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地下建筑口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即时有效防止地面水倒灌进入地下建筑的通风井。
背景技术:
地下建筑如防空地下室、地下车库,其进、排风口通常在室外单独设置,并尽量设在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其结构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围护结构1和置于围护结构1侧面的通风口2。为方便生产、施工安装,通风口2多为矩形。
为防止地面建筑倒塌对通风影响,通常要求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外的室外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平面的高度不小于0.5米,位于地面建筑倒塌范围之内的室外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平面的高度不小于1.0米。
当突发大雨、暴雨时,室外积水有时会高过室外风口的下缘,导致水大量沿风口倒灌进入地下建筑,且不易及时发明,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地下建筑通风井不能及时、有效防止地面积水倒灌进入地下建筑,从而使地下建筑发生水淹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倒灌通风井,通过随室外水位升降转动的翻转挡板,即时、有效地将地面积水阻隔在地下建筑之外,防止地面水倒灌。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防倒灌通风井,包括围护结构和固定于围护结构侧面的通风口,还包括密封固定在围护结构外侧的框架,所述框架内径略大于通风口的外径,还包括底部与所述框架铰结的翻转浮板,所述翻转浮板可与框架周边密封接触以封闭通风口。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阻隔地面积水即时有效:浮动挡板利用水的浮力,随水位上涨不断封闭通风口,既将室外的水阻隔在风井外,又尽可能小妨碍有效通风,有效起到了防水倒灌的作用。
2、简单可靠:本装置不依赖外力,不需要复杂的电子可机械设备,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常用地下建筑通风井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倒灌通风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面剖视图。图示为室外积水高度低于通风口下缘的情形。
图4为图2的侧面剖视图。图示为室外积水高度高于通风口下缘的情形。
图5为图2的侧面剖视图。图示为室外积水高于第一块翻转浮板关闭后高度的情形。
图6为图2的侧面剖视图。图示为室外积水高于高于第二块翻转浮板关闭后高度的情形。
图中,围护结构1,通风口2,风口百叶3,框架4,侧板5,翻转浮板6,密封条7,转轴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防倒灌通风井,包括围护结构1和固定于围护结构1侧面的通风口2,还包括密封固定在围护结构1外侧的框架4,所述框架4内径略大于通风口2的外径,还包括底部与所述框架4铰结的翻转浮板6,所述翻转浮板6可与框架4周边密封接触以封闭通风口2。
当翻转浮板6打开时,通风井正常通风。当翻转浮板6与框架4周边密封接触时,封闭通风口2,防止室外积水从通风口倒灌进地下建筑。
为保证密封效果和降低施工安装精度要求,所述翻转浮板6周边设有可与框架4密封接触的密封条7。
上述封闭方式,既可用于圆形风口,也可用于常用的矩形风口。下面针对矩形风口作优化。
所述通风口2为矩形,所述框架4也为矩形。
优选地,所述翻转浮板6为多个,所述多个翻转浮板6沿框架4由下至上依次排列,当所述多个翻转浮板6均与框架4周边密封接触时,相邻翻转浮板6也密封接触。
所述每个翻转浮板6底部靠近两端通过铰与框架4左右立柱连接。
为美观和安全考虑,所述框架4左右两侧各与一侧板5固定连接,所述每个翻转浮板6底部两端通过转轴8与侧板5活动连接。
所述侧板5的宽度略大于翻转浮板6的高度。
这样,当翻转浮板6平时打开状态时,就隐藏在左右侧板里,既美观,也不会被行人误撞。
对于上述多个翻转浮板6的矩形风口防倒灌通风井,其防水时的工作过程如图3、4、5、6所示。图示以三个翻转浮板为例。但不限于三个。
当室外积水高度低于通风口2下缘时,无需翻转浮板6工作,如图3所示。此时通风口正常通风。
当室外积水高度高于通风口2下缘时,第一块翻转浮板6开始工作,将水挡在外面,如图4所示。此时通风口部分封闭,但仍能部分通风。
当室外积水水位继续上涨,高于第一块翻转浮板6关闭后高度时,第二块翻转浮板6开始工作,将水挡在外面,如图5所示。此时通风口部分封闭,但仍能部分通风。
当室外积水水位继续上涨,高于第二块翻转浮板6关闭后高度时,第三块翻转浮板6开始工作,将水挡在外面,如图6所示。此时通风口2完全封闭,不再通风。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这种多个翻转浮板6的封堵方式,可以尽量减小防水对通风的影响。同时能及时有效地将水阻隔在外。
翻转浮板6的翻转动作,既可利用水的浮力,也可采用电动方式。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