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式移动宾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836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集合式移动宾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房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移动宾馆的集合设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应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针对此有人发明了移动房屋。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集装箱式的移动房内部空间狭窄的问题,申请号为201010169170.4的中国专利申请《一种移动房》,该专利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能改善居住空间要求,推进集装箱由传统运输领域往家居领域拓展。

《组合式建筑体》(申请号:200910181163.3)该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组合式建筑体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延伸体、第二主体、第二延伸体与支撑架组件。第一主体包括第一主侧、第二主侧、第一边侧、第二边侧与第一容纳室,第二主体包括第三主侧、第四主侧、第三边侧、第四边侧与第二容纳室。第一延伸体可由第一主体的第一主侧中凸出,第二延伸体可由第二主体的第三主侧中凸出。第二主体叠加于第一主体之上,支撑架组件连接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并且支撑架组件用于支撑第二主体与第二延伸体。由于该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了多层叠加组合方式,且每一层中又采用了延伸方式,能延伸容置空间,可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内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

现有技术中,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宾馆》(申请号201220741050.1),给出的技术方案:活动房下面的地面下预先预埋好供水管道、下水管道、供电线路;在活动房内设有充气式床垫、卫生间、供电线路、灯光、影视设施、通风装置;活动房内的地暖设施安装在活动房的地面上并与预先预埋的供电线路连接,灯光、影视设施与供电线路连接;活动房内的卫生间洗浴池的供水管道和便池的供水管道与预先预埋的供水管道连接,卫生间洗浴池的下水管道和便池的下水管道与预先预埋的下水管道连接;活动房的下面或底面装有防水层。该技术方案实现了从功能上构成适合居住的宾馆房间,在旅游区替代了传统意义的宾馆房间,增加宾馆的房间。该实用新型移动宾馆,仅便于旅游季节在旅游区增加宾馆的房间,但居住环境和客户体验无从谈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首次公开一种集合式移动宾馆,通过在现有移动房单体外搭建出露台,拓展出旅客活动空间,通过支撑结构提升所述露台高度,在景区(或者园区)内露台视为景观露台,家居感强,游客在旅游景区(或者园区)能更好的接近大自然,提高居住品质和客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一种集合式移动宾馆,包括移动房单体,特征在于,还包括露台,设置于移动房单外,露台与移动房单体的室内接连,露台与移动房室内构成整体活动空间;露台与移动房单体是由支撑柱撑起。在所述露台与地面之间增设楼梯,用以方便旅客从地面爬上高处的露台。

进一步的,在所述露台下方形成车库,用于容纳旅客自驾游的私家车辆停放,增加旅客的家居感。

进一步的,将所述露台扩展成平行廊体,通过廊体将2‐4个移动房单体形成宾馆联合体,增加生活及活动范围。

进一步的,将所述廊体扩展成连廊系统,通过连廊系统将前后的宾馆联合体连通,构成宾馆集合体,增加旅客的居住及活动范围。连廊系统内,还可以布置园艺建筑和、或植物景观,形成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进一步的,增加宾馆联合体数量,集群起来,形成宾馆小区。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应用于旅游行业,布局在名胜古迹、风景幽雅的旅游地方,越显得其宜居、接近大自然、社区味浓,提高客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可以推广应用于构建小区、工程施工临时社区、售楼处的临时用房。本实用新型可孕育和推动移动房行业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基础实施例1。

图2为实施例2一种组合应用例。

图3为实施例3另一个组合应用例。

图4为实施例4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构建的社区集群。

数字标记:移动房单体1、露台2、支撑柱3、楼梯4、连廊系统21、连廊系统内211、连廊系统外212。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以下给出几个应用实施例。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集合式移动宾馆,包括两个移动房单体1、露台2、支撑柱3、楼梯4:

露台2设置于移动房单1外,露台2与移动房单体1的室内接连,露台2与移动房室内构成整体活动空间;露台2与移动房单体1是由地面上的支撑柱3构成的支撑体系撑起。在所述露台2与地面之间增设楼梯4,用以方便旅客从地面爬上高处的露台2。

如图1所示,在所述露台下方,可形成车库,用于容纳旅客自驾游的私家车辆停放,增加旅客的家居感。

支撑体系除了附着在地面外,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也可能是附着在水域下的湖底、山坡、山顶、建筑楼顶等。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设计,将所述实施例1中的露台2扩展成连接廊体,将两个移动房1构成宾馆联合体。

如图2所示,有两个移动房单体,通过廊体连通,形成宾馆联合体,增加生活及活动范围。在宽阔的露台上,可以布置桌、椅、太阳伞,供游客喝茶、休闲、娱乐、观赏风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设计,将所述实施例2中的廊体扩展成连廊系统21,通过连廊系统将前后的宾馆联合体连通,构成宾馆集合体,如图3所示。连廊系统也是由支撑体系撑起。

本实施例的连廊系统增加旅客的居住及活动范围。同时,连廊系统下方可规划为更大的车库区域,适应更多人群的用车需要。

由支撑体系支撑起的连廊系统,不破坏绿化,可以尽可能保护原有的绿化和基础设施。连廊系统内外(211、212),还可以布置园艺建筑、喷泉、植物景观,形成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设计,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构建的社区集群。由支撑体系支撑起的连廊系统,不破坏绿化,可以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绿化和基础设施,社区味浓,提高客户体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