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膜。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通过风机向气膜建筑内充气,使气膜建筑内外形成压力差而维持稳定的形状。气膜建筑以其低成本、快速、便于拆装、轻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行各业。
而而气膜作为气膜建筑的主体,其通常为由内膜及外膜组成的双层膜结构,通过在内膜与外膜中间夹设保温材料,以起到较好的隔热保温作用。由于保温材料的尺寸一般小于内膜的尺寸,当气膜建筑吹气后,在内膜与外膜之间放入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会随内膜一起弯折、下垂,从而使得内膜与外膜之间出现没有保温材料的无保温区域,在无保温区域,气膜两侧能够进行快速的热交换,从而造成热量或冷量的快速散失,使得气膜的保温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保温性能较好的气膜。
一种气膜,包括气膜单元及连接片,所述气膜单元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片相连接,所述气膜单元包括:
外膜;
内膜,与所述外膜间隔设置;
第一保温材料层,设于所述外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及
第二保温材料层,固定于所述内膜上朝向所述第一保温材料层的一侧的边缘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保温材料层与所述第一保温材料层层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材料层包括保温层本体及铝箔层,所述铝箔层设于所述保温层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本体的两侧均设有所述铝箔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材料层的宽度大于所述内膜与所述第一保温材料层的宽度差的一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的两个所述外膜相连接,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的两个所述内膜相连接,所述连接片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的连接处,且所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膜及所述外膜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膜单元还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设于所述内膜的边缘,所述第二延伸部设于所述外膜的边缘,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两个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贴合,两个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贴合,所述连接片的一侧与第一延伸部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延伸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在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贴合,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气膜单元中,其中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连接片连接,另一个所述气膜单元的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连接片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内膜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外膜一体成型。
上述气膜中,通过在气膜单元的内膜的边缘处固定设置第二保温材料层,以使得当内膜与外膜之间会出现没有第一保温材料层的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时,第二保温材料层能够对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进行保温,从而与第一保温材料层相配合,以在气膜单元内形成连续的保温结构,有效的提高气膜的保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气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气膜10包括多个气膜单元100及连接片200。气膜单元100为多个。任意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通过连接片200相连接,从而形成面积大于气膜单元100的气膜10。
气膜单元100包括外膜110、内膜120及第一保温材料层130及第二保温材料层140。外膜110与内膜120均为具有一定柔性的、致密的建筑膜材制成。第一保温材料层130为保温材料制成,且具有保温性能。内膜120与外膜110间隔设置。第一保温材料层130设于外膜110与内膜120之间,以减少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的热交换,从而起到保温效果。
气膜单元100还包括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为保温材料制成,且具有保温性能。第二保温材料层140固定于内膜120上朝向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一侧,且位于内膜120的边缘处。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的部分与第一保温材料层130层叠,且部分超出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边缘。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缝制于内膜120的边缘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材料层140还可以通过粘接剂粘贴于内膜140上。
当在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放入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第一保温材料层130会随内膜120下垂,此时,在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会出现没有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而设置于内膜120边缘处的第二保温材料层140能够覆盖此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以对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进行保温。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与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相配合,以在气膜单元100内形成连续的保温结构,有效的提高了气膜10的保温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边缘还可以与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的边缘平齐,只要使得在第一保温材料层130随内膜120下垂后,第二保温材料层140能够完全覆盖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即可。
具体的,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的宽度大于内膜120与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宽度差的一半,即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的宽度不能小于内膜120边缘处出现的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的宽度,从而使得第二保温材料层140能够完全覆盖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避免出现保温遗漏区。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材料层140包括保温层本体(未示出)及铝箔层(未示出)。铝箔层覆盖于保温层本体上。具体的,保温层本体的两侧均设有铝箔层。此时,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两侧的铝箔层具有较强的反射作用,能够起到较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而且,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不透气、不透水,在第一保温材料层130随内膜120下垂后,第二保温材料能够对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出现的没有第一保温材料的无保温区域进行有效的保温。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中,还可以仅在保温层本体的一侧覆盖铝箔层,其也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在连接时,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相连接,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相连接。连接片200设于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的连接处,且连接片200的两端分别与内膜120及外膜110连接。即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通过连接片200连接,从而形成能够容纳第一保温材料层130及第二保温材料层140的腔室。
具体的,气膜单元100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第一延伸部150设于内膜120的边缘,第二延伸部160设于外膜110的边缘。两个气膜单元100在连接时,一个气膜单元100上的第一延伸部150与另一气膜单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相贴合。一个气膜单元100上的第二延伸部160与另一气膜单元100上的第二延伸部160相贴合,从而使两个气膜单元100之间形成严密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50与内膜120一体成型。第二延伸部160与外膜110一体成型。
连接片200的两端分别弯折形成第一折弯部210及第二折弯部220。在相邻两个气膜单元100中,第一折弯部210与第一延伸部150相贴合,第二折弯部220与第二延伸部160相贴合,从而使得第一折弯部210与第一延伸部150、第二折弯部220与第二延伸部160之间分别呈面面连接,不仅能够增加连接片200与两个气膜单元100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而且,也增加了两个气膜单元100连接处的厚度,提高了连接处的保温性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气膜单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与第一折弯部210连接,另一个气膜单元100的第二延伸部160与第二折弯部220连接。即连接片200的两侧连接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分别属于两个气膜单元100,此时,两个气膜单元100的连接更为牢固。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片200的两侧连接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还可以属于同一气膜单元100。此时,一个气膜单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同时设于另一气膜单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与第二延伸部160之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气膜10进行组装时,需要先将第二保温材料层140固定于内膜120上,再将两个气膜单元100的外膜110与内膜120通过连接片200进行连接,之后再将第一保温材料层130放入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再将供第一保温材料层130放入的开口处进行连接,以此类推,从而将多个气膜单元100进行连接。
上述气膜10中,通过在气膜单元100的内膜120的边缘处固定设置第二保温材料层140,以使得当内膜120与外膜110之间会出现没有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的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时,第二保温材料层140能够对第一保温材料层缺失区进行保温,从而与第一保温材料层130相配合,以在气膜单元100内形成连续的保温结构,有效的提高气膜10的保温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