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372阅读:2053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该实用新型涉及外墙保温装饰大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装配式建筑用外墙保温装饰大板。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中,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又称大板建筑。它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

由于板材在工厂中制造,并增加工业化生产模块,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且现场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混凝土的实心板或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

其中,现有的由于使用的为混凝土复合板,尤其是作为大板使用时,通常的大板是指高度在3米、宽度大于1米的墙板。

现有的装饰大板为混凝土复合板,整体重量太重、装饰面无法一次性成型生产,生产和安装都存在问题。

现有的装饰大板为混凝土复合板,没有设置断桥结构,节能效果差。

外墙保温装饰大板要求具有以下性能:

1、良好的抗拉强度,其抗拉强度应该达到国家非承重墙标准;

2、良好的抗折弯性能,其抗折弯性能应该达到国家非承重墙标准;

3、质轻,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质量越轻越好;

4、便于吊装施工,适于运输和吊装作业;

5、具有良好的装饰面加工性能,能够满足众多的面板的装饰效果;

6、方便与建筑主体进行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用于解决现有的装饰大板整体重量太重、装饰面无法一次性成型生产的问题,解决冷热桥比较大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的装饰大板尺寸受限的问题,尤其是一种高度满足2米以上的装饰大板的制作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其特征在于,在内侧向外侧依次设置有:

抗裂砂浆内层,厚度在1厘米至5厘米之间;

保温层,为厚度在6厘米至18厘米之间的石墨不燃保温层;

抗裂砂浆外层,厚度在1厘米至5厘米之间;并在抗裂砂浆外层中设置有轻钢龙骨;所述轻钢龙骨是由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交叉形成的网,且在两两相交之处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并在连接处固定有第一螺钉,第一螺钉外接非金属连接件,所述非金属连接件外接第二螺钉,且非金属连接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的抗裂砂浆外层中。

进一步地,在抗裂砂浆外层表面设置有装饰层。

进一步地,在非金属连接件中复合有两个金属螺母,且两个金属螺母彼此之间不接触,所述的第一、第二螺钉分别与两个金属螺母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非金属连接件上增加盘形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龙骨和横向龙骨为1毫米至3毫米的薄钢板卷制形成的U形骨架。

进一步地,所述大板的两侧边沿处设置彼此错位布置的咬合面。

进一步地,在抗裂砂浆外层和抗裂砂浆内层中均设置有钢丝网。

进一步地,抗裂砂浆内层中的钢丝网设置在非金属连接件的外侧;

进一步地,抗裂砂浆外层中的钢丝网设置在轻钢龙骨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抗裂砂浆内层厚度在1.5厘米至2厘米之间;抗裂砂浆外层厚度在1.5厘米至2厘米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厚度在8厘米左右。

所述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的尺寸规格为3米至3.3米×1.2米至1.5米大板或2.8米×1米大板中的一种。

所述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为平板、阳角板或者阴角板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大板中增加轻钢龙骨,显著的增强了大板的整体强度性能,尤其是抗拉强度、抗折弯强度,由于轻钢龙骨采用薄的钢板进行冷轧成型,大板的自身重量增加有限,满足轻质的要求。

轻钢龙骨与抗裂砂浆彼此咬合,形成一体,使得大板的外形保持在一定的形状,有效防止翘边、翘角等现象的发生。

通过第一、第二螺钉和非金属连接件的使用,提高了其整体的强度,满足吊挂与吊装的要求。

非金属连接件的使用实现了冷热断桥功能,使得大板的整体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大板的立体图。

图2为大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4为非金属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一种替代样式。

图6为轻钢龙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纵向龙骨局部视图。

图9为横向龙骨局部视图。

图10为龙骨节点样式之一。

图11为龙骨节点样式之一。

图12为大板的剖视图样式之一。

图13为大板的剖视图样式之一。

图14为龙骨断面样式之一。

图15为龙骨断面样式之二。

图16为龙骨断面样式之三。

图17为龙骨断面样式之四。

图18为龙骨断面样式之五。

图19为阳角板的大样图。

图20为阴角板的大样图。

图中:1抗裂砂浆内层,2保温层,3抗裂砂浆外层,4轻钢龙骨,41纵向龙骨,42横向龙骨,51第一螺钉,52第二螺钉,53非金属连接件,531金属螺母,6插接结构,5钢丝网,5’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8所示,针对现有缺陷,开发的是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保温装饰大板,其中大板是指,高度在2米以上的面板,尤其是高度为整层楼层高度,例如3米。宽度根据模具的宽度进行设计,一般为1.2米、1.5米、1.8米等。

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合制作的大板规格为高度在5米以内,宽度在2米的大板。涵盖了目前装配式建筑中常用的3×1.2米大板、2.8米×1.8米大板等。

以下结合其制作工艺对该大板的结构尽心详细的说明,从结构上区分,包括以下结构:

抗裂砂浆内层1,厚度在1.5厘米至2厘米之间,采用抗裂砂浆进行铺摊而成,具有更好的成型效果。

其中抗裂砂浆是由聚合物乳液和外加剂制成的抗裂剂、水泥和砂按一定比例制成的能满足一定变形而保持不开裂的砂浆,可以应用在本装饰大板中,满足装饰型面板的需要。

保温层2,厚度在8厘米左右,采用石墨不燃保温铺摊而成,具有较好的成型和保温效果,满足建筑防火性能要求。

抗裂砂浆外层3,厚度在1.5厘米至2厘米之间,采用抗裂砂浆进行铺摊而成,具有更好的成型效果。并在抗裂砂浆外层中设置有轻钢龙骨。

其中轻钢龙骨4是由横向和纵向设置的钢型材组合而成的,作为两种常见的组合方式,一是螺栓连接,连接点位于交叉处,二是焊接连接,焊接点位于连接处。

作为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在纵向龙骨41和横向龙骨42交叉处,设置有第一螺钉51,通过第一螺钉51进行紧固,实现其固定,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参考图4,螺钉的末端朝向保温层,且与位于抗裂砂浆内层中的非金属连接件53进行连接,为便于第一螺钉优选内六角螺钉。上述的连接方式为:在非金属连接件53中复合有两个金属螺母531,且两个金属螺母彼此之间不接触,形成冷热传导的断桥,然后,在非金属连接件53上向内侧引出一个第二螺钉52,上述的两个螺钉的结构可以参考图4,其中第二螺钉52用于和挂件进行连接。

作为最佳的一种方式,上述的非金属连接件53位于抗裂砂浆内层1中,实现其固定,防止该部件的转动。

为增加非金属连接件与抗裂砂浆的结合强度,可以在其上增加盘形的连接结构,参考图5,这种结构在保温岩棉用固定钉中常用。

上述的第一螺钉51、第二螺钉52和非金属连接件53将三个层连接为一体,其中的轻钢龙骨起到增强作用,尤其对大板的整体抗拉强度和抗折弯强度有显著的提高。同时,第一螺钉、第二螺钉可以实现大板的安装作业,且安装后第二螺钉52延伸至大板的外侧,形成悬挂点,且可拆卸。

根据需要在抗裂砂浆外层涂装装饰面层。

上述的轻钢龙骨4中的型钢为使用1至3毫米的薄钢板卷制形成的断面为U形的,并做镀锌处理,最佳的厚度为1毫米,既能够满足强度的要求,又能够满足轻质的要求,其中的纵向和横向龙骨接触处可以采用背靠背或者面靠面的方式进行布置,参考图10和图11。

上述的提高搭接处的强度,可以局部采用折弯、重叠的方式进行增强。

上述的轻钢龙骨4在成型后,其厚度不超过抗裂砂浆外层的厚度,实现隐蔽式生产。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例,对大板的边沿处进行处理,具体地,在边沿处形成插接结构6,用于进一步地提高其插接速度和效果,参考图13,图中为彼此错位布置的咬合面。

上述的轻钢龙骨中的型材,可以参考下列结构进行定制,详见图14至图18,为起到降低自重的作用,上述的龙骨用钢材选用金属板冷轧制成型。

本实施例中,核心在于轻钢龙骨,通过轻钢龙骨4的实施,提高了其整体抗拉、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弯性能,同时,将大板的悬挂问题进行了解决,尤其是悬挂点与内部的轻钢龙骨直接建立连接,提高连接强度。

实施例二

参考图3,在抗裂砂浆外层和抗裂砂浆内层中均设置有钢丝网5,上述的钢丝网的实施,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大板的整体抗裂、抗拉和抗折弯性能,同时,在作为墙体使用时,还可以提高防盗性能。

最佳的位置,在抗裂砂浆内层中,钢丝网5设置在非金属连接件的外侧,便于安装和施工。

在抗裂砂浆外层中,钢丝网5’设置在轻钢龙骨的外侧,与轻钢龙骨一起,起到防盗的效果,且外层外表面的抗裂强度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实施例三,如图19,通过改变模具的样式,同样的可以制作阳角大板,具体地,层级结构和上述结构相同,轻钢龙骨进行90度折弯,形成阳角,挂件位于背面,形成挂点。为增加强度,可以在转角处设置纵向龙骨进行加强,并设置辅助的挂件进行安装,提高其强度。

实施例三,如图20,通过改变模具的样式,同样的可以制作阴角大板,具体地,层级结构和上述结构相同,轻钢龙骨进行90度折弯,形成阴角,挂件位于背面,形成挂点。为增加强度,可以在转角处设置纵向龙骨进行加强,并设置辅助的挂件进行安装,提高其强度。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如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