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钢绞线拉线固定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农村或者较为偏远的山区,高空电线的架设一般是采用电杆进行支撑,利用电杆支撑输电线路时,为防止电杆的倾斜一般是通过在电杆两端设置钢绞丝拉线来固定电杆。在现有技术中,钢绞线拉线的拉紧一般是需要两到三个工作人员协同作业,才能完成钢绞线拉线在电杆拉线楔形线夹上的折弯和拉紧,为尽量提高钢绞线拉线的拉紧程度,在钢绞线拉线初始拉紧阶段就需要尽量将拉线拉直,这个过程对工作人员来说较为吃力;当拉线的活动端绕穿过电杆拉线楔形线夹后,同样需要拉紧拉线的活动端,以便进行拉线的固定捆扎,这个过程也较为吃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钢绞线拉线固定辅助装置,利用本装置中的上拉紧机构和下拉紧机构可轻松实现钢绞丝拉线初始预拉紧工作和钢绞丝拉线活动端在穿过拉线楔形线夹后的拉紧工作,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钢绞线拉线固定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左固定半体和右固定半体,所述左固定半体包括左弧形槽和上拉紧机构,所述上拉紧机构设置在所述左弧形槽的外侧面顶端,在所述左弧形槽的外侧面底端固定设置一方形插接块,所述右固定半体包括右弧形槽和下拉紧机构,所述上拉紧机构设置在所述右弧形槽的外侧面顶端,在所述右弧形槽的外侧面底端固定设置一与所述方形插接块相配合的插接槽,所述方形插接块插接在所述插接槽内,且所述左弧形槽和右弧形槽对接形成一个贯通的U型槽;
所述上拉紧机构包括上拉紧支架、第一驱动螺纹杆和第一压紧臂,所述上拉紧支架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U型开口,所述第一驱动螺纹杆套置在所述两个第一U型开口内,所述第一压紧臂套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螺纹杆上;
所述下拉紧机构包括下拉紧支架、第二驱动螺纹杆和第二压紧臂,所述下拉紧支架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U型开口,所述第二驱动螺纹杆套置在所述两个第二U型开口内,所述第二压紧臂套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螺纹杆上;
在所述第一压紧臂和第二压紧臂前端均设置一压紧装置。
优选的,在所述左弧形槽和右弧形槽的上平面和底平面上相对设置有若干限位板。
优选的,在所述方形插接块和插接槽上分别设置有相贯通的固定插接孔。
优选的,在所述上拉紧支架和下拉紧支架前端分别设置一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在所述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前端设置一连接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紧钩和压紧螺母,所述压紧钩下端设置一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分别套置在所述第一压紧臂及第二压紧臂前端设置的一固定通孔内,所述压紧螺母套置在所述螺纹杆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压紧钩的弯钩上套置一橡胶皮管。
优选的,所述压紧装置为弧形压板,两个所述弧形压板以螺纹连接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压紧臂及第二压紧臂前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左固定半体和右固定半体采用插接方式连接、第一驱动螺纹杆和第二驱动螺纹杆均可便利拆卸与安装,从而可大大减小本发明的体积,有利于工作人员在丘陵地带徒步携带;本发明中的左固定半体和右固定半体采用插接式配合,可方便整个装置在钢绞线拉线固定好之后从拉紧电杆拉线楔形线夹的拉钩内拆除;当将钢绞丝拉线通过压紧装置固定在第一压紧臂和第二压紧臂前端后,通过旋转第一驱动螺纹杆便可实现钢绞丝拉线在穿过电杆拉线楔形线夹前的预紧拉线工作,通过旋转第二驱动螺纹杆便可实现钢绞丝拉线在穿过电杆拉线楔形线夹后的拉紧折弯工作,第一驱动螺纹杆和第二驱动螺纹杆的旋转代替了人工拉动钢绞丝拉线,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本装置中的第一压紧臂和第二压紧臂可同时实现对钢绞丝拉线的拉紧工作,有利于提高钢绞丝拉线预拉紧程度,从而可缩短在电杆拉线楔形线夹上进一步调整拉线拉紧程度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左固定半体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右固定半体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弧形压板在第二压紧臂前端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左弧形槽、11方形插接块、111固定插接孔、2上拉紧机构、21第一驱动螺纹杆、211摇把、212限位圆板、22上拉紧支架、221第一U型开口、222限位通孔、23第一压紧臂、24压紧装置、241压紧钩、242压紧螺母、243螺纹杆、25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251连接固定孔、3右弧形槽、31插接槽、311固定插接孔、4下拉紧机构、41第二压紧臂、411螺纹通孔、42下拉紧支架、421第二U型开口、43第二驱动螺纹杆、431摇把、44压紧装置、441压紧钩、442压紧螺母、443螺纹杆、45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451连接固定孔、5限位板、6弧形压板、61固定通孔、7电杆拉线楔形线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7,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钢绞线拉线固定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左固定半体和右固定半体,所述左固定半体包括左弧形槽1和上拉紧机构2,所述上拉紧机构2设置在所述左弧形槽1外侧面顶端,所述上拉紧机构包括上拉紧支架22、第一驱动螺纹杆21和第一压紧臂23,上拉紧支架2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左弧形槽1的外侧面顶端上,所述上拉紧支架2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U型开口221,所述第一驱动螺纹杆21套置在所述两个第一U型开口221内,为了防止在转动第一驱动螺纹杆21时,第一驱动螺纹杆21从第一U型开口221内脱离,在此,在第一U型开口221的两侧壁上设置了一限位通孔222,通过在限位通孔222内插接一插销便可实现第一驱动螺纹杆21的固定,同时,第一驱动螺纹杆21采用此种方式固定可顺利实现拆卸,便于减小本装置的体积,方便工作人员携带,进一步的,为防止第一驱动螺纹杆21在转动时沿着自身的轴向方向窜动,在第一驱动螺纹杆21靠近两个第一U型开口221外侧均设置一限位圆板212(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压紧臂23套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螺纹杆21上,第一压紧臂23以螺纹配合方式与第一驱动螺纹杆21配合传动,为便于第一驱动螺纹杆21的高速旋转,在第一驱动螺纹杆21的顶端设置了一摇把211。
所述右固定半体包括右弧形槽3和下拉紧机构4,所述上拉紧机构4设置在所述右弧形槽3外侧面顶端,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下拉紧机构4包括下拉紧支架42、第二驱动螺纹杆43和第二压紧臂41,所述下拉紧支架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二U型开口421,所述第二驱动螺纹杆43套置在所述两个第二U型开口421内,第二驱动螺纹杆43在两个第二U型开口421内的限位原理同第一驱动螺纹杆21在两个第一U型开口221内的限位原理相同,在此,不在详细描述。所述第二压紧臂41套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螺纹杆43上,第二压紧臂41以螺纹配合方式与第二驱动螺纹杆43配合传动,为便于第二驱动螺纹杆43高速旋转,在此,在第二驱动螺纹杆43的顶端设置了一摇把431。
在所述左弧形槽1外侧面底端固定设置一方形插接块11(如图2所示),在所述右弧形槽3外侧面底端固定设置一与所述方形插接块11相配合的插接槽31,所述方形插接块11插接在所述插接槽31内,且所述左弧形槽1和右弧形槽3对接形成一个贯通的U型槽,为增加方形插接块11同插接槽31的插接稳定性,在此,在所述方形插接块11上设置一固定插接孔111,在插接槽31设置一与固定插接孔111相贯通的固定插接孔311,在固定插接孔111和固定插接孔311内插入插销便可实现方形插接块11同插接槽31的稳定连接,在实际应用时,电杆拉线楔形线夹7上的U型拉杆放置在左弧形槽1和右弧形槽3组成的U型槽内,为便于本装置适用不同型号的电杆拉线楔形线夹7在U型槽内的放置,在此,在所述左弧形槽1和右弧形槽3的上平面和底平面上相对设置有若干限位板5。
在第一压紧臂23前端设置一压紧装置24,在第二压紧臂41前端设置一压紧装置44,本实施例中压紧装置24和压紧装置44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案均相同,在本发明中只是为了便于区分描述才用不同的标号进行标注。为了便于实现钢绞丝拉线的固定,在此,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优选了压紧装置24和压紧装置44的两种具体实施例,压紧装置24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为:所述压紧装置24包括压紧钩241和压紧螺母242,所述压紧钩241下端设置一螺纹杆243,所述螺纹杆243套置在所述第一压紧臂23前端设置的一固定通孔内,压紧螺母242套置在螺纹杆243上;压紧装置44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为:所述压紧装置44包括压紧钩441和压紧螺母442,所述压紧钩441下端设置一螺纹杆443,所述螺纹杆443套置在第二压紧臂41前端设置的一固定通孔内,所述压紧螺母442套置在所述螺纹杆443;进一步的,为增加压紧钩241、压紧钩441与钢绞丝拉线之间的摩擦力,在压紧钩241和压紧钩441的弯钩上分别套置一橡胶皮管(为保持附图清晰,在附图中未将其画出);压紧装置24和压紧装置44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为:压紧装置24和压紧装置44均为一弧形压板6,所述弧形压板6以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压紧臂23和第二压紧臂41前端;弧形压板6在第二压紧臂41前端的具体固定方式为:在弧形压板6的两端对称开设固定通孔61,在第二压紧臂41前端开设与固定通孔61相对的螺纹通孔411,螺栓穿过固定通孔61和螺纹通孔411便可实现弧形压板6的固定。
在使用本发明是,为了提高左固定半体和右固定半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在此,在所述上拉紧支架22前端设置一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25,在下拉紧支架42前端设置一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45,且分别在在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25和L型辅助固定连接板45前端设置一连接固定孔251和连接固定孔451,一插销贯穿连接固定孔251和连接固定孔451便可实现两连接板的固定。
本发明中,“左”、“右”均是为了方便描述位置关系而采用的相对位置,因此不能作为绝对位置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限制。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