8~30,所述连接板24开设有通孔,所述可调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板24底面开孔处的螺母26和与所述螺母26配合使用的螺杆25,所述螺杆25穿接所述螺母26和通孔并可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25使得螺杆25沿所述通孔的轴向移动,螺杆25顶端顶住上外墙板1进而带动上外墙板1移动,将上外墙板1移动至预定的安装位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8~32,所述可调件还包括调节板27,所述调节板27固定连接在所述螺杆25顶部,所述限位件22连接在所述调节板27的上部。调节板27的设置,主要是扩大可调件与上外墙板1底端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可调件承受上外墙板1的荷载。将所述限位件22连接在所述调节板27的上部,这样可通过调节可调件可调节限位件22的位置,容易使其与灌浆管29对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3,所述限位件22与可调件轴线错位设置。此处所述的轴线错位设置是指限位件22与螺杆25的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此设置,通过转动螺杆25使得限位件22在调节板27上沿螺杆25的轴线转动,这样可对限位件22的位置进行调节,便于限位件22与灌浆管29的对接,提高安装效率,提高外墙板安装过程的容错率。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8和图29,所述连接板24底面设有防护件28,所述防护件28围合在所述螺杆25穿过所述通孔的一端。如此设置,首先可以防止混凝土将螺纹杆吃死,导致螺纹杆无法调节,另外,还能方便整个外墙板的固定,最为重要的是,防护件28的一个端面紧贴现浇层32,在现浇层32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可以形成对防护件28端面的倚靠支撑,防止连接板24因承受墙板的自重而弯曲变形。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灌浆管29为波纹管。如此设置,可有效增加灌浆管29与灌入灌浆管29中浆料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二者之间的粘结力。在墙板的横向拼接过程中,如图16和17设置在外墙板上的防水板3需要连接件连接以防止雨水沿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渗入墙体内。如图18,针对折线状的防水板3,采用同种折线形的连接板15将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防水板3用胶水连接即可。此种连接方式容错率很高,允许两块墙板对接错位。如图19,对于U型防水板3,可采用U型卡14连接,所述U型卡14卡接在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当然,所述U型卡14的长度应大于所述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所述U型卡14可采用多种方式与U型防水板3连接,如图20~23,在U型防水板3的两侧边上设有向U型槽11内的凹陷的凹槽13,对应的U型卡14上设有与凹槽13配合的凸块16或凸条17,将U型卡14卡接在U型防水板3上后,将凸块16或凸条17按压入凹槽13内即可;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9,U型卡14的两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U型防水板3两侧边之间的距离,这样,当U型卡14卡接在U型防水板3上后,由于U型卡14两侧边发生弹性变形,紧紧夹持U型防水板3。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4和25,所述U型卡14其中的一侧边的长度大于另一侧边的长度,当装配过程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尤其是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U型防水板3不在同一平面时,仅需将U型卡14卡接在其中一段U型防水板3上,U型卡14长度较长的一侧边挡住两段U型防水板3的间隙,起到防水作用。当然,所述U型卡14两侧边的长度差应当大于或等于所述两段U型防水板3之间的间隙。如此,可提高U型卡14的适用性,容错率更高。如图26,对于防水板3自身弯折形成凸肋12的防水板3,以及普通平面的防水板3,优选采用竖向弯折的连接板15,当装配过程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尤其是设置在相邻外墙板上的两段防水板3不在同一平面时,可沿竖向弯折处调整连接板15,使得位于竖向弯折处两侧的连接板15分别于待连接的两段防水板3紧贴,并用胶水连接即可。另外,如图27,所述防水板3可设置成L型,设置在拐角处的预制外墙板上。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