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充电停车棚,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基于磁共振非接触式汽车充电停车棚。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
磁共振非接触式充电也是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如对手机充电的Qi方式,但中兴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采用的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大部分电动汽车充电采用此方式)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
但是由于传统的电动汽车在充电时候,都会拉出一根充电线接外接电源,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麻烦,如果忘记携带充电线反而会影响汽车的行驶,因此针对未来汽车和新式充电方式,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新式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磁共振非接触式汽车充电停车棚,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发展中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磁共振非接触式汽车充电停车棚,包括停车棚、发射盘、激光停车线、LED灯和接收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棚是倒L形结构,所述发射盘是圆盘状结构,发射盘固定安置在停车棚中间,停车棚下表面固定安置LED灯,停车棚前端固定安置激光停车线;
所述发射盘包括主MCU、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和无线发射线圈,电网电源与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连接输出高频电磁功率,然后加载到发射线圈上;所述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控制端与主MCU输出端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线圈设置在无线发射盘内;
所述接收盘包括无线接收线圈,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在汽车车顶,将接收到的高频电磁信号经高频降压变压器降压、整流器整流后输出至汽车工作电池,所述无线发射线圈与无线接收线圈同频共振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MCU发出的脉冲驱动信号驱动高频逆变器逆变。
优选的,所述主MCU驱动激光停车线、LED灯的打开或者关闭。
优选的,所述无线发射盘为锰锌高导磁材料制成的盘状结构,其除无线电能发送侧的其他侧面均覆电磁绝缘层。
优选的,所述接收盘设有从MCU,所述从MCU与高频降压变压器连接,并与主MCU进行无线通信。
优选的,所述主MCU还连接有CAN总线、以太网总线和无线通信单元,并通过CAN总线实现信息的互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无线充电技术解决充电时候需要使用电线的繁琐,同时由于智能化的无线充电模块,得到了更加智能和高效的充电体验,更加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停车棚、2发射盘、3激光停车线、4LED灯、5接收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磁共振非接触式汽车充电停车棚,包括停车棚1、发射盘2、激光停车线3、LED灯4和接收盘5,所述停车棚1是倒L形结构,所述发射盘2是圆盘状结构,发射盘2固定安置在停车棚1中间,停车棚1下表面固定安置LED灯4,停车棚1前端固定安置激光停车线3;
所述发射盘2包括主MCU、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和无线发射线圈,电网电源与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连接输出高频电磁功率,然后加载到发射线圈上;所述整流滤波器、高频逆变器控制端与主MCU输出端连接;所述无线发射线圈设置在无线发射盘2内;
所述接收盘5包括无线接收线圈,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在汽车车顶,将接收到的高频电磁信号经高频降压变压器降压、整流器整流后输出至汽车工作电池,所述无线发射线圈与无线接收线圈同频共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主MCU发出的脉冲驱动信号驱动高频逆变器逆变。
进一步地,所述主MCU驱动激光停车线3、LED灯4的打开或者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发射盘为锰锌高导磁材料制成的盘状结构,其除无线电能发送侧的其他侧面均覆电磁绝缘层。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盘5设有从MCU,所述从MCU与高频降压变压器连接,并与主MCU进行无线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主MCU还连接有CAN总线、以太网总线和无线通信单元,并通过CAN总线实现信息的互通。
在使用时候,当汽车驶过来后,LED灯4和激光停车线3就会开启,只要把汽车按照把激光停车线3指示停下,然后发射盘2的磁场就会开启,接收盘5就处在充电状态,实现了随停随走随时充电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