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件和墙体顶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1899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件和墙体顶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件和墙体顶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房屋建设中,隔墙是由施工人员通过龙骨和石膏板进行现场加工和组装,过程复杂,且受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环境的影响,施工时间较长,质量、进度和成本都的不到保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废料、废渣,并伴有噪声、粉尘和空气的污染。另外,当隔墙位置需要改动时,原有的隔墙必须进行破坏性拆除,不能重复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为响应国家对房屋建筑绿色环保、工厂化、快速化、可拆装、材料循环利用的政策指导方针,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技术。而装配式墙体能达到上述目的,其在工厂内规模化生产,现场配装时,其与顶部的上楼板固定即可。

目前,装配式的墙体与上楼板的连接通常是使用膨胀螺栓和龙骨固定,此安装效率低,面对大量的墙体的安装,施工耗时长并且消耗大量的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快速安装墙体和上楼板的连接件及其构成的墙体顶部连接结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件,固定在墙体的顶面,包括架体、偏心轮、转轴和棘轮;

所述转轴分别穿过偏心轮和棘轮的内孔且固定,所述转轴和架体轴向固定且可绕轴线转动;

所述架体设置有卡片,所述卡片为弹性金属片,其一端与所述棘轮的轮面接触,用于限制棘轮转动。

优选地,所述架体为倒置的几字形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横板,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横板与第二侧板相连,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又背向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对应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转轴的圆孔;所述偏心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间。

优选地,所述棘轮和偏心轮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的两侧,所述卡片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都开有至少一个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转轴与偏心轮和棘轮都通过公差配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转轴与偏心轮和棘轮都通过键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转轴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成正六角形或者正四角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墙体顶部连接结构,包括u型的天龙骨和设有卡槽的m型龙骨,天龙骨嵌入墙体顶面,m型龙骨固定在上楼板,天龙骨设置在m型龙骨的正下方,还包括上述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天龙骨的腹板上,所述偏心轮伸入所述卡槽中,形成卡扣;所述卡片一端与所述棘轮的轮面接触,用于限制其与转轴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天龙骨的腹板上设置有连接孔,用于定位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天龙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连接孔。

优选地,所述架体为倒置的几字形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横板,所述第一侧板通过横板与第二侧板相连,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又背向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都开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搭在所述天龙骨上,且通过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固定在所述天龙骨上。

优选地,所述转轴的一端的端面设置成六角或者四角形,所述天龙骨对应所述端面位置开有旋转孔。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墙体顶部连接结构通过连接件的偏心轮与m型龙骨的配合形成卡扣,且棘轮与卡片形成限制作用,此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可循环使用。

本发明顶部连接结构中,天龙骨上开有多个可安装连接件的连接孔,多个连接件固定在天龙骨上,提高墙体与上楼板连接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转轴的一端面加工成正四角形或者正六角形,使其方便通过现有的多种简单工具完成旋转。

本发明的天龙骨的侧板加工有旋转孔,其与转轴对应,方便工具伸入对转轴作用。

本发明的连接件的各个部件间都为可拆连接,方便加工成型,且方便部件损坏时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件立体示意图;

图2是架体示意图;

图3是转轴示意图;

图4是转轴、偏心轮和棘轮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连接件突出状态示意图;

图6是天龙骨示意图;

图7是m型龙骨示意图;

图8是墙体顶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墙体顶部连接结构分离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架体、101-卡片、102-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104-横板、105-第一支撑板、106-第二支撑板、107-圆孔、108-安装孔、2-转轴、3-偏心轮、4-棘轮、5-天龙骨、501-连接孔、5011-豁口、502-旋转孔、6-m型龙骨、601-卡槽、7-上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图1-5为用于墙体顶部和上楼板间连接的连接件。图1为连接件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连接件包括架体1、转轴2、偏心轮3和棘轮4,转轴2分别穿过偏心轮3和棘轮4的内孔且固定,转轴2贯穿架体1且与其轴向固定,转轴2可绕轴线转动;架体1设置有卡片101,其一端固定在架体1上,另一端与棘轮4的轮面接触,用于限制由棘轮4、转轴2和偏心轮3组成整体的转动。

图2为架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架体为倒置的几字形结构,由第一侧板102、第二侧板103、横板104、第一支撑板105和第二支撑板106连接而成,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上对应开有圆孔107,用于转轴的装配。卡片101为弹性金属片,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而在失去外力后恢复原有状态;其呈l型,其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05上,位置与圆孔107对应。在第一支撑板105和第二支撑板106上都开两个有用于将连接件固定在墙体上的安装孔108。第一支撑板105和第二支撑板106上都至少设置一个安装孔108,其数量可根据架体的长度适当设置。

图3为转轴示意图,如图3所示,转轴为阶梯轴,以便轴肩与架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配合达到轴向固定转轴,转轴一端的端面加工成正四角形,也可加工成正六角形,能够方便使用工具转动转轴。

图4为转轴、偏心轮和棘轮的装配示意图,如图4所示,转轴2分别穿过偏心轮3和棘轮4的内孔与其通过公差配合相对固定,偏心轮3处于转轴2的中央位置。转轴2、偏心轮3和棘轮4组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轴结构,三者任一转动则带动其他转动,而任一转动受限则三者共同静止。转轴2与偏心轮3和棘轮4也可通过键形成固定,转轴2的外表面和对应部件的内孔都设置键槽,通过键插入两者的键槽形成连接固定。

图5为连接件突出状态示意图,如图5所示,转轴2两端分别穿过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上的圆孔与架体轴向固定,而架体的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与转轴2的轴肩紧贴;棘轮4和偏心轮3分居第一侧板102的两侧。偏心轮3夹在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之间;由于偏心轮3的偏心特征,偏心轮3可突出架体,即突出第一支撑板105和第二支撑板106组成的平面,呈现突出状态,但偏心轮3受外力作用下转动一定角度后便可不突出架体,即埋入架体中。棘轮4的轮面呈凹凸交替状态,卡片101则伸入到轮面的凹陷部分且与其接触,限制棘轮4转动,从而使由转轴2、偏心轮3和棘轮4组成的整体保持此状态。

由上述连接件配合安装的墙体顶部连接结构,还包括u型的天龙骨和m型龙骨。图6为天龙骨示意图,如图6所示,天龙骨用于嵌入装备式墙体的顶面,其截面呈u型,其腹板间隔开有至少一个连接孔501,其可容架体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穿过并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连接孔501两侧形成搭接;连接孔501的两侧还设置有豁口5011,在将连接件嵌入天龙骨时,使转轴的两端突出架体的部分也能够顺利通过连接孔501。天龙骨的一侧板对应腹板的豁口5011的位置开有圆形的旋转孔502。图7为m型龙骨示意图,如图7所示,m型龙骨可固定在上楼板,截面呈m型,且形成了沿长度方向的卡槽601。

图8为墙体顶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天龙骨5嵌入墙体顶面,m型龙骨6固定在上楼板7,m型龙骨6设置在天龙骨5的正上方,连接件穿过连接孔,第一支撑板105和第二支撑板106与天龙骨5搭接且通过螺钉穿过安装孔固定在天龙骨5上,偏心轮3突出架体1并伸入m型龙骨6的卡槽601中,形成横向卡扣,且卡片101与棘轮4的轮面接触,限制棘轮4、转轴2和偏心轮3组成整体的转动,使其保持突出的状态。天龙骨5侧板上的旋转孔502处于转轴2的轴线上,且与转轴2加工成四角形的端面处于一侧,两者相对应。该顶部连接结构使墙体和楼板形成横向固定,确保墙体不会倾斜摇摆。

上述墙体顶部连接结构在装配时,首先,需将m型龙骨6固定在上楼板7,而连接件固定在嵌有天龙骨5的墙体上。使用工具伸入旋转孔502,通过旋转转轴2四角形端面的端部,提供给偏心轮3和转轴2转动的力,又由于卡片101具有弹性,所以在足够作用力旋转时,棘轮4的轮面则驱使卡片101产生形变,而偏心轮3绕转轴2的轴线转动,使偏心轮3不突出架体1。再将墙体安装在m型龙骨6的下方且对应,使墙体顶部连接结构处于分离状态,如图9所示。最后,再次使用工具伸入旋转孔502,通过旋转转轴2四角形端面的端部,再次使偏心轮3旋转,一边旋转一边观察,使其突出架体1。当偏心轮适当伸入卡槽601中时,停止旋转,取出工具,完成该连接结构的装配。

本发明提供的墙体顶部连接结构通过连接件的偏心轮与m型龙骨的配合形成卡扣,且棘轮与卡片形成限制作用,此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可循环使用。其中,顶部连接结构中,天龙骨上开有多个可安装连接件的连接孔,多个连接件固定在天龙骨上,提高墙体与上楼板连接的稳定性;转轴的一端面加工成正四角形或者正六角形,使其方便通过现有的多种简单工具完成旋转;天龙骨的一侧板加工有旋转孔,其与转轴对应,方便工具伸入对转轴作用。本发明的连接件的各个部件间都为可拆连接,方便加工成型,且方便部件损坏时进行更换。

虽然本发明所揭示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其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核心技术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和细节上做任何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