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户外帐篷。
背景技术:
帐篷是户外宿营的必备之物,既能防风、防雨、防蚊虫,又能保暖作用。帐篷包括内帐和披在内帐外侧的外帐,外帐主要用于防风挡雨。帐篷被安装完毕后,外帐的下边缘不能与地面紧密贴合,造成雨水和风沙灌入帐篷内,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帐篷外帐的下边缘处还设置有可以根据需要收起和放下的挡泥条。传统挡泥条在需要收起时,通过绑带把挡泥板固定在外帐的下边缘,其缺点在于收起和放下挡泥板的操作比较复杂,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的收起和放下挡泥拖边的户外帐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户外帐篷,包括内帐和外帐,外帐包括主帐面和主帐面下方一体延伸设置的挡泥拖边,挡泥拖边的下端绑调节绳,挡泥拖边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具有穿绳孔的连接件,外帐的帐壁上设置有穿绳扣,调节绳的自由端依次穿过穿绳孔和穿绳扣;调节绳的自由端向下拉扯,收起挡泥拖边并形成通风口;松开调节绳的自由端,挡泥拖边自重下垂关闭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调节绳的固定端绑在挡泥拖边上的第一绑带。调节绳和第一绑带相连,连接方式比较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连接件的两端缝制在挡泥拖边上,连接件中间形成所述的穿绳孔。连接件的形式多样,可以使两端缝制在挡泥拖边外表面的连接绳,也可以设置在挡泥拖边上的穿孔,只要连接件上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穿绳孔,就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穿绳扣设置有一个固定孔和两个绳孔,外帐上的第二绑带穿过固定孔,调节绳穿过两个绳孔。固定孔用于把穿绳扣连接在外帐上, 调节绳通过两个绳孔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穿绳扣位于主帐面和挡泥拖边的连接部位。调节绳穿入穿绳扣内,通过控制调节绳,能够把挡泥拖边的下边缘拉到连接部位,连接部位下方形成通风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穿绳孔为两个。两个穿绳孔使得挡泥拖边的收起时的收缩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调节绳的自由端绑一可插入地面的地钉。调节绳被拉扯到一定位置时,自由端的地钉插入帐篷附近的底面固定,使挡泥拖边一直处于收起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穿绳扣和连接件均位于所述的外帐的外表面。结构更加直观,调节更加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调节绳的自由端向下拉扯,挡泥拖边的下端、连接件和绳扣之间相互靠拢,收起挡泥拖边并形成通风口;松开调节绳的自由端,挡泥拖边的下端、连接件和绳扣之间相互分离,挡泥拖边自重下垂关闭通风口,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挡泥拖边下放时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挡泥拖边收起时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穿绳扣的立体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穿绳扣的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户外帐篷1,包括内帐(附图未显示)和外帐2,外帐2包括主帐面21和主帐面21下方一体延伸设置的挡泥拖边3,挡泥拖边3的下端绑调节绳4,挡泥拖边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具有穿绳孔5的连接件6,外帐2的帐壁上设置有穿绳扣7,调节绳4的自由端41依次穿过穿绳孔5和穿绳扣7;调节绳4的自由端41向下拉扯,收起挡泥拖边3并形成通风口8;松开调节绳4的自由端41,挡泥拖边3自重下垂关闭通风口8。
如图2、图3所示,调节绳4的固定端42绑在挡泥拖边3上的第一绑带9。调节绳4和第一绑带9相连,连接方式比较简单。连接件6的两端缝制在挡泥拖边3上,连接件6中间形成穿绳孔7。连接件6的形式多样,可以使两端缝制在挡泥拖边3外表面的连接绳10,也可以设置在挡泥拖边上的穿孔5,只要连接件6上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穿绳孔5,就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2-图5所示,穿绳扣7设置有一个固定孔71和两个绳孔72,外帐2上的第二绑带11穿过固定孔71,调节绳4穿过两个绳孔72。固定孔71用于把穿绳扣7连接在外帐2上,调节绳4通过两个绳孔72进行调节。穿绳扣7位于主帐面21和挡泥拖边3的连接部位12。调节绳4穿入穿绳扣7内,通过控制调节绳4,能够把挡泥拖边3的下边缘31拉到连接部位12,连接部位12下方形成通风口8。
如图2、图3所示,穿绳孔5为两个。两个穿绳孔5使得挡泥拖边3的收起时的收缩效果更好。调节绳4的自由端41绑一可插入地面的地钉13。调节绳4被拉扯到一定位置时,自由端41的地钉13插入帐篷附近的地面固定,使挡泥拖边3一直处于收起状态。穿绳扣7和连接件6均位于外帐2的外表面。结构更加直观,调节更加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户外帐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